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藏著江北城馬家大院和他的家

重庆珍档丨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藏着江北城马家大院和他的家

△1927年,江北城馬家大院,馬善勳先生四世同堂全家福照。

馬善勳先生今年92歲。1943年,17歲的他考入著名“川幫”商業銀行之一——重慶和成銀行當職員,19歲升任信貸員。1986年退休後被重慶人民銀行聘為顧問,參加“全國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頗有建樹。他是抗戰時期到改革開放後中國金融史的見證人。我們將用兩期專欄,回顧馬老先生的青春和金融往事。

馬家院

馬善勳先生1926年生於江北城馬家大院。他介紹說:“我家祖屋是個大宅院,佔地很廣,兩重花園、三進住房。從大門進來,是第一重花園,木門有門閂,有抵門槓,兩邊各有一條木坐板;進入二道大門,就是第二重花園,兩邊是‘美人靠’。房架下面擱著兩架大轎子,都是我姑媽出嫁後,回孃家探親新做的,都是四人抬,用一次就不要了,只好束之高閣。門內幾根木柱旁都栽的是金銀花藤蘿植物。”

第二重花園往上登過八級石梯,是堂屋的大門,就要進入家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了。“大門很像寺廟的大雄寶殿門,門坎很高,不過門匾寫的是‘樂敘天倫’,兩側是隸書楹聯,匾額都是灑金的。我家堂屋沒有神龕,正中放著兩張八仙桌,堂屋兩邊各放四把太師椅,中間兩張茶几。逢年過節或有喜慶,都要套上桌幃椅褡,還要在堂屋外面掛幾個紅燈籠。堂屋正中還掛有對聯,輪流換。我記得一副對聯上聯是‘開卷有益’,下聯是‘刮囊無咎’。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商界鉅子’,下聯是‘教中完人’。”馬老先生說。

馬善勳的二祖父在第二重花園裡建了一座洋樓,中西合璧,可俯瞰江北全城。“花園裡有個天井,下大雨從不堵塞;還有口大魚缸,有很大的石山,放了四個花盆。”

而在馬善勳出生那年,北京那邊的劉半農、趙元任先生,詞曲合璧,寫下風行一時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馬老至今將這首愛情歌裡面的“他”視為江北城馬家大院,當成是一首思念蕩然無存的祖屋和故鄉之歌。

華巖寺

1931年日本佔領東三省,馬善勳已五歲,即將入學。“慢慢地我也會唱‘九·一八’歌曲;又過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再後來,1939年,國民政府遷重慶,重慶定為陪都,人口激增,敵機又狂轟濫炸,只好往農村疏散,姨媽家先期疏散到巴縣冷水場。1940年春,為了不讓我失學,我母親就將我託付給姨媽,插班去讀場上的人和小學高小二上。當年3月12日植樹節,老師帶我們去八里遠的華巖寺,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起開會、植樹。”

馬善勳的祖父是民國經濟部職員,在華巖寺辦公,宿舍也在寺裡。1941年暑假,他在江北縣悅來場江北中學讀書,步行60裡回城,又步行不少於60裡,去華巖寺找祖父,見識了重慶最大的佛教寺院,還去看了頭年自己種下的那棵柏樹。“好美麗的一片柏樹林!株株成活,長勢良好,每株都有一米五左右高了。每株樹的下面都埋有一塊三角形的石頭,刻著‘林森手植’‘蔣中正手植’‘孫科手植’‘于右任手植’……”。

他那棵下面當然沒有刻上“馬善勳手植”,但他卻發現“蔣中正手植”這一塊有假。“我是現場親歷者,那一天,蔣先生並沒參加大會,也沒參加植樹。雖然他沒有參加1940年華巖寺植樹節,但可能常去華巖寺,因為我祖父在寺裡就看到過他兩次。”

寶勝寺

跟華巖寺相比,江北寸灘距河邊20裡、深藏山中的寶勝寺就是小廟了,但在戰火中也書聲琅琅。馬善勳介紹,“寶勝寺裡辦了一所民間小學,離我二祖父住宅有五里路左右。二祖父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還有我姑媽女兒羅聖清,一共四個適齡兒童,都在寶勝寺小學上學。這學校不是公立小學,沒有財政撥款,校長姓王,從南京逃難到重慶,再輾轉到深山裡辦學,一家人包攬了學校各門功課。學生大多是農民的娃兒,學校收費很變通:交得起錢的就交錢,錢不夠的可用糧食折算,細糧不夠的可以交雜糧,個別兒童家裡連飯都吃不起的,可以經常拿點柴禾來。總之,不讓一個兒童失學。”

“他們的教室不是按班級掛牌,而是按‘岳飛班’‘文天祥班’‘史可法班’命名,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民族英雄,愛我中華。”馬善勳說,“只要有抗日救亡歌曲,學校總是最先教唱,還編排有兒童歌舞劇目。每個月學校都安排學生去附近鄉場向趕場的農民宣傳表演,很受歡迎。”

馬老先生回憶說,“王校長的女兒女婿是一對神仙眷侶。女兒名叫王蘋,是個美麗的文藝天才。女婿就是當時全國大名鼎鼎的劇作家宋之的,他是學校的歷史老師,每週二都要來上一天課。宋之的平時住在城裡,每週二為了來上課,來去要走40裡山路,好辛苦!有時候,他還要帶一兩個朋友來,比如洪深、張瑞芳等,都是大名人。解放後,女婿宋之的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團長,女兒王萍後來也擔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導演,拍攝過《霓虹燈下的哨兵》《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柳堡的故事》。”

(本文寫作參考了馬善勳先生回憶錄《往事難忘》,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