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傳下的老黃曆與六曆書

老祖宗傳下的老黃曆與六曆書

黃曆概述

黃曆,是在中國農曆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帶有許多表示當天吉凶的一種曆法。

黃曆相傳是由軒轅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曆,民間又俗稱為「通書」。但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勝。

黃曆也叫皇曆,是古代帝王遵循的一個行為規範的書籍,這裡面不但包括了天文氣象、時令季節而且還包含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一些禁忌,由於它是皇帝家族才可以用的,所以就叫“皇曆”,辛亥革命以後打倒了帝制,才把“皇曆”改寫成“黃曆”了。

黃曆中也有陽曆。黃曆是中國農村許多年來(直至解放初年)廣大人民都在用的一種記時令的冊子,包含陰曆,陽曆(陽曆本來是沒有的),氣候,播種時令,以及占卜兇吉(年歲好壞與日子吉祥與否),其中寫得非常具體.而且通常世代相傳.(在蓮花落<>中有相關樣例)

歷史

中國在4000多年就開始了曆法,3000多年前就有了用甲骨文記載的歷書。古代使用的歷法有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等,其中以傳說是由軒轅黃帝創建的“黃曆”最為古老。由於古時我國使用“黃曆”的區域廣闊,影響很深,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法稱之為“黃曆”。

中國最晚在秦代就已經有曆書存在,作為人民的生活指導手冊。大約從宋朝開始,曆書中出現“衝煞忌宜”的術數內容。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黃曆高達三百多萬本。

黃曆的術數內容常被批評為迷信。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就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清宣統年間頒佈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衝煞、方位、流年、太歲;臺灣日治時期的黃曆,也只有“宜”而無“忌”;臺灣光復後,又全都恢復了。

黃曆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

黃曆中的各種術語:

祭祀:指祭拜祖先和神明等。

安葬:舉行埋葬等儀式。

嫁娶:結婚的日子。

出行:外出旅遊等。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之事。

動土:建築房屋時、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多指陽宅)

安床:指安置床鋪。

開光:佛像塑成後、供奉上位之事。

納采:訂婚時受授聘金。

入殮:將屍體放入棺材。

移徙:搬家、遷移住所。

破土:第一次動起鋤頭挖土(多指陰宅)

解除:打掃房屋。

入宅:搬入新家。

修造:修理建造房屋。

栽種:種植作物。

開市:商店開張營業。

移柩:移動棺材。

訂盟:訂婚儀式的一種,俗稱小聘。

拆卸:拆毀房屋。

立卷: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交易: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求嗣:向神明祈求後代。(多指求男丁)

上樑:給房屋裝上大梁。

納財:購屋產業、進貨、收帳、收租、討債、貸款、五穀入倉等。

起基:建築房屋時,第一塊石頭放入牆基

齋醮: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

赴任:走馬上任。

冠笄:男女年滿二十歲所舉行的成年禮儀式(周和周以前)周以後女子十五歲及笄。 安門:放置正門門框。

修墳:修理墳墓。

掛匾:指懸掛招牌或各種匾額。

壞垣:指拆除房屋或圍牆。

沐浴:洗澡。

教牛馬:謂訓練牛馬之工作。

開池:開鑿水井、挖掘池塘。

嫁娶:結婚典禮、迎親之日

納采:同結婚姻,收授聘金。

俗稱:訂婚、文定、過訂、完聘、大定

歸寧:新婚後,新娘與新郎第一次回孃家

安床:安置睡床臥鋪,一為新婚安置新床、二為事事不順重新安新床合帳:製作蚊帳之事,今應指安置窗簾

冠笄:男弱冠、女及笄,為青少年的所舉行的成年禮儀式(一般為16歲)

訂盟:訂婚儀式的一種,俗稱小聘(訂)

