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史11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安德森

国际象棋史11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安德森

国际象棋史11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安德森

阿道尔夫·安德森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的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克拉科夫)。9岁,小安德森跟父亲下棋,知道了国际象棋规则。随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的国际象棋基本读物:格雷科和菲利道尔的著作。尽管安德森很早就学会了国际象棋,但直到30岁他才第一次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安德森对国际象棋如痴如醉,但家里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如此下去将一事无成。无奈,安德森只能平时潜心研究数学,到了假期才下几盘国际象棋。

安德森下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激烈、充满幻想,因此他成为国际象棋上的浪漫学派代表人物。20世纪,只有马歇尔和塔尔能与他相媲美。

安德森下棋,只要对手稍有松懈,他就会发攻击,炮火猛烈轰炸,一系列的弃子,让观众叹为观止。由于他参加国际比赛较晚,他在布雷斯劳当数学老师,假期才能参加比赛,他的成绩起伏很大。

1848年,他与哈尔维茨比赛,揭开国际象棋生涯序幕,此赛以和局告终。1851年,他参加伦敦大赛,取得辉煌成功。1857年,他参加曼切斯特大赛,成绩不佳。1958年,他迎战摩菲,更糟糕。1861年,他战胜科利什。次年,他取得第2届伦敦大赛胜利,并与保尔逊打成平手。自遇到并输给斯坦尼茨起,安德森的棋开始走下坡路。1871年和1876年,他又先后输给了楚克尓托特和保尔逊。国际象棋的浪漫学派走上穷途末路,斯坦尼茨的局面学派占据上风。

尽管斯坦尼茨的棋更有效,但人们还是更喜欢安德森璀璨精彩的战术组合。即使不幸的对手也被他的棋艺所折服,输得心甘情愿。法国人基塞里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1851年伦敦大赛上成就了安德森的“不杇名局”,高高兴兴地把对局邮寄给他巴黎俱乐部的棋友们分享,对安德森不乏溢美之辞。

安德森是世界冠军,但他没有敌人,这是很少见的。他从不为失败而痛苦,他热爱下棋,不管输赢。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人们描述他宽宽的脸,嘴角挂着微笑,目光清澈安详。

法因认为,这位数学老师过着平静的日子,在生活中他不喜欢变化,但在国际象棋上他却充满了冒险精神。

表面严肃,安德森有时不乏幽默。

据说,在一次横跨奥地利的旅行中,安德森入宿一家乡村旅店。他一进门就看见旅店老板坐在棋盘前,一副庄严肃穆的样子。用毕晚餐,安德森上前攀谈,问老板是否愿意下一盘棋。老板一本正经地说:“下棋可以,但必须按我的条件来,我一般下让子棋,这样双方机会平等,我让你一个王后”。安德森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第一盘,安德森输了。老板自鸣得意地告诉安德森,他是当地冠军。第二盘,安德森又输了。在把棋重新放回棋盘时,安德森说:“你让我一个后让我非常别扭。我不知道怎么用王后这么大的子力优势,老怕丢后,不能正常思维。这样吧,我们换一下,我让你一个后,我们来下一盘棋。”

老板觉得这个建议简直荒唐,正准备一口拒绝,可回头一想,要让客人输得心服口服,最多不过花10步棋就完事了。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发生了。突然之间,客人焕发生机,落子如飞。老板被安德森接二连三的弃子进攻弄得抓耳挠腮,头昏眼花,目瞪口呆。一连10多局,老板盘盘皆输,最终他垂头丧气地对安德森说:“现在我对棋是彻底搞不懂了!”。

全世界国际象棋棋手似乎都摆过安德森的“不杇名局”,或者至少听说过。这是一块真正的丰碑,是国际象棋上的“莫娜·丽莎”。就像文学名著一样,人们欣赏它,赞美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分析发现,这一对局表面上富有戏剧性,但缺乏精确性。安德森并不需要弃掉他的两个车,他完全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赢得这一对局。

且不管这些批评,让我们来欣赏这一丰碑吧!

Anderssen,Adolf - Kieseritzky,Lionel

London 'Immortal game' London, 1851,1-0

图1

国际象棋史11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安德森

安德森弃掉双车和后,将杀对手,而此际黑棋的全部实力还几乎是丝毫未损。

对局评注,参阅“安德森的‘不朽名局’”

安德森还有一个对局被称作是“永葆青春”,其最后的战术组合可谓绚烂夺目。这一杰作是1852年在柏林下的,代表着浪漫主义的终结,这次倒霉对手是德国的国际象棋理论家杜弗莱斯内斯。

Adolf Anderssen vs Jean Dufresne

"The Evergreen Partie" Berlin GER 1852,1-0

图2

国际象棋史11有一位数学老师叫安德森

弃重子,用轻子制造将杀是安德森的拿手好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