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製造」再出發

“上海製造”再出發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重鎮的“重中之重”,在國家實施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更肩負著整合全球資源、服務全國發展的歷史使命。

上海正式入梅了。

雨水不斷,沖刷著高樓和街道。行走在楊樹浦路上,感覺分外幽靜。

眾所周知,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如果我們再縮小一點範圍,則可以說,楊浦區是上海近代工業的搖籃;倘若繼續在楊浦區內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地標,那麼,相信自帶諸多“第一”光環的楊樹浦路(中國最早的工業化造紙廠、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上海第一家工業化製糖廠、上海第一家城市煤氣廠等等),事實上足以被稱為“上海製造”曾經的樣本典範。

雨一直下,雨聲仿似變成了昔日工廠裡機器的轟鳴聲;雨一直下,隔著黃浦江眺望,對岸遠處張江高科技園的蓬勃活力,又仿似能穿透雨簾,打破時空,收拾起回憶,吹響現實嘹亮而激昂的號角——

上海製造,再出發。

“上海製造”再出發

“上海製造”再出發

再出發:為什麼重提“上海製造”?

“上海製造”再出發

上海位於我國綿長的海岸線中點,地處長江出入口的咽喉,坐落在溝通內河、沿海的黃浦江邊。優越的位置,給其經濟發展帶來了有利的地理環境。

《上海工業發展報告——五十年曆程》指出,解放前,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經濟中心,無論是工業、交通運輸業,還是內外貿易、金融業,在全國所佔的比重及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據1933年調查,當時上海的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產值的51%,資本總值佔全國的40%;上海出口的機制品,佔全國機制工業品出口總值的75%以上。上海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在國內也都處於領先地位。1949年,現代工業產值在全市工業中的比重為78.4%。不過,上海工業結構在解放前夕是畸形的,生產消費資料的輕紡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8.2%,重工業產值僅佔11.8%,重要生產資料嚴重依賴進口,許多重要工業部門幾乎完全空白。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迎來了經濟騰飛的新起點。幾十年何敢懈怠、兢兢業業的建設,數代人以工匠精神鍛造“上海製造”的金字招牌,終使鳳凰自行車、海鷗照相機、金星電視機、三槍內衣、大白兔奶糖等等飽蘸記憶、飽含溫度的名詞,因品質過硬而馳名全國,與老百姓的生活結合成息息相關的親密關係,象徵了某種對“美好”的回顧,以及對“明天”的展望。

彼時的“上海製造”,代表了信譽和時尚,亦是這座城市的符號。新世紀之後,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上海製造”轉型升級,向“上海質造”“上海智造”提速邁進。如今,我們重提“上海製造”,實則孕育了高瞻遠矚的籌劃,及更大的雄心。

上海市品牌文化建設專家常先生在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表示,重提“上海製造”,有兩個層面的重大意義。“第一個層面。自上海開埠至今,‘上海製造’作為城市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澱百年,已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口碑和認同,既然歷史認證了‘上海製造’,那麼眼下不借勢而為、再接再厲,豈非‘暴殄天物’?第二個層面。作為超大城市的上海,沒有製造業,就會顯得‘空心化’;更何況,‘上海製造’的那些‘上海牌’,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所以,重提‘上海製造’,為當務之急,為長算遠略。”

“上海製造”再出發

在常先生看來,解決重提“上海製造”的“上海方案”,需要注意四大方面。“首先,方案須解決‘上海製造’品牌的問題,應著重從‘上海製造’產業品牌的角度,闡述清楚‘上海製造’品牌的目標特徵、使命願景、品牌架構、路徑方法、推介策略等內容。其次,方案須對‘上海製造’進行再界定、再定位。如,年銷售200億的森馬服飾採用的是耐克模式,自己沒有一條生產線,這算不算‘上海製造’?依靠全球採購、採用整機集成技術而成的中國商飛C919大飛機,這算不算‘上海製造’?許多土生土長的上海製造品牌,‘兩頭在滬、生產在外’;不少外來的製造企業集團,把‘頭腦’放到上海、把研發和營銷總部遷入上海,這又算不算‘上海製造’?可見,我們不要‘就事論事’,而應對傳統概念上‘製造’的內涵和外延,重新清晰界定。再者,方案須釐清與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的關係。長三角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其產業齊全、實力雄厚、資源豐沛、民眾富裕,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區,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也是上海未來賴以發展的縱深腹地。從產業鏈、價值鏈、消費鏈、創新鏈等角度,全面衡量上海與其他城市間的優勢劣勢以及相互關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結構調整中,真正應該做的是‘功能轉移’,將產業鏈中部分功能轉移出去,並且幫助承接方持續做好環保和技術升級工作,以便從‘利益共同體’到‘事業共同體’,最終成為‘命運共同體’。最後,方案須把消費品產業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全世界的普通百姓,大多都是通過消費品產業來認知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因為化妝品我們認識了巴黎,因為時裝我們認識了米蘭,因為鐘錶我們認識了瑞士,因為汽車我們認識了德國……今天的‘上海製造’,既要有裝備製造、戰新產業等,也要重振我們的消費品產業。”

