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園林意境

古詩詞中的園林意境

古詩與中國園林

中國有許多著名的園林,有過園林遊賞經歷的人腦海裡都會留有這樣的深刻印象:就是在水木清華的園林美景中,我們隨處都能看到古代詩歌蹤跡。這正如金學智先生在《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所言:“在園林中,特別是在名園裡,可以說處處蘊蓄著詩意,時時盪漾著詩情,事事體現著詩心,是地道的‘詩世界’”。由此可見,古詩在中國園林藝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與中國園林有著“盤根錯節、難分難離”的關係。我們將從三個方面深入地探討地一下古詩與中國園林的密切關係。

一、古詩對園林置景方法的反映。

中國的許多園林景色都非常的優美,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園林有很多非常高超的置景方法,這些置景方法多是通過園林詩歌反映出來,其中古詩對園林的借景和框景兩種置景方法反映的尤為全面。

借景,是園林置景中最常見的方法,即把園外的佳景,通過巧妙的佈局或剪裁、修飾,使之成為園林景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古詩中反映園林借景的比比皆是,並且借景有遠借,鄰借,仰借,應時借等多種類型。遠借指的是借園外遠處的景色,從而在有限的空間裡表現出無限的景觀。詩中多是借遠處的青山,如《遊沈道士館》“

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將遠處的青山納如原中,給整個園林增添了無窮的生命力。還有借遠處的水,如李白《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空闊無邊的長江,大大地拓展了黃鶴樓的空間範疇,使其頓生超凡的氣勢,意境更加開闊、深遠。

鄰借是指借附近的景色搭配來烘托出原景物的特色,以達到錦上天花的作用。如 “湖光秋月兩相和” 在這裡“湖光”與“月光”互借,達到交輝相應的效果;鄰借最出彩的應是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句,在這裡“萬頃碧波”的蓮葉與“湛藍明淨”的天空相對,“嬌嫩鮮豔的荷花”與“豔麗四射的紅日”相對,可謂相得益彰美不勝收。仰借是借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飛鳥白雲等景色。如文昌鎮蜀《題武擔寺西臺詩》雲:“秋天如鏡空,樓閣盡玲瓏。水暗餘霞外,山明落照中。鳥行看漸遠,松韻聽難窮。今日登臨意,多歡笑語同。”在短短的八句中,竟多次用到仰借這種置景方法。首句借的如鏡的天空,第三句借的是美麗的晚霞,接下來借的是落日的餘輝,下句則是借天空中自由飛行的小鳥,仰借的景物多流暢靈動,因此它們給園林增添許多的趣味。除了以上這些方位上的借景外古詩中還反映了時序上的借景,也就是應時借,借大自然春夏秋冬,晨昏早晚之獨特佳景,像白居易《錢唐湖春行》:雲“

亂花濺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借的是繁花爛漫、青草蔥戎的春景;王維《初夏即事》“我道四時俱富貴,一杯催喚藕花風”借的是夏日清新的荷花;《秋圃》“青霜紅碧樹,白露紫黃花”借的是秋天的霜葉與露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借的則是冬天獨有的童話般的雪景。在這些詩中表現出詩人“四時之景不同,而賞心樂事亦與之無窮”的園林審美追求。

框景是園林古詩中又一常見的置景技巧。園林建築中的門、窗、洞,或喬木樹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遠處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觀包含其中,這便是框景。如王維《奉和》雲“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在這裡閣道充當景框,它框出了上苑的繁花似錦。窗子是古詩框景中最常用的景框。窗外的景色,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例如杜甫《絕句》雲:“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從窗子看去,西嶺的千秋白,就像一幅靜物畫一樣鑲嵌於窗框中,看到它讓我們體驗到了與室內景色完全不同美感。這樣的窗上美景還有很多,如“江上晴樓翠藹開,滿簾春水滿窗山”窗子框出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

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雲”是一幅飄逸閒淡的白雲圖,小小的一扇窗,竟融進了人間的萬種風情。可見,充分地利用門、窗、廊等的造型,並以它們為框,充分利用它們的造型,通過植物配植,與路、石等進行精細地藝術均圖,不但可以入畫,而且可以擴大視野,延伸視線,層次清晰,構圖簡潔,將遊人的視線引向無限遠處,是園林景色達到了入畫的境界。

