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康有爲和光緒戊戌變法得到過伊藤博文的幫助嗎?爲什麼?

龍騰鶴翔

回看歷史,康有為和伊藤博文之間似乎有著許多相同之處:他們同為各自國家的維新變法先驅、二人同樣都貪戀於美色;但兩人最終的命運卻大相徑庭,伊藤博文被日本人視為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而康有為則淪為革命者眼中的“保皇餘孽”。

圖為康有為及其書法

1895年4月17日,隨著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生效,標誌著甲午戰爭正式結束。至此,半殖民地半封建這根楔子在中國大地上越插越深,而日本卻藉助割地和鉅額賠款夯實了日後其躋身列強的根基。當時簽署條約時日方代表正是伊藤博文!

中日簽署《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平後,康有為隨即組織一千三百多名士子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請願變法,史稱“公車上書”。雖然最終聯名書未能送到光緒手裡,但這也算是康有為和伊藤博文命運中一次間接的交集。

上書諫言行不通,維新派便打算通過政變實現自己的救國抱負。可誰曾向就在政變前一天,康有為作為維新領袖卻選擇了秘密潛逃,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臨刑前還不忘仰天長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圖為戊戌六君子油畫作品

戊戌政變發生於1898年9月,而就在政變前夕,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曾到訪中國,彼時還未出逃的康有為專門到日本駐華公使館拜見了伊藤博文。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能在維新運動中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為了打動伊藤博文,康有為不惜奉上維新成功後“中日合邦”的許諾。

但在伊藤博文看來,對於當時積極尋求對外擴張的日本而言,一個腐朽混亂的清政府才是最符合日本利益的存在,而伊藤博文恰恰需要康有為這幫“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維新派成為清廷不穩定因素的製造者。他既不想清廷安穩度日,又不想維新成功,所以只給了康有為一個支持維新的空口承諾,倒是對合邦之事頗感興趣。

圖左為伊藤博文

政變前臨陣退縮的康有為後來在伊藤博文的幫助下先是前往日本,並在日本受到極高規格的對待。清廷雖然對康有為留日之事提出過嚴正交涉,但伊藤博文並沒有將其遣返,而是命日本外務省撥發旅費助其前往加拿大。

綜述而言,伊藤博文雖然對康有為個人有過庇護和資助,但對於扶持戊戌變法這種“自設路障”之事卻置若罔聞。其實,康有為在清政府守舊派面前總是擺出一副維新的姿態,但當孫中山、陳少白這些真正的革命者時邀其共行革命大業時,他卻又成了一個頑固的守舊保皇派。

圖為康有為(左)和梁啟超(右)

所以,其維新的目的並非推翻落後腐朽,而是期待給奄奄一息的封建皇權注入一絲可以續命的新鮮血液,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不那麼迂腐的守舊派。

我是軍武最前!


軍武最前哨

甲午戰爭,是大清帝國為了維護東亞的霸主地位而挑起的,大清帝國被大日本帝國打敗,大日本帝國成為了東亞的新的霸主,事實證明,大日本帝國的明治維新是完全成功的,而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是完全失敗的,大清帝國只能割地賠款,最後才得以息事寧人。

於是,日本這個幾千年來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生,就成為了中國的老師,這時的大清帝國不但沒有嫉恨大日本帝國,還把大日本帝國當做是學習榜樣,不但向大日本帝國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還催生出了大清帝國的戊戌變法。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黨人和光緒皇帝,完全是要複製大日本帝國的發展模式,而當時的大日本帝國的首相伊藤博文被大清帝國當做是維新變法的導師。

而大日本帝國為了在大清帝國扶持親日勢力,謀求更多的在華利益,同時也為了使大清帝國繁榮富強,中日兩國相互聯手,共同對抗歐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當然就會全力支持大清帝國的維新變法。

只是後來,由於維新黨人急功近利,把大清帝國的維新變法搞成了大清帝國的內部統治權之爭,於是,維新變法前功盡棄。


瀋陽楊藝

維新變法,變的是國家的根本體制。

伊藤博文是日本維新變法的先驅,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非常向往日本的明治維新,想在中國複製日本的變法模式。十九世紀末,伊藤博文來到中國,康有為等人激情高漲,伊藤博文把康有為等人當成自己的學生,並給出改革建議,英國傳教士也向維新派表示讓清廷聘請伊藤博文擔任變法顧問,維新派甚至上書光緒帝重用伊藤博文。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給中國國內各種政治勢力以可乘之機。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便在各地極力宣傳變法維新,《公車上書記》就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的變法自強的書撰。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維向光緒皇帝上書《應詔統籌全局折》,明確提出要中國參考日本明治維新推行變法。4月12號,康、梁等人在北京成立保國會,並迅速在全國設立分會,大肆營造變法之勢。

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鼓吹下,支持維新變法的官員上書清廷,奏請取消中國和日本的名稱,兩國合併為大東合邦。這使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終於坐不住了,發動政變制止了變法,除戊戌六君子決意以死抗爭外,其他維新派重要人士在伊藤博文的幫助下逃亡海外。



在伊藤博文的蠱惑下維新派所謂的大東合邦之國,其意為通過變法作廢政府框架之現狀,由康有為、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和外交等一切事務。


伊藤博文的來訪,對變法圖強的主導者康有為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機會,在康有為等人的鼓動下,維新變法的背後支持者光緒帝接見了伊藤博文,這次接見,便是一場政治遊戲的開始——康黨通過這次機會順勢上揚;而伊藤博文的陰謀便是利用這次機會讓日本控制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