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2017年6月13日,悟空單車宣告退出市場,成為首家倒閉的共享單車。隨後,整個行業就像被瘟疫侵襲了一樣,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家共享單車加入到死亡名單上來。而近期關於“ofo和滴滴鬧翻”的傳聞以及投資人關於“ofo與摩拜唯有合併才有出路”的喊話,似乎在暗示:贏家的生活也沒想象中的開心。

上半年還紅紅火火的共享單車究竟怎麼了?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時光倒回到2015年,誰也不會想到,共享單車會這麼火。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儘管她身邊的朋友都不看好,儘管她的老領導——極客公園CEO張鵬再三勸告她:“一定要幹老本行”,儘管她還沒想好怎麼賺錢,她還是執拗地創辦起了摩拜單車。

她說了一句很有情懷的話:“我要讓一個城市更適合騎行,讓更多人在0-5公里的出行範圍內選擇綠色出行。”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對於戴威來說,如果不是因為金沙江創投的羅斌去北大看女朋友時,發現了校園裡到處都是小黃車,ofo可能就不會有今天。

羅斌回去和朱嘯虎一商量,這位因為投資了去哪兒、餓了麼、滴滴等項目而被稱為“獨角獸捕手”的風投大佬,立馬發現了商機,他算了一筆賬:

校園市場算下來一天是 200 萬單,每單 5 毛錢也是每天 100 萬收入,一年下來 2-3 億收入,算 20%的利潤率,有 4、5 千萬的利潤,在創業板上市還是有機會的。如果不行,就賣給滴滴。

於是,2016年春節後,朱嘯虎給ofo投了一千萬,佔15%的股份。

有人評價朱嘯虎:不僅善於抓風口,還是一個自造風口能力很強的投資人。

果然,隨著朱嘯虎的加入,共享單車的風就吹起來了。

2016年下半年開始,攜帶不同顏色的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迅速席捲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正所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街萬巷是單車。

彼時,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共享單車的顏色不夠用了。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實際上,朱嘯虎最多隻能算是一個點火者。騰訊和滴滴的入局把共享單車帶入了一個小高潮。而隨後蜂擁而入的各路資本,則將共享單車推向了瘋狂的巔峰。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享單車領域的融資金額已達70億人民幣。

隨著資本的瘋狂湧入,各個共享單車開始了瘋狂的造車和擴張。整個行業也被快速催熟,一年時間相當於就走過了其他行業要用好幾年才能走完的歷程。

以摩拜單車為例:截至2017年1月底,摩拜單車估值超過100億元。這意味著,看似弱不禁風的胡瑋煒,只用了2年時間(2015-2017),就實現了滴滴用了3年(2010年-2013年),阿里巴巴用了6年(1998年-2004年)才實現的目標。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據說,去年下半年,ofo和摩拜融資都不需要BP。就連二、三線的共享單車的融資份額也要靠搶。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我還記得,我一個朋友就曾在去年失落地對我說:“我就去深圳出了個差,回來額度就沒有了。”

股市上有一個著名的規律:“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猶豫中成長,自信中膨脹,瘋狂中滅亡。”

最近幾個月,我們看到的正是從瘋狂走向滅亡的故事。

其實,製造泡沫,根本就沒有一二級市場之分,也沒有初次創業者和成熟創業者之分,更沒有專業投資人和炒股大媽之分。

在財富的神話面前,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理性。當雪崩發生時,也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

當然,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對共享單車的追捧也並非毫無理由。

在地產界有句名言:房子,除了地段,還是地段。在中國風投界也有一句類似的總結:項目,除了商業模式,還是商業模式。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關於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向來有很多爭論。

看好的人認為共享單車是3年來最好的商業模式。

首先,共享單車找到了“最後一公里”短距離出行的剛需。

其次,對比我國“網絡預約專車”1.68億的用戶規模,共享單車的空間巨大。

再者,沒有觸動任何舊世界“土豪”的利益,市場拓展阻力較小

而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數額巨大的押金。以摩拜為例,若以1000萬輛投放為假設,每輛車鎖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澱總額資金高達240億。

除此之外,用戶在註冊賬號時留下的海量數據,同樣價值連城。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而看衰的人則認為,共享單車不過是又一個俗套的互聯網故事,必然走不出這樣的套路:創造模式-吸引流量-招來風投-瘋狂擴張-繼續融資-上市或破產。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就像至今仍沒盈利的美團,滴滴一樣,誰知道共享單車會不會成為一個能掙錢的生意?

如果不能盈利,就得靠一輪又一輪的融資。如果融資失敗,資金鍊斷裂,那只有通向地獄這一條路了。

縱觀死亡名單上的6家公司,無論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最終都逃不開這樣的結局。

如今,雖然大戰未休,但佔據了90%以上市場份額的ofo和摩拜,已經顯露出王者風範。

對比美團和餓了麼,滴滴和uber,大多數人都認為共享單車行業最終也會是這樣的劇情:資本瘋狂進場-兩家巨頭拼的頭破血流-撐不下去的以微弱的劣勢被對手收購。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雖然,早在2016年9月朱嘯虎就曾豪言:“ofo和摩拜的戰爭將在90天內結束”。但一年過去了,究竟鹿死誰手依然撲朔迷離。

今年6月份,馬化騰和朱嘯虎分別代表摩拜和ofo展開過一次精彩的論戰。

朱嘯虎說,ofo活躍用戶遠超摩拜。而馬化騰卻說摩拜是智能機,而ofo是功能機,潛力不同。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不管誰更勝一籌,很多人都堅定都認為:ofo和摩拜一定會走向大一統。

朱嘯虎曾說:“最終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強,很多時候成功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點上站在了正確的風口上。”

這句看似無懈可擊的話,卻無法回答,兩個都在正確的時間都站在風口上的人,究竟誰會勝出。

共享單車的癲狂和死亡,啟發我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模型。

共享單車:一杯敬癲狂,一杯敬死亡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內功深厚,一方面是因為風口來了。

最幸福的是,你準備好了,風口也來了,於是你一飛沖天。

最悲催的是,風口來了,但你沒準備好。雖然也曾被吹成了天蓬大元帥,但風停的時候又會被無情地摔回原形。

由此,我得出的結論是:走的快靠風口,走的遠靠內功。

對於一個行業如此,對於一個人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