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爲什麼不合併?

甘文飛

不能合併皆為普奧的怨仇有關。自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掘起以來,奧地利一直是大德意志地區的家長。一方面,哈布斯堡王朝要頂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歐洲的進攻和滲透,耗費大量國力,實際也保障了英、法、葡、德意志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一方面,英、法掘起,出於自身的利益,不斷的挑拔、分裂、打擊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勢力,支持歐洲低地的尼德蘭獨立,打劫西班牙從美洲運回的大量物資,分裂西班牙與奧地利的關係,支持普魯士在大德意志製造分裂,製造宗教矛盾,引發30年戰爭。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內外幾股勢力的不斷聯合攻擊下,內憂外患,耗盡了國力。而普魯士藉助英、法支持,施展各類陰謀、陽謀,拉攏反對奧地利的諸侯,武裝入侵或脅迫支持奧地利的諸侯,逐步削弱了奧地利對大德意志地區各德意志諸侯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終於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並佔領法國時,把德意志諸侯們召到法國,一方面炫耀對法國戰爭的勝利,一方面也恐嚇德意志諸侯們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威逼利誘之下,普魯士建立了排除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德國。一戰,是德國為了自己的野心,慫恿奧匈帝國開戰,而不是奧地利拖德國下水,是德國在害奧地利。二戰,是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雖然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但他不是奧地利派去的,他不代表奧地利,而只是個德意志民族主義分子。奧地利沒有坑德國,一直是德國在坑奧地利,希特勒並沒有以個人喜歡吞併奧地利的能力,他不過是德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是利益集團想吞併,才會支持希特勒去做。從希特勒絞殺他自己的納粹衝鋒隊,就可以看出來,他有需要討好的人,他也需要表忠心。認為完全是希特勒害了德國是錯的,是德國人自己的貪婪害了自己,希特勒不過是利用了這貪婪來成就自己。把戰爭罪行和失敗的原因都推給希特勒,是無道理的詭辯,是德國人在掩蓋自己的罪行和無能。大部分奧地利人無意與德國合併,奧地利人認為德國人是傲慢呆板的人,並以此作為對德國人的俗稱,有些奧地利人,寧願被誤認為是瑞士人、挪威人或是匈牙利人,也不願被誤認為德國人,德國人也諷刺說,偉大的奧地利人不是死了,就是移民了。


沉140769451

德國和奧地利分分合合的歷史,很難用一言以概之。不過對於德意志而言,奧地利彷彿就是上帝派到人間,故意來坑他們的。前年網絡上有個段子,叫『奧雖三戶,亡德必奧』。當然了,這個話有偏見。但是奧地利——專業坑德四百年,還是有道理的。

奧地利主導德意志時期

四百年前的布拉格(1618年),爆發了一件震驚歐洲的大事——扔出窗外事件。

這起事件,本來只是奧地利與捷克新教徒之間的矛盾。最後卻演變成了德意志的大混戰,也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




參戰的兩方分別是奧地利、西班牙和波蘭貴族支持的天主教派;法國、丹麥、瑞典和英國以及荷蘭的新教。德意志的諸侯也選邊站,根據教派信仰抱大腿。用史學家的話來總結,三十年戰爭是歐洲幾百年來宗教和國際政治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戰爭的結果非常慘,德意志地區是戰爭的主戰場。本來就不發達的經濟遭受重創,各邦國在戰爭中死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60%以上!是的,沒看錯。是死亡的人口……

奧地利在戰爭前,沒有能力吞併整個德意志地區。它只是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的主導者。戰爭中損失慘重,使得德意志各邦國,包括與它關係最密切的巴伐利亞也不拿它當回事了。

普魯士與奧地利爭雄時期

十九世紀時期普魯士崛起,當時的德意志形勢是奧地利、普魯士以及德意志聯邦一群小國並立。三方都想統一德意志,並且有自己的統一方案:

德意志聯邦主張“大德意志方案”;

奧地利王國主張“大奧地利方案”;

普魯士王國主張“小德意志方案”。

1848年,普魯士宣佈召開制憲會議,全德代表齊聚法蘭克福共商大計。在這個會議上重點討論兩個大問題。

第一,什麼是德國?