進人口:指收納養子女或認乾兒子、乾女兒

入宅:遷入新宅,即所謂新居落成典禮

安香:安土地公或視先之神位安門:房屋裝設門戶等工事

修造:僅指陽宅之改造與修理動土:(起基)係指陽宅建築開始動工。注:吾人幣誤用為(破土)上樑:裝上建築物屋頂的大梁,西式建築指屋頂之灌漿(預拌混凝土)豎柱:

架馬;架馬俗稱起工架馬,指建築場所之鷹架

掘井:開渠、築陰溝、開魚池;開鑿水井、池塘

破屋:壞垣、拆卸;拆除房屋或圍牆

補垣:塞穴、填坑

覆井;塞內指堵塞洞穴或蟻穴

開市:(開工)新公司行號開業、開幕或年初頭一天開張動工掛匾:指懸掛招牌或各種匾額立易:交易、訂立各種契約互相買賣之事

納財:五穀入倉,商貴之置貨收租、收帳、討債、借款購屋、貸款…等

開倉:出貨財、商家之出貨、銷貨、放債

造車器:造舟船;製造水陸交通工具(適新車交車)

經絡:安機器、織布、收蠶、安紡車、機器

醞釀:割蜜、造麴釀酒、養烽取蜜(醞釀辛日不宜)

祭祀:指祠堂拜祭祖先或廟之祭拜神明等事項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設醮還願等事

求嗣:指向神明祈求後嗣(子孫)之意

開光:佛像塑成後點眼入神,供奉上位之事沐浴:祈福設醮或後願時清潔身體之謂

齋醮:廟宇建醮前需舉行的齋戒儀式

酬神:還願,答謝神恩

塑繪:雕刻寺廟繪畫雕刻神像或人像等。

普渡:祭祀超渡陰界的好兄弟

造廟:建造寺、廟、宮、觀、堂

出行:指遠行,如:外出旅行、觀光遊覽

移徙:指搬家遷移住所之意分居:大家庭分家,另起爐灶,適用於分爐之出火、安香出火:火指香火,即宜動神位之意

理髮:僅指初生嬰兒第一次剃胎髮或出家之落

習藝:學習特殊技藝,行拜師禮

栽種:栽種植物或接枝

納畜:牧養、收買入家畜、家禽、寵物…等

捕捉:斷蟻、撲滅家中或農作物之害蟲生物

放水:建築、清理池塘或水族箱後,將水注入蓄池

修墳:修理墳墓啟鑽:指洗骨,俗謂拾金(撿骨)

破土:僅指理葬用的陰宅墓地破土,與一盤建房屋的(陽宅、動土)不同,須辨之

安葬:處理埋葬事宜的儀式(行喪:指到喪家慰問遺族)

立碑:立墓碑或紀念碑

謝土:建築物完工後,所舉行的祭祀

除服:脫下喪服(成服:即穿上喪服)

移柩:行葬儀時,獎棺木移出屋外之事

入殮:獎屍體放入棺材之意解除:

掃舍;指沖洗宅舍、解除災厄

六曆書

左傳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所作,因為解《春秋》經而作,故又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其所作《左傳》在東漢中葉以後傳誦漸盛,賈逵、服虔等都為之作注。後來通行的是西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唐孔穎達作疏,名為《春秋左傳正義》。宋以後列人《十三經注疏》。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1988年中華書局版)。

僖公二五年

(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昭公一七年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國語

《國語》,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撰。21卷。中國最早的國別史,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史事。宋刻明道本、公序本為最早的版本。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四庫全書》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卷四 魯語上

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

故有虞氏?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卷一0晉語四 ’ 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惟青陽與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儇、依是也,惟青陽與倉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昔少典取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周易

《周易》,現存中國最早的占筮書。分“經”與“傳”。“經”載六十四卦,稱《易經》,由陽爻、陰爻組成八卦,又互相重合而成六十四卦。“傳”是後人解經的言論,即《易傳》,由七部分組成,分為十篇,稱“十翼”。這裡的選文,是節錄《十三經注疏》本“十翼”中的《繫辭》部分。

