她讓農家鵝搬進大酒店

她让农家鹅搬进大酒店

“情結”,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對邵華來說,卻是她為之努力奮鬥的動力。近年來,隨著林口縣“鐵鍋(火+靠)大鵝”這種美食的迅速興起,在林口縣乃至全東北,以林口大鵝為招牌的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口碑卻良莠不齊。但邵華在林口縣經營的一家15年鵝餐飲老店,因她的“大鵝情結”成就了當地鵝美食口味和品質。

緣起大鵝情結 不忘兒時味道

在林口縣稍顯繁華的路段走一走,你會發現幾乎每條街上都有以鵝美食為招牌的餐飲店,這些店長則開業10幾年、短則兩三年,而邵華所經營的鵝餐飲店也算是這些店鋪中的“元老”了。

邵華在日常為母親幫廚時耳濡目染,逐漸磨鍊出了一手好廚藝,在最早的鐵鍋燉大鵝之外,她更是學到了鐵鍋?大鵝的手藝。“那時學著做鵝肉更像是一種傳承,沒想到後來竟然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事業和目標!”邵華感慨道。

鑽研數十年 形成精品菜系

林口縣一家企業工作了十來年後,邵華總覺得生活中缺少點“味道”。於是,在1996年她秉持大鵝情結,開始自主創業。最初,在她經營的酒店中,僅有數道家常鵝美食,夾雜在琳琅滿目的中餐菜單中顯得毫不起眼,客人的點擊率也不高。“在林口縣,幾乎家家都會烹製鵝肉,所以酒店經營的家常鵝做法就沒什麼吸引力,只有一些外地人品嚐。”對於一心想把林口大鵝美食發揚光大的邵華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打擊。“既然要做大做響鵝美食,那麼就要把它做精、做細!”經過深思熟慮,邵華決心將菜單進行“改革”,開始潛心鑽研鵝美食系列菜品。

2003年,邵華毅然決然的關閉了酒店,重新選址創建了一家專營林口大鵝美食的中餐館。“那一年,林口縣算上我家共有5家大中型中餐店同時開業,在此之前則倒閉了一家專營鵝美食的飯店。”邵華說,當時這家僅有300平方米的鵝餐飲店並不被看好,很多親朋好友都勸她不要做專營鵝美食的餐飲店,但她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四處籌集了50餘萬元對店面進行了裝修。新店開業之初,經過邵華之前的潛心鑽研,後廚已經能做出鵝衣、鵝血、鵝肝凍等60餘道特色鵝美食,並以此吸引了大量食客前來品嚐,翻檯率極高。但好景不長,僅僅兩三個月後,客人逐漸減少,究其原因,人的味覺也會有疲勞期,雖然(火+靠)大鵝味美鮮香,但總吃還是會膩。

邵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不讓食客感到乏味,她親自去北京等地進行了細緻的考察。特別是在北京全聚德,她仔細的研究、分析了全聚德烤鴨的所有配菜,並以此為借鑑,設計了多道與(火+靠)大鵝相輔相成的配菜。同時,她和“鵝店”主廚繼續鑽研鵝美食的創新做法和工藝,保證“鵝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幾道新菜和特色菜,真正將林口大鵝這道農家菜做成了精品菜系。在邵華和廚師們的不懈努力下,鵝店在當地餐飲業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餐+快餐+禮盒 增加輻射半徑

“鵝店”穩定了,邵華越發覺得林口大鵝有著遠大前程,品牌效應不可限量。為了將林口大鵝美食做大做強,邵華自行投資建立了能夠為鵝肉排酸、儲存的冷庫,並親自去養殖場挑選生長週期在8至12個月、體重6斤左右的大鵝,最大限度保證了鵝肉的品質和口感。

源頭質量得以保障,推廣和宣傳方式就成了打響林口大鵝品牌的重中之重。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邵華繼續深入鑽研鵝菜,不斷在國內各地考察餐飲業、學習餐飲營銷。2010年,邵華將“鵝店”更新升級,重新裝修,同時推出了整隻裝塑封鵝禮盒,真正讓林口大鵝這個土特產能夠走出林口,邁向全中國。2015年,邵華還推出了燻鵝、滷水鵝等新式烹飪法,將大鵝做成了老少皆宜、口味多樣的大眾美食。去年,邵華更是創新營銷方式,在中餐館的基礎上引入了快餐加盟模式,並首先在牡丹江開了一家鵝美食快餐店,深受牡丹江市民喜愛。同年,邵華的“鵝店”更是登上了“舌尖上的東北”網絡節目,讓越來越多的國人瞭解林口大鵝的優秀品質,垂涎於鐵鍋?大鵝的獨特美味。同時,讓更多國人知曉了牡丹江市林口縣這個物華天寶的小城。

“如今,我們已經研發出148鵝美食系列菜品,林口大鵝的名聲和口碑也已享譽全省。未來,我們要更進一步,讓林口大鵝的美味傳遍全天下!”邵華自豪且自信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