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起這些省份的學校將收到新高考通知最難解的選課與賦分問題

根據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的相關政策及安排,2018年秋季開學,河南、江蘇、廣東、河北、江西、西藏、黑龍江、遼寧、貴州、山西、四川、吉林、湖南、重慶、湖北、福建、內蒙古、安徽等地將開啟新高考改革。

到2021年,這些地區的高考科目就要調整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主課+其它3門選考科目,不分文理。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中心副主任高升曾專門撰文分析新高考給中學帶來的三大變化,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走班教學模式”將取代“固定班級授課模式”。他分析“按照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除語數外這三門必考科目外,學生可自主選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課程。在這種政策背景下,中學的教學組織、學生學習狀態乃至校園文化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高升表示,新一輪高考改革之後,在新的走班模式下,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有固定的教室,變成了“老師不動學生動”——老師在固定的教室授課,學生則奔走於不同的教室去聽課。

“班級”“同學”“班主任”等這些我們無比熟悉的概念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很大程度上會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為學生是流動、不固定的。

“走班制”具體到學校工作中,第一步是統計學生選考科目情況,第二步就要根據選考科目情況給學生排課。新高考下,學生有20/35種選考科目組合,學校如何根據現有的師資力量以及場地資源,為這幾十種選課組合安排最優的課程表,是一件靠人工排課難以解決的難題。一個不妥的時間地點安排,就可能讓師生產生不便,影響正常教學。

排選課四大難點:

1. 開課分班難:受學校教室資源和師資力量的限制,無法開設20種或35種組合,因此如何滿足更多學生的選擇成為學校的一大難題。

2. 學生選課難:曾經的文理科2選1,變成了20選1或35選1,選擇越多越容易迷茫,教師指導選課的工作也就更難開展。

3. 分層教學難:走班需要滿足的組合數已經超出了學校的承受力,那又將如何滿足分層教學,難上加難。

4. 教學管理難:走班後,學生的考勤、教學評價、學生上課、教室分佈等問題,對比行政管理的難度,也將升級。

9月份起這些省份的學校將收到新高考通知最難解的選課與賦分問題

以浙江新高考為例,看新高考給高中帶來了哪些變化:

自2014年浙江高考新政公佈以來,給新高一學生的高中生活帶來不少變化。對於新高一學生來說,學會做“7選3”這道題很重要,而學校教學模式的改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引入也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專業性向有所定位。

1 “學考+選考”模式增加考生選擇性

高中學考和高考選考相結合。除語文、數學、外語3科外,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科,同一科目提供學考和選考兩種試卷,學考滿分70分,考“必考題”;選考在學考“必考題”基礎上增加“加試題”,滿分100分。選考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新高考中學生既可以自由選擇在什麼時間完成考試,也可以自主選定哪些科目參加合格性考試,哪些科目將計入高考成績。

高校對選考科目有一定要求,而無論選哪三門科,都有至少66%以上的專業可以選報,比原來分文理兩類的選擇面要廣得多。

2 兩次考試機會給學生帶來更多進步的機會

選考科目每個考生要考3門,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績2年有效。

外語科目一年兩考,一考兩用。“一年兩考”是指一次在6月份與高考語文、數學同步安排,僅限當年高考考生參加;另一次在10月份與其他學考科目同步安排;“一考兩用”是指每次考試都兼具學考和高考兩個功用。

兩次考試的學考等級和計入高考的卷面得分均由學生選擇一次使用。兩次考試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進步機會。

3 課表“私人訂製”顛覆傳統教學手段

新高考的“7選3”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套餐”,固定課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課程表和走班制。

原來寒暑假兩次排課程表,現在每年4月和10月學考選考結束後,同樣需要再排一次課程表。

特別是到了高三,語數外老師還要上課,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老師可能不用上課了,課程表也要重新排。

4 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越來越重要

面對新高考的挑戰,職業生涯規劃將在高中三年的學習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些學校通過興趣測試、開設專門選修課、組織有針對性的生涯探索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試、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最佳職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奮鬥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這也將是今後高中生涯發展的趨勢。

9月份起這些省份的學校將收到新高考通知最難解的選課與賦分問題

在瞭解新高考過程中,有一個概念是必須明白的,那就是“等級賦分”

舉個例子:

假設在新高考中,小剛和小麗高考都選考了物理和化學,而且在高考中兩個人的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化學的成績之和相同;

小麗另外選考了生物,成績是90分,最終以優異成績順利進入了北京大學;但小剛另外選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終只能進入一個獨立學院。

如果按照這種傳統的記分方式,可以看到,因為選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運走向完全不同。

然而事實卻是,在這次高考中,生物試卷的難度很小,小麗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試卷的難度很大,小剛考的65分卻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選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選考科目的原始分數進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數,選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選難了就得不了高分,顯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受考試難度和科目性質等因素的影響,分數已經是不同質的了,不能進行簡單的加和操作,只有轉換為同質性的標準分數,才能進行科學的比較與求和。

從前面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只有通過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單純的分數更能顯示出一個人真實的水平。而通過各科的排名,我們就能在各科目之間進行分數的比較,這便符合了統計學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間選出優秀的人才,單純的分數對高考來說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等級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等級賦分就是按照所有考生成績從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過,即全體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過,以此類推。

只有百分等級也不行,因為最後成績出來了,告訴你物理成績是5%,很奇怪,統計成績和錄取等也會不方便。

所以,還要將百分等級再轉化為分數。此時的分數就與最開始的卷面分數完全不同了,因為已經通過排名給標準化了,各個科目之間也可以直接比較與加和了。

可以參考一下2017年浙江省等級性考試成績賦分表:

9月份起這些省份的學校將收到新高考通知最難解的選課與賦分問題

等級性科目的考試成績的計算方法是:

① 考生參加考試,獲得卷面成績;

② 根據卷面成績,得出在全省內這一學科的排名;

③ 由賦分規則找出賦分;

④ 等級賦分後的分數,作為最終成績計入高考成績。

也許還是有人不是很懂,再舉一個案例:

小明,物理試卷考了80分,但是這次試卷很難,全省物理排名5%,那麼根據賦分規則,5%的賦分應該是94,所以最後計入高考的分數是94.

小明化學考了93分,這次試卷很比較簡單,全省化學排名11%,根據賦分規則,小明最後計入高考的分數應該是88分。

所以賦分以後的成績可能與原始捲成績不一致,有可能低於卷面成績,也有可能高於卷面成績,最後的分數取決於成績的排名等級,也就更加符合高考定義和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