第二,誰來領導德國?

第一個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大方案的選擇問題。與會代表正在討論的時候,奧地利的佛蘭茨約瑟夫一世,牛鼻轟轟的宣佈:奧地利帝國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不放棄任何一塊非德意志民族聚居的領土。

這一句話,導致與會代表瞬間倒向了普魯士主張的小德意志方案。這個方案,簡單的說,就是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不包括奧地利。

這第二個問題,就是推選誰當德意志皇帝的問題。鑑於奧地利國王太牛鼻了,普魯士國王以壓倒性的優勢被選為德意志皇帝。但是南德意志地區(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強烈反對這個決定。這樣就很明顯了,雖然南德意志與奧地利人認同自己是德意志人,但是他們並不願意加入一個由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帝國。

奧地利帝國統治者不願為了加入德國而分割自己的領土,而普魯士為了確保自己的領導地位也沒有多大意願去吞併奧地利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德國人的德國,而是普魯士霍亨索倫家的德國。

為此,普魯士花了十年時間,韜光養晦,整頓軍隊。俾斯麥擔任首相後,先打敗了丹麥,又打敗了奧地利。為了防止國外勢力介入,俾斯麥見好就收,迅速與奧地利議和。奧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

奧地利一坑德國

普法戰爭後,按照俾斯麥的構想,原本是和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共同孤立法國和英國。不料奧匈和俄國因為巴爾幹問題,發生了利益衝突。德國不得不在沙俄和奧地利之間選邊站,威廉二世選擇了後者,並與奧匈帝國簽訂了同盟條約。

德國人想的是,奧地利人再怎麼不濟,也是歐陸第二大帝國。捷克的斯柯達兵工廠,造出來的武器絲毫不遜於自己家裡的克虜伯。



豈料誰能想到奧地利會那麼坑爹,隨著戰爭推進,奧匈帝國的坑貨本質越來越明顯。不出力也就罷了,德國一挑三也就罷了,奧匈帝國在關鍵時刻居然還想單方面與協約國求和,打算拋棄德國。

結果自然是被拒絕。德國割地賠款,奧匈帝國被徹底肢解。在《凡爾賽條約》中,明確的指出了: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並且永遠不得與它合併。

奧地利二坑德國

一戰結束,奧匈肢解,德皇跑路。肢解後誕生的奧地利感覺自己弱爆了,德國感覺自己失去了12%的領土,也弱爆了。於是兩國議會商量了一下,都同意說咱們統一吧。但是英國和法國沒答應。

元首上臺後,在這位奧地利偉大藝術家的帶領下,德國擺脫了經濟危機,但是奧地利還處在經濟低谷,元首略施小計,就直接推動了德奧的合併方案。(我們認為是吞併,德國人認為是合併。)


這一次,德意志和奧地利終於合併了。

合併後的第三帝國,在元首帶領下,西揍法蘭西,東征蘇維埃。最終,元首以一己之力,成功的將德國人徹底拉進了深淵。

當年,普魯士偉大的俾斯麥統一德意志,把奧地利趕出了德國。作為報復,奧地利派出了元首,最終也把普魯士趕出了德國。雙方扯平了!

現在的德國是巴伐利亞人的德國。柏林?窮的要死的首都……

奧地利三坑德國

二戰之後的奧地利,就在幹一件事。把法西斯和納粹這兩坨屎,儘量的往德國人身上抹。讓全世界認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希特勒是德國人。

這就結束了嗎?No No No!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很多年前,奧地利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了德國。2014年的人均GDP,奧地利的數字比德國還高出三千多美元。



在接受中東難民的問題上,奧地利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窮國,難民都去德國吧,那裡的人工資高福利好。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以下的現象。

匈牙利:不阻攔難民,政府安排大巴車送難民前往奧匈邊境。

奧地利:歡迎難民過境去德國,奧地利人為買不起車票的難民捐款,建議政府加開班次,儘快將難民送到富饒的德國。

其它歐盟國家:媒體開足馬力,宣傳德國的經濟好,福利待遇高。

德國總理默克爾:我家大門常打開,來了就是德國人!

