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济宁人说尘封的运河往事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南北运输动脉的运河,不仅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评时论文;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留下众多的民间传说;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济宁繁华的城镇和秀丽景色而留连忘返。大闸口、小闸口、吉市口、小土山、竹竿巷……虽然时光流转,很多昔日的盛景如今已经改变了容颜,但却依旧在这群“运河人”的心中,留下永远难以忘怀的烙印。

听济宁人说尘封的运河往事

老运河

1、

老济宁人提起记忆里的吉市口,总是会略带些骄傲的兴奋劲儿。齐乃瑞老先生感叹地说,吉市口在60年前可是济宁最繁华的地方、商贸最集中的地段。齐老说,《济宁县志》曾经记载,吉市口于1927年前称“鸡市口”,即卖鸡鸭的市场。后来由于商贸店铺愈加兴旺发达,生意人图吉利,开业都贴出“开业大吉”,所以将“鸡市口”改称“吉市口”。建国前人人皆知济宁有三大家,一是有三百年历史的“玉堂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离吉市口100多米,向西延伸一华里多。每天排队到那里去买调料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玉堂酱园”的产品独树一帜,声誉满天下,素有“味压江南”、“京省驰名”的美称。尤其是它生产的万国春、宴嘉宾、金波酒和酱油、酱菜,更是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二是“兰芳斋果品店”,历史悠久,创建于清同治末年,位于吉市口路东。前面是店铺,店后是作坊。“兰芳斋”生产的糕点,花样繁多,品类齐全,有南方风味的什锦南糖、鸡骨、寸金,北京的“八大件”。1918年山东省物品展览会上,有五种糕点获得银奖,即是玉带糕、云片糕、玉笋糖、蜜楂糕、蜜嫩枣包。三是“广育堂药店”,创建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位于吉市口南扁担街路东(现为任城路),是当年25家药店规模最大之一,资金最雄厚的一家。城内南门大街(现为古槐路)路西设有“广育堂”北店。

吉市口西南角还有一家赫赫有名的店铺,名唤“黑猴老店”。主要经营五金铁锁,铜鼓乐器,晚上在汽灯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惹人注目。向南紧挨一家衡康果品点和德华绸布店。吉市口东北角是当时唯一一家国营贸易公司的门市部,主要零售各色布匹、百货、文化体育用品等。由于国营贸易货真价实,热情服务,赢得了城乡顾客的信赖,许多顾客都愿意前来光顾,经常出现排队的现象。而对面路西的私营天成绸布店,虽然以茶待客,还是比较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吉市口向东是烧酒胡同,宽不过三米,却生意兴隆,是银元、棉布、棉纱、卷烟盘纸的交易场所,还有小百货、金银首饰摊点。“一品香”包子铺就在这里,在济宁很有名气,是后来“大众饭店”的前身。从吉市口向西是税务街,著名的商业一条街,批发、零售商铺一家挨一家,全是漆黑木板门面。凡是批发商家的门多是半开半闭,里面有大量的棉纱、棉布、煤油、颜料、盘纸等,他们都是通过经纪人(济宁人称“跑活的”)进行交易。过外塘子街路南则是国营贸易分公司批发部,这里经营的亦是棉纱、棉布、煤油等。在市场经济下的营业额远不如私营经济,但它起着引导作用和调剂市场、平抑物价的作用。批发部每天上午对主要商品如粮食、食盐、棉花、棉纱、棉布、煤油等挂牌公布价格,商人们习惯地喊着到那里看牌价去。由于吉市口处在这样的贸易中心位置,城市居民和周围乡村来此购货,天天就像农村赶大集一样,密密麻麻的人,形成人挤人的现象。不过也正是因此,爱开玩笑的济宁人竟然根据“吉市口”的发音,给它又另起了一个绰号,名唤“挤死狗”。名字叫起来虽不甚雅,但中间却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极言吉市口之繁华、鼎盛,一时间叫的人也很是不少。

2、

小土山——梅兰芳、侯宝林曾经来演出的地方有些年纪的济宁人,只要一说起土山,便好似今天的北京人说起天桥,或者南京人说起夫子庙,那种与之俱来的亲切感以及颇带些骄傲意味的喜爱,是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描述出来的。土山坐落在老济宁城的东南隅,它叫山却不是山,只是一大片起伏不平的土丘。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运河多次清淤积土于此而形成的一片无主地。它西至太白楼,东到阜桥口,北贴老城墙,南邻老运河。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300米,约60多亩地。茶馆戏棚、武术杂耍、地摊叫卖、风味小吃都集中于这方土地,拥挤嘈杂,热闹非凡。小土山是众多生意人的谋生宝地,同时更是各路艺人卖艺献技的良好场所,济宁曾因此而获得“曲乡艺海”之美誉。鲁西南不少老艺人就发迹在这土山上的曲棚书场。

