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01)

湖南衛視最近出了一檔節目叫《少年說》。

請學生們上到天台,對著臺下的學生和老師說出平時不敢說的真心話。

說實話,這樣的節目還是挺看好的。

因為大膽地說出真心話,意味著勇氣,也意味著交流的開始。

然而,節目看到一半,我陷入了沉思。

大多數小朋友上臺,抱怨家長陪伴太少,學校老師作業佈置太多,可能我們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而唯獨一位小女孩上臺,說了一番話,可以說戳中了整個中國式教育的命穴。

小女孩有一個閨蜜,是學校裡叱吒風雲的學霸。

兩人在生活裡是形影無間的好朋友,然而小女孩的母親卻經常拿閨蜜與小女孩做比較:你看你的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學霸閨蜜會跟你做朋友?

小女孩直接控訴母親:我知道別人很厲害,但是自己也很努力,為什麼你就看不到呢?每次成績發下來,你就說,哇,別人數學好厲害,英語好厲害,什麼都好厲害,為什麼你總是要這樣打擊我?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母親在臺下辯駁道:因為我認為在你性格里頭,不打擊會有點飄。

小女孩說不過母親,轉身跑到後臺,與閨蜜抱頭痛哭起來。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樣的情形很熟悉?

(02)

打擊式教育,國內老師和家長特別愛用的一招。美其名曰“激將法”。

通過不斷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與別人家孩子這個比較那個比較,成功地激發了孩子的……痛苦。

知乎上有個回答說的好,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

然而,雖然我們都知道“打擊式教育”的種種不對,可一回到現實中,很多人仍不自覺地陷入了“打擊”的教育模式中。

(03)

我上大學時有一位朋友就深知這一點,他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家教,也想著用支持、鼓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家長把孩子送到他那兒來。前幾位孩子比較乖,水平雖然不算卓越,但也能好好地學。

直到一位小男孩過來,基礎非常地差。他已經上初中了,朋友還得拿小學的課程去教他。教他學數學,基本的公式不會背;教他學英語,ABCDE都念不好;教他學語文,連拼音都不會拼了。起先朋友還在各種鼓勵、支持、誇獎,後來漸漸失去耐心。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直到一個英文單詞,小男孩怎麼教都教不會,朋友不禁脫口而出:孩子,你是怎麼活下來的?

小男孩沒有吭聲,默默地看著眼前的教材、試卷,手中的筆遲遲沒有落下。

其間還有其他同學過來學習,看到其他同學飛速地做完習題,而小男孩這邊卻仍舊慢吞吞的,朋友忍不住“教導”了小男孩幾句。

小男孩不為所動,對朋友的“教導”充耳不聞。

朋友以為小男孩學習不努力也就算了,還不聽他的話,這個學習態度就很不端正。於是批評變得越來越多,終於淹沒了他對小男孩的所有評價,成功地陷入了“打擊式教育”的洪流中。

明明想著要“鼓勵式教育”,為何教著教著就控制不住自己,變到“打擊式教育”中去了?

這當中其實還隱藏著一個被我們很多人所忽略的事實。

(04)

環顧四周,仔細觀察我們的生活周圍。

我們會發現,無一例外到處充斥著“批評”、“負面評價”、“否定”、“拒絕”。

拍個照,美美地曬個朋友圈。有人就說,“P得真好”。

遇上一件糟心事,發個微博。有人就說,“多大點事啊,矯情”。

看到一件用心的產品,轉發到群裡。有人就說,“情懷炒作”。

列出健身計劃,大聲宣告自己要減肥10斤。有人就說,“我打賭不到10天,你就放棄了”。

……

我們不斷地接受各類批評和負面評價,看到所謂的“真相”、“事實”、“客觀”、“理性”。以至於我們自己也開始了自我批評。

拍個照,發個朋友圈,淡淡地提一句:“加過濾鏡的。”

遇到糟心事,簡單描述過程,後面必帶一句:“沒事,就一些小事發洩發洩。”

制定健身計劃,會去主動降低自己的目標,也降低了自己的行動力。

……

自我否定多了,還會引發一個副作用:

我們會看不見那些讚美我們的人、聽不見那些支持我們的聲音。

(05)

