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天府文脉 成都发布《地方志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接续天府文脉 成都发布《地方志资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据成都市地志办编纂处处长杨文华介绍,长期以来的地方志工作格局,是“部门(机构)修志”“专家修志”“众手成志”。其中的专家,多局限于熟悉志书体例和编纂规范、技巧的专家,“众手成志”之“众”,也仅仅局限于这两方面的有关人员,离真正面向全社会的“众手成志”还有相当距离。所出地方志成果,大多形式单一,且影响力大多不出方志圈。出台该办法的目的就是以地方志资源开发为契机,让方志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知晓,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真正实现包罗百科、各行各业的专家和人才队伍参与的“专家修志”,进一步打捞社会地方史志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集零成整,聚沙成塔,并真正实现方志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关于城市变迁的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藏于民间的珍稀文献等,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和发掘研究。”杨文华说,通过出台并实施办法,面向全社会动员、组织、征集有关成都全域、包罗“百科”的地情资源整理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和知识普及成果,也能更好地服务现实,满足多元化的方志文化社会需求。

《办法》明确了地方志资源开发可申报的项目囊括了地方史志、地情概览、地情词典、地情论著、文献汇编、研究报告等6大类23种。并进一步明确了关于优先列项的重点选题方向,包括5个方面: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资政类读物;围绕成都特色文化资源发掘、文化品牌塑造服务的研究和宣介读物;围绕成都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研究具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或填补领域空白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汇编;围绕成都市历史文化实物资源、非遗资源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类读物;围绕成都公众文化需求、促进地域文化认同、精神文明家园建设类读物。

《办法》还着重突出跟踪性服务,就项目实施做了包括对具体项目实施台账制、建立项目专项档案等精细化管理要求,以确保项目实施过程透明、工作可追溯。在项目实施保障上,也突破了一次性提供资金支持的简单做法,除资助日常管理、数字化、设计制作(排版)、出版、印刷、稿酬等费用外,还注重对相关成果的追踪服务,对获成都市委、市政府主分领导肯定批示,成都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及以上,省地方志二等奖及以上的项目成果,根据项目实施难度、成果体量、质量,再给予额外奖励。

“成都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丰富灿烂的现实生活,累积了数量庞大的著述等待我们开发。” 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志刚介绍,《办法》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广泛发掘、留存、保护、弘扬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大量体现成都地域特点的作品,具有文献价值、研究价值、学术价值,但因种种原因无力公开出版或进行成果固化的优秀地情作品,就是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资助,达到传承文化基因,接续成都文脉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