二、古詩對造園程式的影響。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公共園林都與詩結緣,尤其是私家園林和公共園林與詩關係更為密切。其建園主體、題園、造園諸環節均離不開詩,可謂園因詩造。

園林的建造主體是詩人。中國園林建造歷史悠久,“園林”一詞早在晉代張翰《雜詩》 “暮春和氣生,白日照園林”中就出現了,但是古代沒有專業園林家,園林的創作一直以來是以詩人墨客為主體。他們的中國園林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六朝時期的陶淵明、謝靈運是最早的一批造園詩人,他們以再現自然、迴歸自然為造園主旨,促成了自然山水園的形成。唐代的詩歌講究意境,詩人們們造園時也受其影響講究意境,園中的山水景物,不但表現出本身的自然美,還要具有內在的意韻美,這樣寫意山水園便形成了。大詩人白居易、履道里、裴度、楊萬里等都是寫意山水園的代表,而成就最高的要數山水詩人王維,他所建的 “輞川別業”是“集我國唐代園林之盛”的綜合性園林。宋代是園林建造的成熟時期,園林建造向大眾普及,大批的詩人參加造園。北宋時有司馬光退居的獨樂園、蘇舜欽的滄浪亭、林逋孤山的山園,賈似道的集芳園、范成大的“石湖”等,形成了真正的文人山水園。明清兩代是園林的集大成時期,其中的傑出代表是汪為霖,他清中期的著名詩人。他的園林造詣精深,其文園和綠淨園在中國園林史上極具代表性,其中標誌之一的建築是“小山泉閣”,被譽為古典園林的絕品:“景中小山水閣溪泉作瀑布狀,自上而下曲折三疊,洵畫木也,直擬之園中,今南北所存諸園無此佳例。”詩人墨客都是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們是藝術鑑賞及藝術創新能力較高的體群,因此他們的積極參與造園,促進了中國園林造園理論的發展,提高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品位。

到過瀋陽世博園的人會留意到,其園內的每個景點都有現代詩人任進強的題園詩。其中鳳翼問天這一景點他題有:巍峨英姿氣勢宏,萬里白雲拭碧空。滿園鮮花留不住,仙鳳展翅欲飛騰。可見中國園林很注重用詩歌去給園名和園內景觀的題名,關於這一點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政之口道出:“……若大景緻,或幹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然不能生色”。這句話明確地指出題園詩對園林景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題園詩有的是題詠園內景色的。如大觀園中寶玉題蘅蕪苑用詩《蘅芷清芬》:“蘅蕪滿淨苑,蘿薜助芬芳。軟襯三春草,柔拖一縷香。輕煙迷曲徑,冷翠滴迴廊。誰謂池塘曲,謝家幽夢長。”詩中描寫了園林的花草、小徑,瀰漫在亭苑中的香氣和冰涼的露珠,這些詩歌意象描繪出了園林的景色,又抓住了蘅蕪苑的冷、香特點,為園林風景增色不少。避暑山莊康熙題有詩文。例如:“萬壑松風”建築群,康熙賦詩云:“去卷千松色,泉如萬籟吟”。題園景用詩,題名也用詩。清代嶺南梅州的人境廬,取自陶淵明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北京陶然亭取自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

然”, “留聽”出自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宋代平原郡王韓佗胄的別墅園,園內所有的廳,堂,閣,榭,亭,臺,門等,悉取先侍中魏忠王之詩句而名之。題園是中國園林創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為這些題園詩不僅能烘托出園景的主體,起著鑑賞指引,命名點題、抒情喻志的作用,它還成為園林古樸、典雅氣氛的裝飾品,成為園內景色重要的組成部分。