重提“上海製造”,是傳承產業的優秀基因,更是按照改革開放再出發、構築城市發展戰略優勢新要求之創舉。重提“上海製造”,是掌握產業鏈價值鏈核心環節的高端製造,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品質製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因子的智能製造,體現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綠色製造。

“上海製造”再出發

再出發:新時代“上海製造”的特色

“上海製造”再出發

今年5月16日,2017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系列發佈會暨研討會(先進製造業專場)在滬舉行,現場發佈了2017年上海電子通信製造、汽車和高端裝備製造等3個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報告。經評估,2017年上海電子信息製造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國際競爭力指數分別為149、122.14和109.77,比2016年分別上升了4.2%、0.57%和8.1%,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6月21日,市委書記李強在臨港地區調研時強調,臨港地區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必須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體現未來城市的發展理念。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大力推動高端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科創中心的主體承載區,全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

“上海製造”再出發

李強稱,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相關企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先進裝備製造業技術創新,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在更廣闊的天地發展業務、開展合作,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作出新的貢獻。市領導一路察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多家入駐企業的研發成果,勉勵大家“繼續瞄準前沿高端,主攻國家急需,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真正掌握核心技術”。

而靜安區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上海大數據產業基地、上海雲計算產業基地,亦於近期出臺《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 加快建設國家大數據產業示範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點聚焦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及其產業鏈,定位製造業價值鏈高端,體現智能融合的時代特點,突出質量標準的導向引領,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行業和產品品牌,欲為“上海製造”注入“靜安智造”的動力。

以“科創”為引領,新時代“上海製造”的特色彰明較著。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互聯網科技革命,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廣泛應用,上海製造業正朝向高端、綠色、智能、服務型進行深刻轉型,亮點紛呈,同時也面臨種種挑戰:“上海製造”與城市發展如何相輔相成?步履不停的“上海製造”,又在中國視角、全球競爭下的思索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的《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 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2018-2020年行動計劃》,主要提出“四名六創”——以技術創新、品牌創響、質量創優、融合創智、集群創建、綠色創先,集中圍繞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匯聚、名園塑造開展工作。這,不啻為深入解析“上海製造”的新特色,給出一份新的答案。

名品為抓手,可擦亮上海製造新名片。

一是放大品牌效應,讓上海製造在國內外叫得響。採取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制,經典品牌“老樹開花”,被賦予新氣質。如老鳳祥設時尚珠寶定製體驗中心,新型珠寶銷售模式令年輕人眼前一亮;另引進德國和日本設備,力爭首飾行業“製造”新高度。回力三次“大轉身”,先由生產型企業升級品牌運作的貿易型企業,頂住生存危機;再由國外“殺”回國內,“蓄力歸來”;後由“終端直供平臺+電商平臺”,實現“雙輪驅動”。此外,聯影、蔚來等一批新銳品牌,勁頭十足,後生可畏。

二是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搶佔產業制高點。要著力突破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瓶頸,解決關鍵環節受制於人的隱患,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三是把質量標準作為第一生命力,樹立上海製造的全國質量標杆地位。四是實施技改煥新計劃,增強產業發展活力。大力推進智能化、服務化等改造提升,擴大品牌產品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應用。

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試運行,去年這兩件“上海製造”大事背後的科技成果——“大型客機機體數字化裝配關鍵技術及集成應用”和“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裝卸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恰是“名品打造”一環技術攻關、質量先行、智能高端的生動寫照。

名企為引領,可培育上海製造新主體。

做強世界一流企業,使上海製造輻射面更廣。構建根植本地、面向全球佈局的創新、生產和服務網絡,加快新一代智能製造模式應用。做大“獨角獸”企業,使上海製造創新力更強。聚焦智能硬件、生物醫藥、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做優“隱形冠軍”,使上海製造專業化更精。開展“隱形冠軍”同行業對標,引導企業專注於細分產品的研發製造和市場拓展,打造“百年老店”。

名家為紐帶,可匯聚上海製造新資源。

上海已加快落實人才高峰工程,匯聚領軍人才。面向集成電路與計算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堅持引進和培育並舉,造就產業高峰人才,實行量身定製、一人一策。實施卓越製造人才計劃,培育專業人才。發掘一批“上海工程師”、“上海師傅”,重點支持面向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的高精尖人才,加強住房、落戶等人才服務。人盡其用,瞄準科技前沿和新興產業領域,集聚一批卓越科學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一件件國之重器曾經在“上海製造”中誕生。現在,新一代科學家、工程師及技術能手們,正承接著更為艱鉅的國家重大任務。大飛機、運載火箭、北斗導航、振華港機……“重壓之下,必有勇夫”,大國工匠攻堅克難,不斷突破創新,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捕捉新機遇。

