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讀:

回顧了2012-2018年生鮮發展史,中國生鮮領域經歷的發展路徑大致可概括為“萌芽湧現-快速發展-集體爆發-優勝劣汰-剩者為王-新物種崛起”。2017到2018這兩年,隨著“三極”加速,即消費升級、品質升級與技術升級,新零售時代來臨。2018年,阿里與騰訊零售之爭的正面戰場將在生鮮領域全面爆發,核心城市爭奪將進入白熱化,這是一場阿里中心化戰法PK騰訊去中心化戰法。

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一、生鮮電商的新零售時代

阿里、騰訊、京東、蘇寧、唯品會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選擇高頻剛需的生鮮切入新零售,集體湧進被“意淫”很久,號稱電商最後一片的“藍海”的生鮮電商。但這輪巨頭們集體入局,不像過往純電商、線下實體店或O2O時代,而是以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的新零售業態,打通線上線下全渠道+大數據+現代供應鏈,互聯網巨頭用線上零售的效率之刀來改造線下零售的原有業態。

在國家系列扶持政策、農產品供給側改革、供應鏈模式重構、倉配冷鏈模式升級,以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應用等多種因素的驅動下,由互聯網巨頭帶領造勢,消費者對生鮮的消費場景體驗得到延伸豐富,生鮮電商行業加速進入“洗牌淘汰“、”站隊選隊“的局面:在資本的投資併購整合下,阿里騰訊“兩超爭霸”態勢越發明顯,樂觀的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有望將成為生鮮電商”扭虧為盈“之年,打破“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7%鉅額虧損”多年行業困境。

根據易觀智庫《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年度綜合分析2018》:2017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

17897億元,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為1418億元,線上滲透率繼續提升,達到7.9%,並預計2018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有望突破2100億元,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當前生鮮領域零售的發展現狀與格局:

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圖1:生鮮領域零售的發展現狀與格局(上))

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圖2:生鮮領域零售的發展現狀與格局(下))

二、野蠻成長已成過去式,中小生鮮電商夾縫中求生

生鮮電商行業看似繁華,但仇深似海。發展多年,市場滲透率仍在10%以下苦苦掙扎。

行業發展之初,生鮮電商企業像雨後春筍般湧現,野蠻成長,瘋狂燒錢引流拉客,燒錢補貼用戶、渠道,那是個論“錢多多”的時代,最後還得看哪家融資更多、背後的資本資源如何,企業發展論規模有多大論發展有多快。

在弱肉強食的狩獵時期,大多數企業遺忘了互聯網的本質基因:效率,很少人去關注企業的經營效率,而效率之刀對那些缺乏足夠資本的中小電商而言更是為關鍵的立根之本。

B2C、B2B、C2C、F2C、O2O等模式層出不窮,企業倒閉裁員從未間斷,這是行業發展的自然規律;企業數量從多到少,向頭部列強聚攏,行業從野蠻成長到精耕細作、走向精細化運營。

下表列舉2016-2018年中死掉的生鮮電商,多數為初創階段:

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圖3:2016年迄今生鮮電商部分“死亡”名單)

這些沒能活下去的電商企業,多數創業團隊有互聯網背景,一開始靠著融錢燒錢快速擴張,獲客成本巨頭不下,前期用戶更是成本導向/利益導向,誰家優惠便宜就選擇哪家,用戶對平臺的黏度不高,

最後泡沫越吹越大,生鮮電商的老大難問題更是倍增放大:品質未改進、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後端供應鏈能力不足…錢一斷,跑得越快,死得越早,這是大批生鮮電商死亡的原因。

生鮮電商發展不易,從“源頭-流通-運營”等環節面臨眾多困難:

源頭端:規模化、標準化兩大難,農產品標準化難,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

流通端:生鮮品類損耗高,冷鏈物流體系難搭建,物流成本相對較高……

運營端:生鮮消費體驗較差,線上購物滲透率低難盈利……

三、精耕細作時代來臨,生鮮新物種集體湧現

新零售時代 2018生鮮電商向死而生?

