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王對馬官說:你要收復鎬京,我把舊都封給你 這就是秦的始祖

從BC1046年姬發建立西周,一直到公元前771烽火戲諸侯周朝滅亡,三百年。

周孝王對馬官說:你要收復鎬京,我把舊都封給你 這就是秦的始祖

文武成康昭穆。

五任帝周穆王發動了周朝最大的一次遠征,向西擴張,一直到西方遙遠的盡頭。

他想去看看西邊的西邊,到底有些什麼東西。

最終他走了很遠,超過了所有已知王朝的界限。

最終他見到了一座無法攀越的雪山。皚皚白雪蒼茫萬里,在那白雪山之下,有一個長髮女子。

這山叫做崑崙山,這女子,就是傳說中的“西王母”。

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

到第十任周厲王的時候,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國人暴動之後,並沒有馬上設立新王。而是以貴族協商,類似於“共和制元老院”的一種管理制度。

但是,大家覺得共和制,就需要有所監督。

所以,從公元前828年開始,設立了史官。

史官的作用,是當“國王不在位”的時候,記錄大臣們都做了些什麼。類似於獨立董事,免得發生監守自盜的事情。

一開始,史官記錄的事情很簡單。無非某年某月某王即位,但之後,就流傳下來的國家大事就越來越多。

史官的設立,中國古代歷史的記錄。遠遠超過其他各大文明古國。歷史上還有存在比中國歷史更悠久的古文明,可是論歷史記載,中國是天下第一。

公元前842年國人暴動”的那一天,就稱為共和元年也稱“信史時代”。

從那一天之後,中國編年史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記載的清清楚楚了。

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平

厲王之後再二代人,就到了周幽王了。然後就是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

但正統歷史裡,一般不認可“烽火戲諸侯”的說法。小說家言,是蠻有趣的。但朝廷大事,不是這麼運作的。

但無論如何,西周是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滅亡之後。並不是簡單的“周平王東遷”。

西周滅亡之後,是二子爭立。其中周平王東遷,佔據了東都洛陽。

而在陝西鎬京,擁立了另一個王:周攜王

天無二日,一國容不下二主。

周平王和周攜王之間,又經歷了殘酷的鬥爭。一直到周攜王12年,平王成功地策反了攜王最重要的大臣虢侯。

在《東周列國志》和《資治通鑑注》中,我們聽說的歷史是:

從前,周孝王有一個養馬的小官。

周平王東遷,養馬官一路護衛。鞍前馬後侍候得很是周到。周平王很是滿意。於是和他說,“鎬京反正被犬戎佔著,一片殘破,如果你能把鎬京收復回來,我就把舊首賞封給你”。

這就是秦國的始祖。

於是,秦襄公就象打了雞血一樣。拼命和犬戎幹上了。

當時秦國剛剛受封諸侯,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子爵。但是為了獨立和自由,新生立的秦國和犬戎打了一百年的仗,至少有五任秦王是戰死在沙場。最終趕走了犬戎。秦國得到了周室原來的首都,肥沃的關中盆地,建立起奪取六國天下的基礎。

可是,我們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

西周滅亡後,周室首先發展為東都周平王,和西京周攜王並立。

周攜王被殺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才有秦贏填補。

犬戎在攻陷長安之後,搶劫一通是退走的。姬周家人佔據鎬京。

當年周成王拿起一片葉子,放在弟弟的頭上,說“喏,這就是我賞賜給你的”。

當時姬旦就在旁邊,說:“君無戲言”。

於是虞就被封在了晉,這就是“桐葉封弟”的由來。

如果我們再看一遍圖一的《西周地理圖》。我們會發現,所謂的中華民族,並不是一開始就佔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

在西周的時候,所謂的“中國”。長已經有了三千里,而南北的“寬度”卻不過數百里。

這是因為西周時期,華夏中國人的分佈,是嚴格地按照“黃河二岸”的。

從最西邊的首都鎬京,一直到最東邊的齊國臨淄。

如果我們去掉一個“燕”,則整個文明,就是一個河帶。

如果你有一支無敵海軍,你就可以從頭打到尾。滅掉所有的國家。

經歷完了西周初年的築局,整個文明喘息一口氣後,逐漸在向內陸地區擴張。

之後的西周二百年,就是華夏文明逐漸從黃河河邊,向內陸一百里,二百里,三百里擴張的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晉”的故事。