名園為支撐,打造上海製造新載體。

培育世界級品牌園區,促進資源集約。推動臨港、漕河涇、張江、化工區、國際汽車城成為世界級品牌園區,優化增量、盤活存量、激活流量,建設一批綠色示範園區。打造特色產業地標,形成區域品牌。加快編制全市產業地圖,引導差異化精準定位;集中力量推動土地的二次開發、騰籠換鳥,加快吳涇、高橋、南大、吳淞、桃浦五個重點區域整體轉型升級。創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實現聯動發展。全力打造汽車、電子信息兩個世界級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民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綠色化工4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另外,還需加強長三角產業集群聯動,深化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5G等產業鏈對接合作。

“上海製造”再出發

再出發:“上海製造”還有哪些問題

“上海製造”再出發

為“上海製造”鼓與呼的當下,其實更不容我們迴避任何橫亙的問題:從本世紀初開始,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於國內外需求下行、供給側改革以及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等因素影響,上海製造業的比重持續下滑。有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上海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6%,已趨近25%的“十三五”規劃目標底線。“MADE IN SHANGHAI”與時俱進、持續攀登的努力背後,如何突破困境和瓶頸,探索出適應城市發展與時代需求的新路徑,值得深思。

上海製造業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安永近年的一份報告直指三大原因:

企業轉型升級意識不強。調查發現,不少傳統的中小型企業缺乏轉型的能力,大量傳統中小型製造企業仍然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仍然只能做一些配套,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和服務型的生產。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於培育時期,如何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自主創新能力相對滯後。據美國經濟諮詢公司環球通視數據,早在2010年我國就已成為全球製造第一大國,但我國高端芯片80%依靠進口,製造業技術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問題凸顯。我國製造業企業小而多,產業集中度比較分散,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研發投入分散,在政府和企業的研發經費被分散稀釋後,無形中造成研發經費的巨大浪費。受制於研發經費不足,上海在科研創新方面,整體科研成果數量並不少,但質量仍有待提高。

各種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要素成本的上升,不僅僅是上海一地面臨的問題,這是當前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共同困境。安永的報告分析認為,要素成本持續上漲主要的表現有國內生產要素價格攀升、土地供應趨緊成本上升、勞動力供應結構性短缺,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節約成本、環境保護成本和生態建設成本不斷上升,交易成本不斷增加等方面。

常先生亦就“上海製造”的創新問題對《新民週刊》談了個人的看法:“上海要做科創中心,上海製造要以科創為引領,沒錯,很好。2017年,我國研發(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經費1.75萬億,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產出成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與我們尚未釐清‘科研’與‘創新’有關:事實上,‘科研’是將金錢轉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則是將知識轉為金錢的過程,兩者是相向的關係,不能混淆。我認為,我國的整個科技創新體系,應具備三個層面:一,基礎性研究,由政府出面,主持投入,以便讓科學家心無旁騖、潛心鑽研。二,已能進入應用階段的技術,比如3D打印等,由感興趣的企業自行設法接口‘配對’。三,行業關鍵技術,不妨用招投標的方式,由高校、科研院所發力攻關,同時,政府在此過程中酌情補貼,提振積極性。”

“上海製造”的品牌,服務於身為中國經濟重鎮的上海。常先生認為,“協同發展,做精做強,群策群力”是必要條件。“要聯動合作,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加快構建上海製造戰略新優勢。要從產品經濟轉向品牌經濟——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從而明確政府、社會、企業各自分工。要在擴大開放、制度供給、產融結合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上加強統籌協調、務實推進。”

製造業歷來在發達國家、地區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論經濟離不開製造,論製造必指向經濟。“放在新時代背景下,上海這一經濟重鎮要依託四大支柱的發展。其基石是創新土壤和營商環境。在其基礎之上,第一根柱子是品牌經濟,它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如具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全球影響力,具有品牌消費的傳統和習慣,還要具有較強的實際購買力等,這樣才能依靠城市影響力聚合生產要素,促使產業品牌發展,最後再反哺城市品牌,形成良性循環。第二根柱子是總部經濟,第三是平臺經濟,第四是高階產業——世界產業發展最新最高階段的那部分。在這四根柱子的支撐下,上海未來會走得更穩健。”常先生說。

放眼世界,無論是倫敦、巴黎,還是紐約、東京等老牌國際性大都會,就內涵而言,它們本質上都是從製造業生產中心蛻變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控制中心。就外延來說,它們與周邊衛星城鎮形成了分工協作體系,並造就了服務業比重明顯下降的大倫敦、大巴黎、大紐約、大東京地區。任何一個經濟大國,都不會放棄製造業,只是不同時代背景下,對製造業的特徵定義以及掌控方式會有所不同,而上述老牌國際性大都會,則自然擔負起實施本國國家戰略的國際經濟中心重要角色。

中國是一個人口龐大的經濟大國,製造業不僅是保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決定我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砝碼。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重鎮的“重中之重”,在國家實施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更肩負著整合全球資源、服務全國發展的歷史使命。在如此宏大的期許面前,“上海製造”再出發,實為“非常任務”,或將交出一張非同尋常的成績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