(圖4:源自易觀智庫《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年度綜合分析2018》)

2016年,中國生鮮電商領域遭遇資本寒冬,企業向死而生,倒逼行業整體從野蠻成長走向精耕細作,企業從一味強調“多大多快”轉型關注“效率、成本”,開始著手打造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2017年,新零售浪潮來襲,資本開始選擇向頭部集中,每日優鮮、易果生鮮紛獲鉅額融資……消費場景從線上或線下單一場景走向多元場景,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當下生鮮電商業態格局呈現4大陣營:

1.綜合電商平臺

以天貓喵鮮生、京東生鮮為代表的頭部綜合電商企業將生鮮業務作為核心主業,從自營、投資、併購多渠道全面發力;天貓喵鮮生搭建差異化生鮮購買場景,專注全球化品質生鮮供應鏈建設,加碼佈局冷鏈物流;京東生鮮借力京東物流全國冷鏈物流網絡,推動用戶服務與體驗創新升級…

2.垂直電商平臺

以每日優鮮、易果生鮮為代表的頭部垂直電商平臺開始實現盈利,獲得市場認可和資本青睞,繼續加強構建競爭壁壘;易果生鮮由垂直電商轉型基礎設施與運營服務平臺商,建立全渠道運營體系,全力加碼供應鏈和冷鏈物流佈局;每日優鮮深耕垂直電商,業內第一家推出並落地前置倉模式,精選品類+精細化運營,並積極如無人零售……

3.傳統線下門店轉型

線下傳統商超、生鮮零售店、水果零售主動“擁網”(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拓展發力線上電商業務;代表有百果園、多點、百聯RISO、世紀聯華.鯨選、大潤發.優鮮、天虹Space、步步高.鮮食演義、新華都.海物會、物美.新零售門店、生鮮傳奇、居然之家怡食家……

以百果園為例:起步與連鎖水果便利店,正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新零售社區店,圍繞水果“更好吃”的經營目標,深耕上游種植供應鏈,發展終端新零售模式,打造國產水果品類品牌。

4.線下新興業態

消費升級背景下的新零售探索,主導“線上數字化運營+線下門店全新體驗”,湧現出阿里盒馬鮮生、京東7FRESH、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美團掌魚生鮮等生鮮新零售物種,主打“餐飲+零售+N”的商業模式;在新零售這輪浪潮下,以盒馬鮮生、7FRESH為代表的生鮮新零售新物種更是放在萬眾矚目的鎂光燈下,是這輪生鮮電商業態模式變革的重中之重。

當線上線下全渠道融合,實體零售具有線下強體驗,為線上引流、區域化消費覆蓋的特性,而線上更是強調用戶流量轉化消費。如果用三級規模效益理論來看,目前主流的線下新興業態多以主打“3公里概念”為主,並在目標的核心城市進行高密度佈局,盒馬鮮生在這方面動作最大。根據業內人士反饋:目前盒馬鮮生的線上訂單/線下訂單佔比約為7:3,這背後清晰看到線下到店消費體驗是低頻消費行為,而線上消費才是隨時隨地的高頻消費行為。

以上4大格局陣容,若重新梳理排位,阿里系PK騰訊系凸顯無疑:

阿里系:天貓生鮮、蘇寧生鮮、易果生鮮、盒馬鮮生、新華都.海物會、大潤發.優鮮、世紀聯華.鯨選、居然之家怡食家等;

騰訊系:京東生鮮、永輝超市、拼多多、每日優鮮、永輝超級物種、京東7FRESH、天天果園、錢大媽、步步高.鮮食演義、唯品生鮮、品駿生活等;

2018年,阿里與騰訊零售之爭的正面戰場將在生鮮領域全面爆發,核心城市爭奪將進入白熱化,這是一場阿里中心化戰法PK騰訊去中心化戰法。

未來的生鮮電商模式將出現兩極化:“大而全、小而美”;其中“大而全”的行業格局基本已定,站隊明顯;對於新零售創業者、商業轉型的企業家來說,把“小而美”做到極致,就已經很不錯;對於社區新零售創業者特意提醒一點:不要被生鮮所侷限,生鮮是強引流品,但不是唯一!

所有行業所有企業最終的爭奪將是效率之爭!利用當下之優勢(商業模式、科技等),回過頭去看,很多商業都可以重新再做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