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再好的鋼琴苗子也被「毀了」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在琴童家長間的聽到最多的討論便是“你家孩子彈到那了?”,“你家孩子過了幾級了?”“我家孩子最近獲了一個某某鋼琴比賽的大獎!”等等。

如果自己的孩子沒人家孩子的進度快,過的級別沒別人高,別人家的孩子獲獎,自家的孩子沒獲獎,家長瞬間似乎比別人矮了一截!

於是,最初只是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藝術修養為初衷的家長們,瞬間崩潰、坍塌了。於是乎,進入了一種“隱形”的比賽階段。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由於家長往往以孩子彈到哪本教程,考了幾級等方面作為孩子學琴的標準,很多老師也許出於無奈的選擇,拼命地趕進度,學曲子、考級!!由於琴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一旦考上級,便沿著考級的路子走下去,而無暇顧及其他。

以前馬老師也說過一種現象:考到十級,以為大功告成考完級便不再彈琴了,導致以後的一段時間也不會彈,一首樂曲也不會彈了。

一旦問到家長,什麼是視唱練耳?什麼是單音、音程模唱?什麼是調式?能回答這些問題的家長是非常少的。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曾經有一位考完八級的琴童家長找到我們的老師,讓老師給孩子補習樂理知識。首先老師讓她彈了下她自己的考級曲目,在手指的技術上她不亞於在讀音樂學院附中的部分孩子,但是當讓她看譜唱一段旋律,她卻完全沒有辦法唱準。聽音模唱,也很難模唱準確。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孩子對音樂聽覺能力很差,心中沒有音樂。

與我們學鋼琴的初衷相差甚遠,也就是說孩子一直在學鋼琴,其實做的只是手指上的運動,而與音樂本身無關。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還有很多琴童學鋼琴3-4年,甚至更長時間,手指始終“站”不穩,一彈琴便手腕發抖,彈奏時手指總是不受控制,彈奏和聲音程、和絃觸鍵不整齊,更不知道什麼是“落、提、滾”。

彈奏出來的音樂總是硬邦邦或是縹緲無力的,也沒有樂句、樂匯之感,就好像我們說話一樣沒有感情,不能在正確的地方停頓,那麼這樣的音樂勢必也不會好聽。等等!

那麼這些問題產生的最終根源就是在學琴過程中過於注重進度,只是彈曲子,而沒有系統學習或沒有學習好相關的基礎課程,對於樂感的培養,音高、節奏的把握,斷句,聽音,和絃,旋律等等方面,這些都是通過“視唱練耳”這門課程達到的。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對於每個作品中的音符時值的原理,調式的判斷,更深層次地去理解作品,把握好作品等等,這些需要學習好“樂理”這門課程來得到解決;而對於手指的訓練,如指法的掌握、踏板的運用、手指靈活度的訓練等等方面這些是需要通過“演奏技法”的學習來達到的。

“譜子越複雜,音樂離我們越遠,學琴興趣下降!”這是很多由於急功近利導致學琴的必然結果,再有才能的孩子也會被“毀掉”!

我們要呼籲的是,讓孩子學好基礎課程,打好基礎,讓孩子親近音樂,瞭解音樂,進而與音樂終生相伴為的出發點!學琴急功近利只能滿足一時的虛榮心,而最終必然害得孩子離音樂而去!

急功近利,再好的钢琴苗子也被“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