德國人:mmp的啊!(想罵又不敢吭聲,動輒就被指責是納粹思想,沒人道。)

難民:感謝默克爾哈里發的接納,今後願為建設德意志聯合酋長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看整個德國和奧地利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只要奧地利人的小日子過的還不錯,他們就沒有跟德國合併的打算。奧匈帝國時期是如此,現在的奧地利也是如此。

縱然,二戰後形成的戰後體系,英、法等西歐國也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但是,這不是重點。九十年代兩德統一時,英法也是極力反對。德國人還是憑藉堅韌的毅力統一了。因為美國人和蘇聯人不反對德國統一,東德人更是希望加入西德。人心所向,不是政治家能阻攔的。

現如今,德國和奧地利已經不是純粹的民族主義國家了。德國和奧地利的公民社會之成熟在歐洲都是標杆級的。

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不存在的。因為奧地利人肯定不答應……


Mer86

德國和奧地利都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民族、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事實上在歷史上奧地利本身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在當時的德意志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而奧地利只是其中之一。從1699年開始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兼任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一時期奧地利皇室成為德意志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德意志諸邦依然是各自為政。1806年法蘭西皇帝拿破崙戰勝哈布斯堡家族並迫使後者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從此德意志諸邦連名義上的共主也不復存在。

時光流轉到19世紀後半期德意志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爭霸的格局:奧地利的優勢在於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然而奧地利國內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並缺乏足夠的凝聚力維繫,內耗極其嚴重。普魯士則抓住工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成為德意志諸邦中工業生產能力和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與此同時夾在二者之間的諸多德意志小邦則試圖締造一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德意志共主邦聯。

1864年普魯士拉攏奧地利以收復德意志失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名對丹麥作戰,以此爭取德意志諸國的好感,獲得師出有名的大義名分。接著又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兩地的分割問題上刻意製造同奧地利的矛盾,與此同時穩住西部的法國,拉攏德意志諸小邦以及渴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歐陸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

1871年又取得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形成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將奧地利排擠在外的德意志國家。儘管至此德、奧已正式分家,但在兩國民間依然分佈著主張合併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在這其中就有日後二戰的發動者阿道夫·希特勒,他於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

奧地利在被排擠出德意志後轉而同境內的匈牙利人合作將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作為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的希特勒對此身為不滿——他認為:奧地利的行為是在維護境內的非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利益而侵害了日耳曼民族的利益。當時的希特勒自然對這樣的國家大局無能為力,但一直對此心存不滿,這是因為希特勒一直是一個堅定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他排斥奧匈帝國境內的一切非日耳曼民族,同時他認為奧匈帝國已被非日耳曼民族玷汙,不能真正代表日耳曼民族的利益。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被徵召入伍,然而希特勒卻當起了逃兵。這倒不是因為他熱愛和平不願打仗,如果是這樣他還會發動二戰嗎?事實上希特勒只是不願當奧匈帝國的兵,他想做的是為日耳曼民族而戰,於是他越境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由於在一戰中德、奧是同盟國,所以奧匈帝國也沒追究他逃避兵役的責任。就這樣希特勒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一戰後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集團制訂了限制德國發展的凡爾賽體系:德國被迫將普法戰爭中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將普丹戰爭中佔領的石勒蘇益格歸還丹麥,將東部的大片領土劃歸波蘭,同時禁止德奧合併。這深深地刺激了像希特勒這樣的日耳曼民族主義狂熱者。一戰後的希特勒加入了德國國籍並利用德國民眾對大蕭條帶來的生活困境和對凡爾賽體系的極度不滿奪取了政權。1938年希特勒治下的納粹德國合併了奧地利。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奧地利被美英盟軍和蘇聯紅軍分區佔領,出於限制德國的目的同盟國再次將奧地利從德國分化出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國和奧地利都是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曾分別作為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存在。歐洲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的形成時間,一般以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為標誌。