虞最初第一塊封地,在絳。

“絳”:大紅色。在山西臨汾。

如果你看地圖。絳其實就在孟津渡的背面。洛陽的正對岸。

虞被封在了絳,意味著周姬的勢力,終於越過了黃河,向黃河北岸開始發展了。

虞燮武成厲靖,釐獻穆殤文昭

在整整的十一代晉王之中,晉國默默無聞。

一直到周平王三十二年,晉昭公把他的叔叔封在了曲沃(山西曲沃)。又過了六年,晉國發生內亂。桓叔和孝侯都有繼承權,於是就發生了王權戰爭。

和一般的王權戰爭不同。權力的遊戲主要發生在宮闈之中,一杯毒酒,一群刀斧手,就足以完成絕大多數的事。

哪怕一旦要發生戰爭,中央和地方的實力差距往往很懸殊。打上幾個月,也就分曉了。

但是晉國這一次的王權戰爭,是額外的例外。流血中的流血。

奇蹟般的,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六十年。隔了三代人,最後才分出勝負。

絳方:晉昭侯 → 晉孝侯 →鄂侯 → 晉哀侯 → 晉小子侯 → 晉侯緡

曲沃:曲沃桓叔 → 曲沃莊伯→ 曲沃武公

至於勝負,你看看“哀侯”在哪方,就知道了。

戰爭能打這麼久。和山西特殊的地理形勢有關。

當年昭侯把老叔封在曲沃的時候,他肯定沒想到,在曲沃的淺層,發現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地表銅礦。

在當時,金屬冶煉能力低下。金屬來之不易。

一個地表的高品質淺層銅礦,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兵器和金錢。

而另一方面呢,絳城作為晉國經營幾百年的老巢。他也有得天獨厚之處。

在絳城旁邊不遠,有著名的山西“運城鹽湖”。

周孝王對馬官說:你要收復鎬京,我把舊都封給你 這就是秦的始祖

這個湖不大。以今天的眼光看,更是小得可憐。但他是一個鹽湖。

如上一篇文章所說的,齊國費盡力氣,才打到了海邊。獲得了海水淺灘,可以曬鹽。齊國由此富甲天下,一躍成為東方大國。

而晉國初生,背靠這一個鹽池,也能獲得不菲的產量。晉國因此而聚集大量財富。

一個有銅,一個有錢,於是雙方實力形成了富有的對峙。

另外一方面,周天子也不消停。周天子是比較偏向“絳”方,畢竟人家是首都正統。周天子二次發兵,拉偏架。

但總體而言,富有的拿錢的人,長期戰爭最終總是打不過冷血的武士。

拿錢的總是打不過拿鐵的。

在鐵血中長大的曲沃一族,堅毅不拔,最終滅了富有的絳城一族。

曲沃武公滅晉之後,搜刮絳城內的所有金銀財寶,聚集了一筆天文數目的鉅款。獻給了周僖王。他只有一個要求:謀求政治上的和解。

當時絳城一系,已經被滅了。平時周僖王還能拉拉偏架。但滅了之後,就好像美國不便於參與南越戰爭。進獻的財寶也不小,周王室國力也大不如前,周僖王最終接受了這筆錢。並承認了曲沃一系,對晉國的統治權。

曲沃武公

“曲沃滅翼”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之前說過,曲沃產銅,有一個高品質的露天銅礦。而絳城產鹽,鹽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而如今一個產銅的勢力,吞併了產鹽的勢力,會發生什麼情況。

結果就是一個超級大國的誕生!

周天子的短視,造成了嚴重的連鎖反應。

“曲沃滅翼”產生的第一個連鎖反應,就是周王室的徹底完蛋。

烽火戲諸侯的時候,一直有江湖傳言,說犬戎的兵力,是周太子引來的。

因為“傾城博一笑”,周幽王寵愛褒姒,而且有意更換太子。

諸侯之中,傳言紛紛,都認為犬戎是周太子聯絡來的。而且說不定還有“開城門”之類出賣祖國的事情。

所以周平王在諸侯之中威望很低,這才是東周衰弱的最直接原因。

當時周天子的王庭在洛陽。直系部隊有左右二虢。

而史書說他“唯晉、鄭是依”,除此之外,東方各國就不太賣周平王面子了。

武公滅晉,雖然大家都是晉王室一家。可人家當年是屬於絕對的被打壓排擠派。打下王城後,被周天子趕走的都有二次。

你說,這樣的氣如何咽得下去?

晉武公雖然向周天子稱臣,獻上所有的金銀財寶換取一個政治和解。可是這口氣,他是始終悶在心裡的。

小時候看《東周列國志》連環畫,大約到了第七本的時候,就講到了“唇亡齒寒”。

周孝王對馬官說:你要收復鎬京,我把舊都封給你 這就是秦的始祖

唇亡齒寒這個故事,就是講的晉武公的兒子,晉獻公使用計謀和突襲,滅掉了虢國的事。

虢國的滅亡,那可是真正非同小可的事。

虢國不是普通的國家。他是周天子的近衛軍。虢國國君,長期擔任“卿士”。也就是六軍統帥。周天子二次干預晉國內戰,都是虢王統領的軍隊,可以算得上世仇。

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東西二虢國,相當於象棋中的“士”。

而如果從地理上看的話,虢國的位置,在虎牢關!

