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東北經濟相對比較落後?

3D打印SLM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東北經濟歷史上有過兩個高峰。

第一,偽滿洲國時期。

這是因為日本在東北不惜代價投資。

日本投入的資金,比投在日本本土的還多,當然也遠遠超過民國政府的全國投資。

同時,日本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移民。

日本的目的,是將東北建立成第二個本土,第二個軍工基地。

這種巨大投入,不管投在哪裡,肯定就好了。

所以,在偽滿時期,東北經濟很不錯,處於全國前茅。

1943年,東北生產了全中國88%的生鐵,93%的鋼材,93.3%的電,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而20世紀30年代,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包括環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也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自然,享受的是日本人,偽滿洲國的中國人還是底層,吃大米飯都是犯罪。

第二,五六十年代。

當時對東北一樣進行重點投資,建立重工業基地。

當年蘇聯援助了156個項目,其中57項在東北,佔到三分之一。

而江蘇、浙江、上海為0,經濟不發達的安徽也只有1個,革命老區江西3個。

在計劃經濟時代,這就意味著有無數的資金投入和無數的就業優勢。

於是,五六十年代的東北一躍成為全國做好的地區之一。

換句話說,東北歷史上的騰飛,完全是外界力量給予驚人的投入,包括資金、技術甚至人力,東北不過坐享其成而已。

再換句話說,如果這2個時期的投入不放在東北,而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地區或者省,這個地方一樣能夠騰飛。

所以,所謂東北以前的好日子,壓根就是虛幻的東西,完全不符合市場規律。

那麼,改革開放以後,大家都靠本事吃飯,江浙滬、珠江三角洲的人,靠著吃苦耐勞和精明的頭腦,迅速致富。

期間的艱難困苦,只有這些創業者才知道。上海、杭州今天的很多大老闆,當年都是挑著擔子在城市換雞毛的小販。

當時上海老闆有句名言:想要當老闆,先睡三年地板(住在條件極差的旅店)。

與此同時,東北人在幹嘛?

誠然,也許是政策不太好,但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

東北和俄羅斯、朝鮮、韓國都是鄰國,經商也是有很多機會的。

薩沙曾經聽東北的同學說過,在東北很多地方,今天都還有什麼頂職。也就是國有企業的老職工退休以後,讓兒子女兒接任。這種現象是江浙20年前的事情。

就是因為整體氛圍不好,大量人才流失。

大連已經是東北最好的城市,2016年大連理工大學留大連市的畢業生不到20%。


薩沙

談東北話題,很多人從現實制度的條件說起,這確實很重要;我想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談一談,提供些思路。除冬季寒冷之外,東北發展經濟的自然條件,總體來說相當優越。東北卻沒有過內生的、真正的經濟繁榮。很多人說東北歷史上曾輝煌過,怎麼沒有經濟繁榮呢?我將以歷史為依據,簡單說說我的看法,聊聊所謂的“內生經濟繁榮”。

古代的東北,經濟水平一直不能和中國內地相比,用“荒涼”形容都不為過。主要原因當然是自然環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東北雖為清朝龍興之地,卻一直都沒有開發,和內地經濟差距拉得更大。清朝一直封鎖東北,排斥開墾者進入。土地廣袤,人口奇缺,這是東北經濟發展最大的限制。

清朝末年東北開關,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帶來一波經濟繁榮。這時期的東北經濟,和當時最繁榮的江南地區相比,還是遠遠不如,就是和山西河北相比,也差距甚多。東北落後太久,前往開墾的多是農民,經濟形態落後。民國時期中國戰亂,東北在軍閥張作霖統治下,稍微穩定,人口持續流入,經濟正努力追趕內地。

日本人佔據東北,偽滿政權成立,東北除了繼續吸收人口以外,還帶來大量新東西。比如新城市規劃,農田水利設備,礦藏開採,鐵路繼續修建。加上這時期的東北,秩序也相對穩定下來。這時期的偽滿州國,經濟總量巨大,民眾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據說到1940年代的時候,偽滿州國成為當時東亞最大的經濟體。當然,這個結論也有爭議。