(三十年戰爭時的歐洲地圖)

在戰爭中,法國在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主持下,深度參與了中歐地區的戰爭及事物,阻止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主體的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改善了法國的地緣政治安全狀況,使得東歐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封建主義的德意志各個邦國。法國一手將德意志撕成了碎片,在各個邦國裡施加自己的影響。儘管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遭到了嚴重的挫折,但是奧地利帝國依然通過高超的外交技巧,將奧地利保留了下來。作為中歐地區的大帝國,在接下來的300年間一直承擔著重要的領導作用。同時,在戰爭中興起的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逐漸成為德意志境內,僅次於哈布斯堡王朝的諸侯,為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奠定了條件。

普魯士王國興起後,逐漸吞併周邊的西里西亞、波拉美尼亞、漢諾威選帝侯等地區,在奧地利維也納之外,在德意志境內逐漸形成了另一個權力中心:柏林。

普魯士王國的興起,逐漸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安。法國在拿破崙時期,通過一系列戰爭,嚴重削弱了普魯士王國。在《提爾西特條約》中,普魯士失去了50%以上的版圖和人口。



(分裂的德意志各個邦國)

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各個國家聚集在一起瓜分拿破崙帝國的遺產。在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堅持下,以正統為原則,在歐洲恢復了各個封建王朝。

普魯士王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在當時,他的國力很弱小,他的很多要求,比如徹底肢解法蘭西,防止法國再次稱霸歐洲等要求就沒有得到參會各國的重視。儘管如此,普魯士王國在維也納和會中獲得了大量的利益。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普魯士王國逐漸在神聖羅馬帝國北部地區,實現了北部的意志各個邦國的統一。

在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俾斯麥任職期間,德國通過鐵血政策,在王朝戰爭中逐漸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等,實現了北部德意志的統一。

此時,原神聖羅馬帝國疆域內出現了兩個具有領導核心的政權實體: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俾斯麥認為,歐洲大國如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不會允許在中歐出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所在的中歐地區繼續分裂,是符合各個大國的利益的。因此雖然普魯士王國在1866年擊敗了奧地利帝國,俾斯麥以跳樓威脅堅決叫停了正在開進中的普魯士軍隊,在維也納城下饒過了奧地利帝國。

俾斯麥此舉無疑是明智而正確的,一旦普魯士王國軍事佔領了奧地利帝國,那麼中歐就會出現一個面積超過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這個新生的帝國,必然會對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俄國造成嚴重的安全威脅,對一直奉行大陸軍事外交的英國也會形成挑戰。德國與奧地利分裂存在,對於歐洲各個國家,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交代。

在現實政治中,普魯士王國所在的北部德意志民族成分更為統一,基本都以德意志人為主,而奧地利所在的中東歐和東南區地區,歷史上一直都是各個民族遷徙的通道,存在著數量眾多的民族,日耳曼人只佔其中的30%。奧地利帝國,甚至在1867年不得不改革成為一個二元帝國,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地利帝國的“國中國”。

如果俾斯麥以普魯士王國為主體統一合併了奧地利帝國,那麼德國境內的民族問題將會複雜很多。在當時,民族意識是德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如果德國境內出現了民族紛爭,對於剛剛統一的德國將是一個嚴重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奧匈帝國就是在民族紛爭中分崩離析了。而德意志,到現在還是歐洲的一個強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德國被割讓了12.5%的土地,奧地利則因為政治崩盤,分解成了數量眾多的中小國家。在巴黎和約上,歐洲國家對德國的戰敗懲罰十分苛刻,除了大量的賠款之外,還特別約定了德國不允許吞併奧地利。這充分說明了歐洲各國對於德國與奧地利的聯合在一戰中對他們造成的嚴重傷害的擔憂。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到20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38年,德國在瞭解了英國、法國等他們的底線後,吞併了奧地利。不過, 此時奧地利,已經不是奧地利帝國,而是一個面積大約八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國家。