詩還可以用作造園的模本。也就是說園及園內景觀直接取自詩,化詩文意境為園林意境。以詩的意境造園者甚多,以陶詩為題材的園林,就有多處如“歸田園居”(蘇州)、“五柳園”(蘇州)、“武陵春色”(圓明園)、“耕隱草堂”(揚州)等。李白《山中問答》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蘇州拙政園門口一假山,為桃花源入口之模擬物,借景達到世外桃源的意境。王勃的“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武漢東湖藉此詩句結合本地的特色,設置長天樓景點,遊人到此,面對霞鶩水天,壯闊之情油然而生。唐代詩人常建遊常熟的破山寺曾題詩“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後人藉此詩句在興福寺設“空心潭”、“空心亭”等景點。化詩為園的情況還有將詩人所詠之地化為園林。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有名句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後人就在揚州二十四橋西岸建構了聽蕭園。依據詩去造園詩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三、古詩對園林旅遊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園林旅旅遊非常盛行,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現代人對自然的渴望空前的強烈。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所有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一定角色的人都顯得異常忙碌,行色匆匆,朝九晚五,甚至時常加班,體力透支,疲憊不堪,從而引起情緒上的狂燥、不安而在對自然景觀的欣賞中,人們會重新找回所失去的寧靜,安祥和快樂。我國園林研究專家曹林娣先生在其所著《中國園林藝術論》中所說:“中國古典園林提供了‘人與自然’的最佳結合樣式。”因此,園林旅遊成為現代人親近自然的首要選擇。園林旅遊盛行的第二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詩歌的推動作用,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中國古詩究竟是怎樣推動園林旅遊的。

第一、古詩是人們的遊園動力 。培根在《說花園》中說:“園藝之事也的確是人生樂趣中之最純潔者。它是人類精神最大的補品。”可見,旅遊本質追求是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供現代人旅遊休閒的項目很多,但是園林遊賞卻能在眾多的競爭項目中脫影而出,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園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園林古詩是構成這些文化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歷久傳之的園林幾乎都有詩人墨客的吟詠記述。如東晉時會稽近郊著名的蘭亭,去過那的人會知道它的景色並不是很美,但是今日的遊覽者仍然絡繹不絕,這不得不歸功於王羲之等詩人的名人效應及其在此留下優秀的詩歌文化。《邕州馬退山茅亭記》中有:“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蘭亭如果沒有王羲之等文人名士及《蘭亭詩集》的感召,今天它早就別遺忘在荒山野嶺之中。北宋的滄浪亭,是因為有開宋一代詩風蘇舜卿、梅堯臣、歐陽休三位詩壇巨匠唱詠應和而聞名。杭州西湖有了白居易,蘇軾等文人騷客的吟唱,西湖才名傳天下。特別是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晴日陽光下水波盪漾的西湖光彩煥發,在細雨中蒙上了一層霧藹的西湖又顯得嫵媚嬌羞。西湖如同美麗的西施,不論是濃妝豔抹還是不施脂粉,都那樣美麗異常。詩人用神來之筆把西施的神韻賦予了西湖,將兩種美麗疊加,西湖便多了份生氣。此詩一出便引來歷代無數的遊覽者觀光西湖,親身感受一下詩中所描繪的如同絕世佳人般的美景。可以說中國園林中的古詩文化是中國園林最好的宣傳廣告,它大大地提高了園林的知名度,同時提高了人們遊園的熱情,從而有利地推動園林旅遊。

第二、古詩是園林旅遊可持續性的保障。中國的許多園林在經歷了千百年的自然災害及人事戰亂後已經破損不堪,原貌不存,這樣隨著園林的消亡園林旅遊也必然隨之中斷,所以要想繼續維持園林旅遊我們就必須對破損的園林進行修復,而園林的修復重建,主要依據詩文題記。如杜甫流寓成都的浣花溪草堂,從今之“杜甫草堂”來看,修復主要依據的是杜甫詩歌。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共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據《寄題江外草堂》和大量詠此園之詩記載,當年園內有果樹,榿木,綿竹等植於園中,有小橋將草堂分為南北兩部分,橋下有一曲綠水經過。今日園內也廣植樹木,竹樹鬱鬱蔥蔥,還有小橋流水、花團錦簇,很好地再現了杜甫詩文中的境界。