听济宁人说尘封的运河往事

小土山原址现为通信大厦

民国间,活跃在土山的艺人,有唱弦子鼓的郑培标、徐大玉、周大玉、宋永爱、汪永泉、闫教铎等6大家15人,有唱山东琴书的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3大家10人,有唱渔鼓的翟教寅、王教寅及其门徒王永田等5人,有说评词的戴复昌、徐士章等6人,还有唱落子的侯永贵、侯永芝等。这些艺人个个身怀绝技,由当时民谣便可知民众对他们的喜爱——“太白楼、进德会,压不过大桂、二桂和黑脆”(指周家的渔鼓和侯永芝的落子);“小土山儿的茶馆数不清,不如汪麻子喊两声”(指坠子艺人汪永泉的妻子宋永爱);“要想解闷胸怀开,去听张善养说《聊斋》”;“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莲亭假山上曾刻有这样的字句:“古有太白醉酒家,今存书词百枝花;东鲁遗风犹然在,千秋万世闪光华。”

当然,除了戏曲之外,评书在当时也是格外受老百姓欢迎。爱听评书的确实不少,四而书场也非常兴旺,有的在茶馆里设点,可以边品茶边听书,有的自行设棚专门说书,他们都是在土山立足多年,且都拥有自己的听众。有两个根基浅的新来户,干脆租上十几条凳,在露天里就说开场了。他们说的多是长篇大著,如《三侠剑》、《七侠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本来就篇幅冗长,再经过他们添油加醋的铺叙,一部书常常说上年把半年,爱听书的人几乎场场必到,惟恐间断。职业说书的人也像京剧演员一样,书场门口挂牌,由于多年的说书实践经验,他们确实说得很精彩,有的颇负盛名,如杨玉琦、戴复昌、刘汉臣、张善养等人都各有其独到之处:杨、戴二人声调低平,擅长叙述,说书的时候听众都专心致志,场内寂然无声。他们是以说《说岳》、《聊斋》为主,有时说现代小说。刘则专说武侠小说,讲到武打的场面,时而紧张,时而激昂,手舞足蹈,一招一式都极传神。张善养据说早年是铁塔寺的和尚,因受驻军殴辱,才愤然还俗,改行说书,其人旧学底子很深,出口成章,说《三国演义》,能流畅地背诵书中的诗文,描摹古人的对话,抑扬顿挫,颇为逼真。

3、

竹竿巷——老济宁风韵的完美代表竹竿巷,提起济宁便不得不说的地方。竹竿巷位于市区老运河南岸,虽名为“巷”,但实际上却包含了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竹竿巷等几条毗邻老运河的街道。据樊维章先生《漫话老济宁》记载,相传竹竿巷本是一条极普通的小巷,后来从江南来了一位善营竹器业的师父,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竹器作坊。由于经营有方,不几年,便丰衣足食起来。后来,老师傅广招徒弟,徒弟们学成之后,亦广招徒弟。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原来一条普通的小巷,就成了一条专营竹器业的大街了。小巷也至此有了芳名——竹竿巷。

听济宁人说尘封的运河往事

竹竿巷

尽管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老一辈的人讲,繁华时期的竹竿巷那可真是人烟阜盛,热闹非常。每年都会有大量经营竹业的客商去南方采购毛竹,然后经古运河运至济宁。这样,大批的毛竹在运河南岸堆积如山,多的年份数量可达百万斤以上。

竹竿巷的竹器种类众多,有大小各式筐、篮、筛、鸡罩、粉罩,有各式大小方笼和园笼、专用的百灵笼、画眉笼、鹦鹉笼,还有赶牲畜用的鞭尖、船蒿、帐杆、竹扁担、竹扫帚以及家用小竹竿、竹梯、竹筷、竹茶盘等等。当然,除了这些竹器制品外,百货鞋帽、中药西药、文具纸张、书画古董、茶房酒馆、歌楼妓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这两句诗,就贴切的描绘出了当时的繁荣局面。

竹竿巷除了买卖兴隆,热闹繁华之外,巷道两旁的建筑也十分独特。两层楼阁式的铺面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其前店后坊的建制,既有江南水乡灵巧清秀的风格又有北方稳固厚重的感觉,因而又被人们誉为“江北小苏州”。

可惜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伴随着社会变革与城市建设重心转移,竹竿巷的店铺多被合并、迁移、停业或者改为街道小工厂,店面房大多改为民宅,至1992年被全部拆除改建,昔日的风光便消失殆尽了。现如今,漫步在竹竿巷,两排仿古但是却簇新的房子早已感受不到竹竿巷的味道与底蕴,唯有几间没有拆掉的老屋,还在衰草斜阳中静静地向人们述说它曾经的繁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