(二戰前的德國與奧地利)

奧地利對於加入德國,表現出了十分強烈的熱情,他們在德國軍隊中服役的有150萬人,佔了奧地利帝國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依然慘敗。奧地利作為德國在二戰中最先受到吞併的國家,逃脫了懲罰,在戰後宣佈永久中立,而德國也在國際社會的嚴密監管下,廢除了納粹主義。直到如今,德國境內還存在著在歐洲最大的美軍基地。

在經過了歷史上的分分合合之後,德國與奧地利,雖然同文同種,但相忘於江湖,對他們來說,都各自算是最好的結局吧。


而知而行

德國、奧地利是相鄰的國家,並且兩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他們為什麼不合並?

合併沒這麼容易,從歷史上看合併的阻力主要在外部,他國怕出現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一戰後協約國甚至在《凡爾賽和約》裡禁止德奧合併,現在的奧地利是永久中立國。

上圖為當年發行的明信片的圖案,希特勒統一德國、奧地利。

歷史上的德意志地區,包括普魯士、奧地利、巴伐利亞等諸多邦國,它們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

後來,普魯士扛起統一德意志的大旗,排除奧地利、打殘法蘭西,統一德意志小邦國,建立起德國。

雖然德國和奧地利是兩個國家,但是他們的血緣如此接近,就像是家人。

希特勒就是奧地利人,第一次世界的時候,他 在“大德意志”的感召下,放棄奧地利國籍,以“志願兵”的身份加入德軍。

1936年,執掌德國政權的希特勒,冒險進軍萊茵河不設防區獲得成功。

他徹底摸清了英法等大國的“底牌”,只要不損害它們的核心利益,對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行為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嘴上抗議而已。

希特勒下一步的行動就是要把奧地利“接回家”,他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迴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他是不是瘋了,把奧地利這樣一箇中歐大國納入德國,你想幹也要奧地利同意啊?

奧地利人還真是大部分人同意加入德國,因為“大德意志”的民族旗號很能蠱惑人,當時的奧地利內外交困,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彰顯著大國崛起的跡象。

況且,希特勒是奧地利人的同鄉,一個同鄉統治德國讓很多奧地利人以此為榮,加入德國就更加靠譜。歷史證明,二戰中奧地利人一心一意跟德國人幹,如150 萬人(佔1/4人口)入伍編成35個德軍師。

希特勒也合併奧地利充滿信心,在奧地利全民公投假如德國前,他不斷地對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斯尼格施加壓力,逼得這位不肯合併的總理在1938年3月11日辭職,辭職申明結尾很悲壯:“上帝保佑奧地利。”

3月12日凌晨,德國軍隊浩浩蕩蕩開進奧地利,他們沒有受到絲毫抵抗,沿路只收到到鮮花、喝彩。

3月14日,希特勒到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受到民眾的夾道歡迎,滿街的納粹旗幟,投擲的鮮花,以及向元首致意。

4月,奧地利舉行關於併入德國的全民公決,奧地利併入德國那是必然,但是納粹高官管還是為99.75%的高贊成率吃了一驚。

希特勒再次為他的冒險加上100分,吞併奧地利讓德國的戰略地位大大就愛強,而法國、英國以及國際聯盟什麼實質性的動作都沒有做,只有蘇聯引起了謹慎。


子屠龍

二戰後,列強為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紮起了一道籬笆,這就是奧地利的永久中立在整個歐洲的近代史上,列強都極力阻礙德意志民族的統一

如果全歐洲的德意志人都合併成一個國家,那歐洲其他民族將毫無懸念地淪為臣屬。希特勒的口號,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領袖”。

