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寧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暴龍有羽毛嗎?》,這是1999年11月,《國家地理》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標題。文章

報導了一件奇特的“化石”。咋看上去,它是一隻半鳥半爬行類的奇特動物,鳥類的翅膀,恐龍的尾巴和後腿,名為遼寧古盜鳥(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寧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圖片來自網絡)

《國家地理》主編比爾·艾倫(Bill Allen)得知這件化石的存在,喜出望外,發表了這篇長文,向大眾介紹“恐龍是鳥的祖先”這一新知。

沒曾想,過不多久,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博士徐星發來消息,給《國家地理》倒了一盆冷水:遼寧古盜鳥是用兩種化石拼起來的,它的上半身是燕鳥(Yanornis.sp),下半身則是小盜龍(Microraptor.sp)。這兩種動物都產自早白堊世,中國遼寧的熱河生物群,遼寧的化石販子把零碎的化石粘在一起,做成了一具假標本。可悲的是,如果沒有淪為騙子牟利的工具,小盜龍和燕鳥的化石,都有相當高的科研價值。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寧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對化石稍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古盜鳥的“兩條”後腿,根本就是一條腿——同一塊蘊含化石的石料,從中劈開之後,你可以得到兩塊印著化石的石板,稱為“正模”和“負模”。古盜鳥的後腿,是同一條小盜龍腿的正模和負模拼成的。另外,古盜鳥的前半身是仰面朝天躺著的,尾巴卻是“趴著”的,背面朝天。這具化石不僅是西貝貨,造假的技術還不高明。

艾倫科普不成,卻背上了欺騙大眾的罵名。這裡有他自己的原因。“古盜鳥”沒有經過學者的詳細研究,專業的學術期刊也沒有發表過“古盜鳥”的文章,供古生物學界討論。在這時急急忙忙把它公佈於眾,是違反學界規範的。

發現“古盜鳥”的人裡,有一個是布蘭丁恐龍博物館的館長,賽克斯(Stephen A. Czerkas),另一個是德克薩斯大學的博士婁文(Timothy Rowe)。他們給“古盜鳥”做過CT掃描,發覺這具化石是用不同石塊拼起來的。這兩個人明知化石是假貨,還跑到《國家地理》那裡去“獻寶”,這本身就是欺騙行為。

古生物學家的“愚人節”(四):遼寧古盜鳥:意外出名的化石販子

(圖片來自網絡)

艾倫被賽克斯所騙,賽克斯得到這件古盜鳥,是從一個化石走私販子手裡,所以他也是被化石販子欺騙的受害者。古盜鳥不是第一件造假的標本,也不會是最後一件。遼寧熱河生物群出產質、量俱高的化石,化石的非法買賣,成為威脅當地化石資源的一個問題。化石販子比古生物學家動作更快,就像盜墓者比考古學家動作快一樣,不是什麼好現象。珍貴的化石被走私出境,像“古盜鳥”這樣“完整”的假化石,給古生物研究帶來困難。

前面的三個故事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性質是相似的。用假造的證據,去證明帶有個人傾向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最後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古盜鳥”則不然。“恐龍是鳥類祖先”這一理論已得到廣泛承認,中國的化石儲量也很豐富,可以提供充分的證據。然而古盜鳥事件的起因,與其說是化石太少,倒不如說是化石太多(然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即便有最好的理論,最好的證據,也可能被騙子所引導,走上歪路,“古盜鳥”就這樣提醒著我們,人是容易被騙的。

(摘自《羚羊與蜜蜂:眾生的演化奇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