還有一些園雖已不復齊全甚至已廢,但是發生在園內的感人事件卻通過詠園詩文歷代相傳,通過詩文可以讓我們馳騁想象,品味她往日的風采神韻。紹興沈園,歷經滄桑,現僅存葫蘆形的水池,池上跨石橋,池邊有疊石假山。但沈園並不因此而銷聲匿跡,相反卻為歷代所樂道,久負盛名,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陸游在沈園寫下的十幾首詩詞,這些詩詞記述了他與唐婉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陸游是南宋的愛國詩人,他16歲娶表妹唐宛為妻,少年夫妻,郎才女貌,很是融洽。但是,陸游初次上京考試,名落孫山,陸母遷怒於唐婉,逼迫陸游與唐婉離異。事隔十年,陸游與唐婉在一次春遊中在沈園相遇,二人互述離情別緒、情痛兼深,遊園不久後唐婉便在憂鬱中死去。沈園成為陸游與唐婉生死之別的地方,也成為陸游魂遷夢繞的地方。陸游在唐琬逝去40年之後的一天,他再一次來到沈園。為唐婉寫了兩首悼詞,《沈園》二首: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佳人已經去四十年了,沈園的柳已經老的不能再催綿了,未亡者也年過古稀,將化作稽山的泥土,但是割不斷的情絲,使他鬼使神差地到沈園找遺蹤。這讓我們看到在生命極限處,愛在申辯著自己永恆的價值。79歲時的一天夜裡,陸游在夢中見到了沈園,醒時又作絕句二首: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生與死之間通過夢境來溝通,情感之深,超越生死。年至84歲時,陸游還是牽掛著沈園,再遊沈園時又作《春遊》一絕:

“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第二年陸游帶著終身的遺憾隨唐婉而去。這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歌見證這段迴腸蕩氣、至真至美的愛情故事,它成為了沈園的靈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沈園在物質形態上的缺陷,只要有它們的世代流傳,沈園就會有永恆的魅力。

黑格爾認為建築是物質性最強的藝術,詩是精神性最強的藝術。因此,建築與詩的結合的中國園林,實際上意味著在物質性最強建築中,摻和了精神性最強的藝術要素,這種強強聯合的藝術一定會使中國園林在當今的世界園林中迎來它的輝煌.

蘇州園林與古詩的不解之緣

蘇州古典園林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她之所以富於詩情畫意,富於典雅美麗的神韻風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文學語言的點綴、形容、滲透、生髮。

唐·杜荀鶴 蘇州園林

君到姑蘇間, 人家皆枕河。

故宮閒地少, 水巷小橋多。

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元·維則《獅子林即景》)

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園圖詠·若墅堂》)

清·徐崧《秋過懷雲亭訪周雪客調寄踏莎行》

東西南北橋相望,畫橋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橋,兩岸朱樓夾柳條。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不知城市有山林,謝公丘壑應無負。

-----懷雲亭即今蘇州北半園.

隔斷城西市語譁,幽棲絕似野人家。

清·汪琬《再題姜氏藝圃》

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清·乾隆《獅子林得句》

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

清·王賡言《遊獅子林》)