1938年希特勒吞併奧地利後的海報


奧地利是從中歐通往東歐和南歐的門戶,從奧地利可以進入廣袤富饒的東歐平原,也可以繞過阿爾卑斯山脈的阻隔,包抄亞平寧半島

。憑藉德意志民族強大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力,能夠輕易成為整個東南歐的主宰。

哈布斯堡帝國


事實上,在中世紀到近代的多數時間裡,奧地利帝國和哈布斯堡王室都是東南歐的主人,巴爾幹基督徒的庇護者。如果德國和奧地利合併,新德意志國家的勢力範圍將從北海直達地中海和黑海。這對於英、法、俄等歐洲列強來說,都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除了德國和奧地利,德意志民族還作為少數民族分佈在北至日德蘭半島、南至意大利,西至洛林、東至黑海和俄羅斯的巨大地理空間中。二戰結束後,蘇聯、法國和東歐國家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辟”,將大量祖祖輩輩定居在東南歐的德意志少數民族遷回德國,或遷往西伯利亞。

上圖中黃點是所有德意志民族的聚居地

二戰後,東歐國家中的德意志少數民族被當成“納粹分子”迫害,行李和衣服都被打上了納粹標記


萊茵的黃金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地理概念,就是所謂德意志地區,大約可以看作是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東法蘭克和中法蘭克,後逐漸演化為法蘭西王國、德意志王國(和其他地區組合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和意大利王國(部分地區被法蘭西王國吞併,意大利諸國後成為意大利王國)。而英文Deutschland,嚴格來說是指包括奧地利等地在內的大德意志地區,而今天的德國是將奧地利排除之後統一的(其版圖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到今天最終確定下來的)。

一般來說,德意志地區本來是歐洲最有希望實現統一的地區,早在公元十世紀,在東法蘭克王國基礎上,就已經有向統一的封建王權國家發展的傾向了,當時的王國大致包括今天的德國、荷蘭、瑞士和奧地利等地,十三世紀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但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教皇的權力爭鬥,地方諸侯獲得了大量權力,擺脫皇帝控制,獨立傾向加強。再加上外敵入侵壓力的減輕等因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逐漸衰微,結果在歐洲其他民族地區開始走向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時刻,德意志地區分裂成幾百個小國。在這幾百個小國中,長期把持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可以說是德意志地區最突出,也是最強大的國家。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很可能哈布斯堡家族就會統一整個大德意志地區。但隨著兩次哈布斯堡家族爭霸企圖的失敗,尤其是結束隨後的三十年戰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德意志的幾百個邦國統統都成為平等的主權國家,並基本確立了所謂的“歐洲自由有賴於德意志自由”的歐洲均勢基本原則(其實就是歐洲主要強國的力量均衡需要分裂的德意志作為各主要強國的緩衝、衝突和調整利益的場所,從而能緩和各主要強國的矛盾衝突)。這樣,哈布斯堡奧地利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統一整個德意志的可能性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了。

經過了拿破崙戰爭的洗禮帶來的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興起,十九世紀時,德意志統一的問題再次被置於德意志歷史的中心位置。而這次,有兩個國家可能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核心,一是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哈布斯堡奧地利,老牌的德意志地區強國;另一個是“起於青苹之末”的普魯士王國。史實是,普魯士抓住了機遇,在俾斯麥的外交謀劃之下,普魯士先是聯合哈布斯堡奧地利擊敗丹麥王國,取得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接著,俾斯麥利用外交,暫時在國際上孤立哈布斯堡奧地利,在這種條件下,普軍迅速擊敗奧軍,在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後,普魯士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對奧相對寬鬆的條約,這樣普魯士既取得了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又將哈布斯堡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注意,俾斯麥之所以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統一之外,原因是其他強國絕對不允許德意志兩大強國連為一體,這將是對所有強國的威脅。接下來,俾斯麥外交上孤立法國,繼而通過普法戰爭擊敗法國,掃清德意志統一的最後一塊絆腳石,完成統一,1871年普王登基成為德皇,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因此,從十九世紀曆史來看,因為當時德意志地區存在兩大強國,本身德意志地區統一就已經破壞了歐洲大陸均勢重要的一個基石,即德意志分裂狀況。如果統一還要是以兩大德意志強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聯合為基礎,那必然會成為對歐洲其他所有國家的威脅,會造成歐洲大陸均勢的嚴重失衡,是歐洲其他國家不可能容忍的,所以不論是普魯士還是奧地利,若想統一德意志地區,選擇只有小德意志這一個,即統一除了另一個強國以外的德意志地區。因此,由於現實中的統一是以普魯士為核心的,所以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