可是不要忘了,日本人統治下的東北,絕非市場經濟的樂土。偽滿是殖民統制型的經濟形式,重要資源都由日本人控制並開採,計劃指令遍地都是。日本人掌握東北經濟命脈,東北人的自由僅限於耕地,商業幾無成就。日本人治下的東北,完全沒有企業家。有的是資源開採和堆積,堆砌出相對富足的社會。人民要做的,只是服從,服從於殖民者的權力意志。

一個地方之富足可分兩種,一種是抑制高需求發展,通過政府指令堆砌資源,製造低等級的富足,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工作,這在資源豐富的地區並不難實現。這種繁榮就不是內生的,而是外界給予。把外部條件撤除,繁榮就會崩解。我認為,殖民時期的東北就是這樣。

另一種繁榮,完全由當地商人和企業家創造。民眾不僅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也享有普遍自由,有機會創造更好東西。在當時的中國,上海就是較為典型的存在。作為遠東最大港口,上海的崛起是商業繁榮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1930年代中國最好的城市是上海,而不是許多新史學家吹捧的長春。長春的城市規劃也許恢弘,但在商業自由度方面,遠不能和上海相比。1930年代的東北,經濟水平超過當時中國內地,不是他們做得有多好,有多厲害的企業家;而是內地中國軍閥混戰,戰火連天,饑荒遍地,各方面做得實在太差。東北只是比較穩定,就能吸引大量流民。在當時的南京上海地區,繁榮程度並不會輸給東北。

說完日據時期的東北,再說說1949年以後的東北。眾所周知,1949年以後東北建立起完備的計劃經濟體制。東北鐵路發達,資源豐富,離蘇聯近(中蘇鬧翻以前是很大的優勢),這些都是東北計劃經濟嚴密原因。這時的東北經濟水平全國最高,並不意外。東北被定位為工業基地,而工業又是計劃時代優先發展的產業。東北國企得到國家扶持幫助,這些都是東北人非常得意的地方。悲劇的是,長期嚴密的計劃經濟體制,扼殺了任何商業氛圍。東北是沒有企業家的,歷史上沒有,當時也沒有;東北沒有企業家土壤和文化,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商人企業家是需要氛圍和培養的,東北在這方面太欠缺。東北沒有經濟內生繁榮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後,東北迎來發展良機,也誕生一些傑出的企業家。比如東軟集團的劉積仁,大連萬達的王健林。不過總體而言,東北的企業家太少了,這種情況持續到今天。

東北經濟體制確實有很多問題,比如說計劃體制殘留嚴重,大量國有企業存在,官僚體制的文化深厚。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今天這篇文章,只想談談東北的歷史、文化和人群。東北沒有重商崇商文化,成功的商人少,也缺乏這樣的傳承。商人在這世界上不是孤零零存在的,它需要土壤和氛圍,並且是一整群一整群湧現的。東北在這方面,距離中國其他地區,真是差得太遠。東北需要有更多商人和企業家,制度要變革,精神文化也急待洗禮。


菁城子

在90年代初期,僅遼寧一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就和廣東省大體相當,但是現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經濟總量之和都比不上廣東省。這說明政府主導的改革紅利在東北收益遠遠低於廣東省。而改革紅利的主要來源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改革政策就是為了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但是兩者之間的矛盾一直是東北經濟的突出問題。東北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經濟結構單一,增長方式欠缺。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不同於全國發達省份。東北地區傳統的農業種植和加工,以及以裝備和能源為主的重工業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基礎,但是單一產業結構必然造成產品的有限性和附加值的侷限性,結構簡單致使產業競爭能力下降。

第二,人口數量下降,人才需求迫切。現在,東北地區勞動力數量下降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引發關注度較高,但這並不是核心要素,勞動密集型產業才是問題所在。在現有勞動力規模的情況下,應發掘勞動力的生產創造潛力,並藉此機會摒棄傳統的負擔重的產業,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這時對勞動力的要求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因此與其側重於對出生率的關注,還不如重視現有人才的使用。

第三,工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與創造。獨闢蹊徑式的發展並不適合局部地區的長期增長。戰略性的調整需要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實現“再工業化”將是東北再振興的核心選擇。發展不能離開世界和中國的大環境。新常態下,東北繼續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一面旗幟,需要迎合世界工廠的需求。以德國為榜樣進行智能化改造,更適合東北重工業的發展。


科研路上的肌肉男

東北三省從2014年以來經濟快速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現象。與國內GDP增長率從高速增長轉換為中速增長狀況相比,明顯還是非常不足。再加上這些年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嚴重,更是雪上加霜。

未來是否會有所好轉?鞅論的觀點是“難”,甚至東北經濟以後發展還會更加乏力,人口流失會越演越烈!