周易繫辭下第八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央》。

韓非子

《韓非子》,戰國末著名法家韓非子所撰。55篇。韓非(?一前233),戰國末年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出身於韓國貴族家庭,喜歡研究刑名法術之學。見韓弱而屢諫於君,不被採納,遂作書十餘萬言,為秦王所賞。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諸子集成》本。

第八 揚權

黃帝有言日:“上下一日百戰。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第一0 十過

師曠日:“……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錇,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

六韜

《六韜》,6卷。《六韜》是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舊題周呂望作。呂望,又稱呂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有唐顏師古注,有《武經七書》本、《續古逸叢書》本等。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武經七書》本。

卷一文韜·兵道

凡兵之道,莫過於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日:“一者,階於道,幾於神。”

戰國策

《戰國策》,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33篇。大部分為戰國時人所作。第一次將其編校成書並定名為《戰國策》者,為西漢劉向。《戰國策》是繼春秋以後迄楚、漢,敘245年之事,在先秦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自東漢高誘至宋元,皆有注本。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點校本。

卷二三魏策二

黃帝戰於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 黃帝之所難也。

史記

《史記》,漢司馬遷撰。130篇。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約前145或前l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及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談之子。早年遊蹤遍及南北,隨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襲父職任太史令。幾乎遍閱當時的國家藏書,輯錄先秦時代的古史及譜牒資料;足跡遍及漢版圖,蒐集大量傳說,成此記敘上自五帝、下至漢武帝的歷史鉅著,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歷來註解《史記》者頗多,尤以南朝宋裴?《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為最著名。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卷一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日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漚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成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日: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卷二夏本紀

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日鯀,鯀之父日帝顓頊,顓頊之父日昌意,昌意之父日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卷五秦本紀 ,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

卷八高祖本紀

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卷一二孝武本紀

少君言於上日:“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日“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日:“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侯)[胸],問於鬼臾區。區對日:‘(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日:“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說,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上日:“申功何人也?”卿日:“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日‘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日:‘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延。明延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 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日鼎湖,其弓日烏號。’”於是天子日:“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

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困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日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公孫卿日:“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延,甘泉也。”

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日迎年”。

卷一三 三代世表

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傳雲:天下之君王為萬夫之黔首,請贖民之命者帝,有福萬世,黃帝是也。五政明則修禮義,因天時舉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黃帝后世也。

卷二四 樂書

問日:“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日:“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

卷二五 律書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

卷二六曆書

太史公日: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蓋聞昔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驗,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然蓋尚矣。

卷二八 封禪書

自未作廊畸,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畸,雍東有好畸,皆廢無祠。或日:“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陝,故立畸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秦靈公作吳陽上畸,祭黃帝;作下畸,祭炎帝。

卷一三 太史公自序

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許慎(58?147),經學家、文字學家。《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書。以小篆為條目,共收字9353個。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中華書局1963年《說文解字》本。

古者,隨(黃帝臣)作笙。

古者,烏曹(黃帝臣)作簿。

古者,伯益(黃帝臣)初作井。

古者,雍父(黃帝子)初作舂。

古者,黃帝初作冕。

古者,共鼓、貨狄(均黃帝臣)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以濟不通。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這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義,萬品以察。

三國志

《三國志》,晉陳壽編。南朝宋裴松之注。65卷。記載三國鼎立時魏蜀吳的歷史。陳壽(233?297),字承祚。三國蜀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人晉後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陳壽著《三國志》,含;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南朝宋裴松之注,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這裡的選文,依據的是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卷四 少帝

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吲質文各繇其事。

帝又問日:“《繫辭》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農之世為衣裳。但聖人化天下,何殊異爾邪?”(《易》博士淳于)俊對日:“三皇之時,人寡而禽獸眾,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黃帝,人眾而禽獸寡,是以作為衣裳以濟時變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