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奧合併。而二戰前,納粹德國曾嘗試過德奧合併。二戰結束後,奧地利為盟軍佔領,1955年奧地利的主權國家地位恢復,並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hording

同文同種,但德語發音和宗教都不一樣。

現在奧地利人會說德語和奧地利方言,一般會說標準德語,但奧地利人遇到德國人往往願意說奧地利方言也顯示區別。

奧地利人信奉天主教,而德國信奉的是新教,在宗教上兩國就不一樣了。

如果德奧合併,就必須有一個國家異常強大,另一個國家異常衰弱。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經濟奔潰了,因為奧地利的工業、農業都要依靠匈牙利、捷克等地方。

而德國一戰後軍事異常強大,經濟也不斷髮展,足以吞併奧地利。

現在德國已經沒有吞併奧地利的能力和必要,周邊國家也不會允許的。


租房派租房

德國和奧地利現在為什麼不合並還要從二戰時說起。1938年3月15日,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大國的縱容下,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這種情況下奧地利在二戰中的定位就很尷尬了,一方面奧地利是法西斯德國統治下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奧地利又是德國發動二戰的主要幫兇。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討論戰後局勢,宣佈德國吞併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地利的獨立。但是到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之後,奧地利實際上被英、美、法、蘇四國分區佔領,首都維也納也被分割,開始了長達10年的“四國分治”時代。

當時的奧地利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國民想要穿越四國各個佔領區,必須要擁有的盟軍頒發的身份證明,該證明由4國共同審核,光是圖章就要蓋11個,辦起來非常麻煩。奧地利事實上的分裂給戰後重建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人口流動、物資運輸全出了問題。整個奧地利城市破敗、糧食短缺,奧地利人將家中的珠寶、手錶等貴重物品都拿到黑市換成糧食,天天有個土豆吃都算享受。

在當時的奧地利最有錢、手中物資最豐富的就是英、美、法、蘇四國的十多萬佔領軍,因此很多奧地利女性為了生活和這些士兵談戀愛,從1946年到1953年間大量私生子出生,這些孩子再後來都不被奧地利社會所接納,特別是黑人和蘇聯人的後代更是遭到嚴重歧視。

冷戰爆發後,一方面是要緩和東西方對峙的緊張局勢;另一方面是四國佔領軍的所作所為使得奧地利人將他們都看成“佔領者”,民怨極大。因此1955年5月蘇、美、英、法四國與奧地利的外交部長在維也納簽訂了《奧地利國家條約》。

條約規定:佔領國從奧地利撤出軍隊,恢復奧地利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奧地利法西斯組織非法,並限制奧地利發展軍事力量;奧地利永久中立,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允許其他國家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等等。

從此奧地利的中立、獨立地位受到蘇、美、英、法四大強國保障,德國怎麼反對?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這個問題存在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奧地利西北部狹長的國境線幾乎全部與德國接壤,兩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兩個國家的飲食和風俗也是伯仲之間的。且德國,奧地利同文同種,從十世紀到十九世紀都是同一個國家。

至於今天,德國與奧地利為什麼不合並,想來因素也有許多,一種說法是二戰以後兩國和協約國簽訂了條約,保證永不合並,當然這個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就拋開民族、基因屬性來說,德奧兩國還是存在實質的差異的。首先,就兩國的共同語言“德語”就存在差異的,兩者在發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差別可謂不小。其次,兩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大相徑庭的,音樂藝術、體育文化就連生活作息甚至汽油價格都是有差的。關鍵,各國人民看待彼此的態度也不同,至於合併,牽連到的就不僅是利益,還要顧忌民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