為什麼?

原因有多個,但主要還是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水資源匱乏

從預測2020年基線水壓力分佈圖,可以看出長江以北地區基本上是處於乾旱、過度用水或極高用水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也符合國家對於長江以北地區不鼓勵開發的發展戰略。京津地區為了緩解水資源壓力,引進南水北調。這些年國家也不斷地出臺振興東北政策,但始終不見成效。原因之一就是水資源匱乏,但也不可能實現南水東北調。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東北發展之源。

其二,人口往低緯度地區轉移

從世界人口流動變化來看,人口逐步從高緯度地區(低溫)往低緯度地區(暖和)轉移,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到,人口基本上在往北緯30°上下靠攏。

哈爾濱北緯44°、瀋陽北緯42°、北京北緯39°、上海北緯31°、廣州北緯23°。按照人口流動規律,未來人口會從東北地區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轉移。

罪魁禍首就是空調的開發。

其三、出海口的制約

東北三省很多地區一眼都可以望到海,可惜就不是自己的地盤。好好的三個沿海省卻只能做個內陸地區地區,只有大連一個像模像樣的港口。在海洋經濟時代,東北三省錯過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在未來以人為中心的科技信息時代,對於人才流失的東北能走多遠呢?

其四、京津的吸附

人才不僅往長三角、珠三角,其實更是往京津流動。京津是北部地區的人才、金融、科技、創新、文化、旅遊、現代製造、交通等等包羅萬象的高地,資金流、人才流、總部經濟都再往京津靠攏。東北根本沒有反轉機會。

其五、缺乏創業精神

就舉一個例子:長春中國三大汽車產基地之一,一汽更是傲視全國汽車產業,可旁邊卻找不到幾家像樣的汽車配套私企。反過來看看廣州在日汽、廣汽的帶動下,周邊不知多少配套汽車產業企業。上海汽車配套也是一樣的情況。可獨獨是東北三省的長春例外,不得不讓人深思。是因為東北大鍋飯意識太強,還是缺乏創業鬥志。


未來的東北三省到底會如何?只有讓未來告訴你吧!


鞅論財經

東北三省是我國的產糧大省,也是中國老工業基地,隨著時代的發展,以老工業、房地產發展經濟的東北三省,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有一點跟不上時代的步伐,GDP總量及GDP增速呈下降趨勢,2017年剛剛過去,各省GDP量還無從知曉,但是從2016年的GDP增速不盡人意。


遼寧增速呈負增長,黑龍江的增速也少於全國的平均增速,吉林與全國平均增速持平。但是GDP總量並不少,並不落後。東北三省2016年省會城市GDp並不落後,落後的是其它地級市。

東北三省經濟增速落後的原因有五點:

一.老工業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捷。

二.東北三省冬季的天氣很極端,外資企業、高新產業不願投資發展,冬天的東北經濟增速完全失去活力。

三.東北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定位、思路不清哳,思路決定出路,領導的目標和方向很重要。

四.第三產業----服務業欠發達,特別是旅遊業需要加快發展。

五.東北人依賴性很強,雖然是產糧地區,但國家的扶持力度很大,冬季取暖也是靠國家扶持。


舞動人生124

1、首先要了解東北,東北的工業起源於大清的洋務運動,大清視東北為龍興之地,是中國洋務運動最早建設的工業之地,經過北洋軍閥張作霖及日本在偽滿洲國時期的建設,已經成為亞洲的工業基地,解放後由於東北的地理位置靠近蘇聯,又成了共和國工業重點建設項目的地方,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產業鏈,被稱為共和國工業的長子,共和國工業的火車頭,也就是說在一百多年間東北始終是中國工業響噹噹的代表。進入改革開放後,東北迅速衰敗了。討論原因,眾說紛紜。