玩過三國志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這意味著什麼。

晉獻公靠著計謀和突襲,突然之間攻陷了虎牢關。這對洛陽是巨大的打擊。

看看三國志地圖就知道,周天子這下十成死了八成。周室的最終滅亡,可謂從“唇亡齒寒”開始。

曲沃武公的第二個連鎖反應。是晉國從此政治體制改革,“不設公卿”。

不設公卿的意思,晉國從此是沒有親王的。

因為王權戰爭實在太痛苦,太慘烈。

晉武公痛定思痛,他決定做了一項重大的改革。晉國之後所有的歷史,都沒有親王。

我們知道,“分封制”是整個西周的基礎。天子的兒子為諸侯,諸侯的兒子為公卿,公卿的兒子為士,士的兒子為庶人。

而晉國的改制,就是完全不分封。老皇帝死了,他就只有一個兒子。其他兒子統統趕走。統統趕到外國去。

這樣一來,晉國就完全成了一元體制。

三百年後,秦國變法。秦孝公啟用商鞅,秦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並最終混元宇內,統一了六國國土。

秦的法寶是什麼,就是“郡縣制”。

在戰國之中,秦國率先使用“郡縣制”。國土不再分封。皇帝一元地掌握所有主系勢力。然後通過培養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來代他管理龐大的土地和國家。

“大一統”的郡縣制,煥發出遠超六國的動員力。秦國因此擊敗六國,奪取了天下。

而在晉武公的時代。他實行的是不那麼徹底的“郡縣制”。

晉國不設公卿,所有的王子統統趕到外國去。晉王再聘請一大堆有才幹的人,來擔任公卿。管理國家。

但是,公卿們仍然可以“分封”。每一個公卿都有他們自己的土地,領地,民眾。所以晉國的“郡縣制”是早期的郡縣制,是不成熟的郡縣制。

晉武公“不設公卿”之後,晉國的國力開始急速膨脹了起來。

之前的十二代君王,晉國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之後又打了幾十年的內戰。

而到了他兒子晉獻公時代,晉國已經成長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區域性大國。而且肆無忌憚的攻擊別國,見人就咬,於是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序幕。

晉獻公一生滅了大概不止10個國家。包括“十二諸侯”中的霍,周天子近臣虢國。晉獻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重耳。

晉國的歷史,基本從姬重耳手裡開始,他的故事太有名了,不必贅述。我們只需知道重耳當年為什麼要跑來跑去“不設公卿”他不能在晉國待著了。

或許也有人會問,“郡縣制”這麼牛逼。用之則強。晉國用了成長成區域性大國,秦國用了統一天下。

那麼別人為什麼不用。周王室和六國為什麼沒有選擇“郡縣制”。

晉國的不設公卿,意味著他沒有宗室的力量。沒有王族的力量。沒有血親的力量。

在擴張的時候。晉國是如彗星般的崛起。到晉文公重耳時代,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國之後的歷史,各個大家族大權臣,基本都從姬重耳的一班幕僚臣屬開始。晉國所謂六大家族,全是跟著重耳一起逃難的嬉皮青年後人。

但是“不設公卿”的後果,一樣嚴重。

因為臣子們不停地建立功勳。所以晉王要不停地封賞土地給他們。而王室本身的人才卻無法增長。無論王擴張得多大,他永遠是孤家寡人一個。並依靠臣僚來管理龐大的國家。

日積月累,經歷了約二百年的侵蝕。最終晉王王室人才凋零,晉王孤家寡人。而六大家族則瓜分了全國絕大部分膏腴。

晉國最終的下場是“三家分晉”。

因為你沒有宗室的力量,沒有親王的力量,沒有姬姓人的力量。

最終晉國打下了天下,但卻是趙魏韓的。

或許還有人問,徹底的完全的“郡縣制”,象秦國那樣,連臣子都不分封。就不會導致三家分晉。豈不是完美。

秦國死得更慘。

因為秦國的權力結構,什麼東西都不分封。一切掌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裡。

但皇帝會老,會死,可能出幼主,也可能有昏君。

秦國的問題,是皇帝一旦被掌握在奸臣的手裡。“指鹿為馬”則群臣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趙高憑藉詭計,掌握宮廷。就好像“奪心者”控制了心臟。一下子就把秦國的朝廷殺得乾乾淨淨。

《史記》記載:“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天下大權集於皇帝一人之手。則皇帝很容易陷於宮廷陰謀之中。一旦“中樞”被奪,後果不堪設想。

相同的故事,此後劉邦先是半郡縣,半分封。

到漢景帝時“七王之亂”,再使盡了力氣改為集權。

曹魏帝國基本上是集權。於是司馬懿一奪權,曹家就亡了。

此後開國皇帝司馬炎痛定思痛,做了他這輩子“最明智”的一件事。大封司馬姓各族到全國各地,於是發生了“八王之亂”。西晉滅亡。

南朝“宋齊梁陳”。劉宋基本是分封制,於是四代皇帝打了三場內戰。

齊吸取教訓,特別警惕親王,於是亡於暴君。

梁分封諸王,結果“侯景之亂”時,諸公子爭位,梁朝滅亡。

宇文家滅亡的原因,基本和曹魏一樣。

分權和集權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就像西方諺語一樣,“權力的架構,是一個永恆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