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朝代的更替,刀剑作为文物之一往往承载着一段历史,凝聚了多少铁匠的心血。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枯木逢春,花谢花开,岁月变迁,刀剑不再成为生活所需,铸造刀剑的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现年61岁的孙克林,是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傅家寨的一名打铁匠人,从10岁开始就学习打铁,尤其是铸造刀剑的这门手艺更是无比喜爱。“现在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让后代子孙传承下去,毕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悠久文化。”孙克林饱含深情的说。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孙克林所在的村寨,名为傅家大寨,现在的傅家大寨已经没有姓傅的人家了,只有孙、马、刘、黄、王等几姓人家居住,而他们多是南征将士的后裔却是无疑。

穿过古老的巷子,两边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高墙,石阶上、墙上布满了青苔,墙壁中蹦出一些嫩绿的藤蔓,经过岁月的沉淀,灰白的石头与青苔相间,斑驳的景象让人忍不住驻足。在这样宁静、祥和的村寨,孙克林与打铁结下不解之缘,从10岁开始学习打铁,许多同行都转行外出谋生,自己为何坚持到现在,孙克林也解释不清。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缘何接触打铁,也是有迹可循的。据孙克林介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率领30万大军征讨云贵,史称“平滇”,即第一次“调北征南”。大军分两路,一路大军由沐英、湖海率领走四川经叙永、乌撒攻云南。另一路大军由傅友德率领,从湖南进贵州来到安顺,这路大军于1381年深秋出发,年底抵达普定(今天的安顺城),这路大军的大本营就设在距旧州不远的刘官乡鲊陇大寨,当年就叫傅家大寨。

征战云贵,大批辎重物资的车辆要修复,还有刀剑要修复,兵工厂就设在傅家寨,“当征南大军扎营后,军队的武器维护和制造也由随军铁匠扎根于此,明朝时打造维护军械为主,后清朝至民国初期打马掌又服务于马帮。那个时候主要打造的是长柄刀、短柄刀、雁翅刀、雁翎刀、绣春刀。”孙克林回忆道。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武侠小说里总能看到工匠打造出削铁如泥利刃的描写。生活在傅家大寨61岁的孙克林用他的手艺证明:这样的说法,并非传说。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铸剑前的仪式必不可少,孙克林说,铸剑前他会先供奉太上老君,“因为太上老君是一个正义的神,我们铸剑也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持戍边军队的日常需要,也是正义之师,所以我们要敬太上老君。”他虔诚地鞠躬,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便开始铸剑。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铸剑第一就要用好煤炭,得到好煤炭就能练出好钢。主要难点就是好煤炭,这是第一关。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据孙克林介绍,明朝铸剑时用的是生铁,首先要把生铁的杂质炼掉,炼成宿铁(又称九炼铁),之后将宿铁夹入锤炼次数更多的钢中(明朝时期的夹钢法),接下来把一块铁剖开把宿铁夹在中间,从两边锻打、淬火,淬火后大致打型用锉子锉,锉好后试刀锋,如果可以才锻打成型,如果不成型还要继续锻打。

孙克林:以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铸剑技艺

锻打成型后开始冷锻,这是铸剑的重要环节,冷锻能让刀身更有韧性、刀口更锋利。冷锻得越好刀口越锋利,首先把材料烧到半红用锤子沾水,锻打的同时让水拍到刃部,在经过刨锉、打槽、打磨后一把好刀就打造成功了。

铸剑过程凝聚心血和汗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一直以一种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传承这门铸剑技艺。(王德红、张露、陈泽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