洞仙歌

園林佳輯,已多年珍玩,拙政諸園寄深眷。

想童時常與窗侶嬉遊,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

今秋通簡札,投甓招瓊,妙繪頻貽抱慚看。

古趣寫朱梅,蘭石清妍,更風篠幽禽為伴。

盼把晤滄浪虎丘時,踐雅約兼聆造形精鑑。

姑蘇竹枝詞 佚名.明

外邊開店內書房, 茶具花盆小塌床。

香盒爐瓶堆竹几, 單條半假董其昌。

楓橋夜泊 張繼 .唐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早春憶蘇州寄夢得 白居易.唐

吳苑四時風景好, 就中偏好是春天。

霞光曙後殷於火, 水色晴來嫩似煙。

士女笙歌宜月下, 使君金紫稱花前。

誠知歡樂堪留戀, 其奈離鄉已四年。

拙政園詩餘 徐燦.明 《滿江紅.感事》

過眼韶華, 悽悽又、 涼秋時節。

聽是處、 搗衣聲急, 陣鴻悽切。

往事堪悲問玉樹, 採蓮歌杳啼鵑血.。

嘆當年、 富貴已成東流, 金甌缺。

風共雨, 何曾歇。 翹首望, 鄉關月。

看金戈滿地, 萬山雲疊。

斧鉞行邊遺恨在, 樓船橫海隨波滅。

到而今 、空有斷腸碑, 英雄業。

《永遇樂.舟中感舊》

無恙桃花, 依然燕子, 春景多別。

前度劉郎, 重來江令, 往事何堪說。

逝水殘陽, 龍歸劍杳, 多少英雄淚血。

千古恨、 河山如許, 豪華一瞬拋撇。

白玉樓前, 黃金臺畔, 夜夜只留明月。

休笑垂楊, 而今金盡, 穠李還銷歇。

世事流雲, 人生飛絮, 都付斷猿悲咽。

西山在, 愁容慘黛, 如共人悽切。

《卜算子.春愁》

小雨做春愁, 愁到眉邊住。

道是愁心春帶來, 春又來何處。

屈指算花期, 轉眼花歸去。

也擬花前學惜春, 春去花無據。

《採桑子.春宵》

一春風雨知愁滴, 珊枕寒時。

玉漏遲遲, 浪語燈花淚暗垂。

惜花未許春歸去, 香鎖葳蕤。

綠遍天涯, 憑得闌干暖為誰。

《木蘭花.秋暮》

才見黃花秋又暮, 滴滴數聲啼繡戶。

鴛鴦雙枕不知寒, 銀蠟竟成紅淚顆。

夢裡鄉關雲滿路, 釵壓綠鬟蟬半嚲。

月延羅帳似依依, 耐它只把人愁鎖。”

《如夢令---和韻》

昨夜雨添春重, 滴到眉端愁動。

剪剪海棠風, 一點殘燈紅弄。

如夢, 如夢, 夢裡心兒還捧。

唐·元稹《南秦雪》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劉駕《苦寒吟》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唐·韓愈《李花二首》

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蘇州園林中的建築題名,幾乎都取材於著名詩文或古詩,如留園自在處,留園水池北岸的一幢樓房,樓上名“遠翠閣”,樓下名“自在處”,於此舉目南望,留園中部景色盡收眼底。不遠處又有牡丹花臺,是賞花賞景的佳處,故取陸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詩句名之。樓上“遠翠”一名,取方幹詩“前生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也是因為景詩相符的緣故。 又如獅子林問梅閣,就是極富文學意味的稱謂。取李俊明詩“借問梅花堂上月,不知別後幾回圓”,原來閣來多種梅,舊有古梅“臥龍”頗具清韻。 蘇州園林中又多有書條石,上面鐫刻著文學名著,如留園法帖中,唐代諸遂良的《詩經》、宋代蘇軾親筆《赤壁賦》、明代董其昌所書曹植的《洛神賦》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描寫西安園林藝術的古詩集錦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洛城: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於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鍾:淋漓。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複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滁州西澗 韋應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獨 憐 幽 草 澗 邊 生 ,

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黃 鸝 深 樹 鳴 。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春 潮 帶 雨 晚 來 急 ,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野 渡 無 人 舟 自 橫 。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注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衝得橫在岸邊。一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衝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閒,但後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江南逢李龜年 杜 甫 唐

qí wáng zhái lǐ xún cháng jiàn

岐 王 宅 裡 尋 常 見 ,

cuī jiǔ táng qián jǐ dù wén

崔 九 堂 前 幾 度 聞 。

zhèng shì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正 是 江 南 好 風 景 ,

luò huā shí jié yòu féng jūn

落 花 時 節 又 逢 君 。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李龜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亂後流落到江南。

岐王:名李範,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受封岐王,喜歡結交各樣朋友,接待各種人士。

尋常:經常。

崔九:名崔滌,任殿中監、秘書監等官職,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也喜歡結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順序。

江南:這裡指今湖南省一帶。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

君:您。這裡指李龜年。

古詩今譯 在岐王宅裡經常看見您,在崔九堂前數次聽到你的歌聲。而今江南已是風景如畫,在這落花時節又碰見您。

名句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一個受到皇帝特別優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亂後,卻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為人演唱。當時杜甫自己也經歷了落第失子的磨難,晚景淒涼。這一相會不能不使杜甫感慨萬千。“岐王宅裡”、“崔九堂前”不但有開元盛世的繁榮,也有年輕杜甫的充滿了浪漫情調的生活和理想,而這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成為過去而蕩然無存。“尋常見”、“幾度聞”,流露出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眷戀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滅後的哀怨。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了眼前的現實,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麗的江南,而詩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飄零,它象徵著這個美麗的春天已經永遠地消失。這首短小的絕句包含國勢哀變、人世滄桑,而看起來自然流暢,毫無痕跡,顯示了極為高超的藝術功力。這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有時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詩被推舉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古詩】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 (?-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寶末年登進士第,釋褐長洲尉,仕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是大曆詩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體詩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著有《劉隨州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