3、目前,東北還殘存著幾個大型央企,又要面臨新一輪的深化改革,工業興衰決定著經濟問題,東北將何去何從,人們拭目以待。

總之,百多年的工業基地毀於一旦,令人痛心。


平淡42186417

社會也是發展進步的。是有時間過程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過程中,東北盡到了共和國長子的責任,也在以西方經濟模式為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不可置換的過期物質。尤其是落後的工業生產機器。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人口的認真愈發的低下。人們對於學習的不屑一顧更是加劇了這個現象的發生。社會生活與科學技術嚴重的不同步就這樣,在同一時間之內發生著。原來的優勢頃刻之間成為巨大的負擔。東北因此經濟發展低迷,幾乎毫無建樹。

曾經的物質生產基地。現在轉型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曾經以銷售物質為主的地區不在允許物質銷售。乃至環境保護一票否決。這個過程過於突然,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以及接納。沒有了生產原料的生產機器就是垃圾。沒有了思路解決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就一定會迷惑。生產與消費本來就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不可以單獨拿出來存在。可是在西方經濟模式裡,貨幣是唯一資本。似乎是可以置換一切的資源。可是貨幣不是唯一存在的資源。貨幣只是結算工具,在西方經濟模式裡,人為的將貨幣神化了而已。

東北的現象不是一時一事的積累。而東北巨大的人口,或者說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可以逆轉表面現象。重新出現勃勃生機,需要的,只是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或者說一個思路。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變的。恰恰人們就迷失在習慣裡,在西方經濟模式裡不能自拔。認為西方經濟模式是正確的。這是完全不正確的理解。社會是發展進步的,是隨著時間改變而在不停地變化著的。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一切都是變量。一切都要服務於人,才有可能存在。


布衣侯15

主要是人的問題,其他都是籍口!

在動亂年代,東北雖是時代的悲劇,也因此而成了幸運兒。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讓東北人民痛苦了大半個世紀,但也由於俄國和日本對東北的運營,給東北留下了一大批工業遺產。

日本人雖然可惡,但給東北留下的"遺產"不能說不豐盛,解放後形成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為核心的完整工業體系,由南向北逐步推進,除原有的瀋陽—撫順—鞍山—本溪重工業區外,還出現了以化工和機械為主的旅大(旅順和大連)工業區,以煤炭、化工等為主的遼西走廊工業區,以機械、造紙和化工等為主的長春—吉林中部工業區,以石油、電機和機械工業等為主的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工業區,以煤炭和森林工業為主的黑龍江西部工業區等。

問題是,相比江南人,東北人缺乏了一股"闖勁"。江浙一帶自古是商業發達的魚米之鄉,珠江三角洲一帶自宋代以來已經依靠古海上絲綢之路把絲綢、茶葉和陶瓷賣給歐洲,山西鹽商和煤老闆也是名聲鵲起,安徽自明代多出紅頂商人(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反觀東北,都是遼、金和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的地方,清代還被劃入平常人不能輕易進入的"龍興之地",缺少經商文化!

國家在東北經營的龐大老工業體系,給東北人造成了一種嚴重的錯覺,認為個人最好的歸宿便是進入機關和國企等公家單位,官僚思想嚴重。

雖然如此,東北的富人還是比其他人富裕,瞧瞧王健林,瞧瞧用現金全款在深圳和海南買房的那一大波東北人,每年深圳和海南的財政收入都有他們的貢獻!


數說社會

主要是氣候寒冷的原因,也是自然規律,看看冬季的海南島東北人那麼多,很顯然是來闢寒的,把掙得錢花海南了,東北的買賣人頑完了,企業生產成本由於採暖而提高了,爭不過南方了,只有搬家了。


宏偉

首先感謝親愛的悟空,能這樣的看重我,要我來回答這樣的問題。親愛的你把我看得很高大了。真是受寵若驚。

因為這樣的問題只有國家的工作人員,像國務院的統計方面的人,才會有資格用統計資料的證據來證明東北經濟落後的原因。

其他的人有什麼證據證明東北經濟落後的原因呢?這不是隨便就能說的。若是憑自己的想像來說的話,哪純粹是逞能的表現。可悲的是,這樣的所謂能人太多了,隨處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