幾年前,某知名作家遭受一位社會人士的打假質疑。作家氣不過,發文回擊,沒想事情越鬧越大,弄得自己傷痕累累。

後來,作家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當時有很多朋友信任他,給予了他很多支持,但是他腦子裡卻一直迴響著那些批評他的聲音,聽不到朋友的鼓勵聲、支持聲。

媒體採訪完,本以為會得到公眾理解。下面卻有一堆人評論:作為一名作家,語言表達能力真差。

批評、否定、差評,好像這些永無止境。

(06)

我們不知從何時起,以為批評就是表達了自己的主見,以為否定就能代表了你的思考,以為差評就代表了真相。

我們在批評、否定、差評中成長,也在用批評、否定、差評回擊著這個世界。

我們從來沒有生活在一個充滿友愛的環境裡,以至於我們認為:

打擊是真實的,讚美是虛偽的。

我們不會讚美。《少年說》裡的那位母親不會讚美,主持人後來讓母親說出女兒的優點,母親支支吾吾地勉強說出三個,先前說的兩個還重複了。

學霸閨蜜對小女孩的讚美要好一點,但仍然是生澀的。

我也不會讚美,因為剛才我批評了她們的讚美。

我們為什麼不會讚美?

(07)

因為從古至今我們就是這樣被教育的。我們擔心驕傲使人落後,相信謙虛使人進步。我們舉例了歷代一個又個皇帝因為被美言矇蔽,導致朝代的分崩離析。

皇帝的矇蔽,是因為權力的至高無上,下臣有求於他而導致信息的真空。

而你的孩子已經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氾濫的時代,早已不是那個信息匱乏、權力真空的年代。

這個時代正是需要你去不斷激勵你的孩子,去鼓勵他、支持他,讓他勇敢前行、開拓未來;而不是去打擊他、諷刺他、批評他,讓他畏首畏尾,躡手躡腳,永遠蜷縮在你的保護之下。

有時候,我真覺得我們的心很大。

大到一點都不擔心“打擊”造成的抑鬱自殺,卻擔心“讚美”造成的驕傲自信。

這未嘗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08)

讚美也可以真實。

我們不會讚美,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讚美也可以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的讚美總是流於表面的“善良”、“禮貌”、“好看”、“表達能力好”。

我們在讚美的那一刻,自己就先虛了。被讚美的人自然感覺不到你的誠意。

回到我那位家教朋友的故事。

在一連串對小男孩的批評教育之後,朋友冷靜了下來,仔細分析了整個過程。認為小男孩其實並不是基礎太差,他的種種表現只不過是一種對“補課”的抵抗。

於是,特意留出一段時間,讓小男孩自由玩耍。等他玩夠了,朋友就叫他過來,問他:是不是不喜歡學習啊?

小男孩點點頭。

那你喜歡什麼?

小男孩答:玩。

朋友便答:學習也可以玩啊。

試驗了幾個有些尷尬、又有些有趣的遊戲之後,小男孩和朋友的關係變得更親近了。同時,朋友也發現了小男孩的天賦——表演。

朋友便因勢利導,改編了幾個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英語詞彙。與小男孩、其他補課同學一起表演,小男孩的表演或搞笑、或生動、或驚喜,朋友被他深深折服,併發出由衷的讚美,小男孩也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自此之後,小男孩在英語、語文的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因為在他的心中已然產生了一個目標:即要展現更多更精彩的表演。

讚美也可以真實,是因為朋友站在了孩子的立場上,感受到了孩子的進步和喜悅,真正地替孩子感到高興。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09)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即使讚美的詞彙匱乏,因為你快樂的情緒感染,孩子也會感受到那份真實的讚美。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真正地替孩子消除煩惱,享受學習的快樂,承擔考試的壓力,讓孩子獲得肉眼可見的進步,讓真實的讚美變得更加持久。

學習需要快樂,但中國的大環境還是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沒有成績的提高,再多的讚美也終將流於表面。

反過來,如果只有成績的提高,沒有學習的快樂,那孩子又會陷入無端的痛苦之中,影響其一生。

倘若有一種教育模式,既能夠讓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比如西方的教學方式。也能夠讓孩子武裝自己頭腦,去迎接國內應試教育的挑戰。豈不兩全其美?

歡迎留言區留言!

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