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坐落於新羅區東肖鎮溪連村的藝豐樓,是新加坡華僑張汝鰲於1947年興建的。古色古香的厚重大門、舶來的線條走勢、窗戶的雕花,均呈現了厚重的南洋風味。整幢建築基本上是老式的土木結構,外觀宏大,佔地3.5畝,有33個房間,在當地華僑民居中“南洋風”最重。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推開藝豐樓大門,房子格局別有洞天。一側硃紅色調,門窗和樓梯協調。主樓則是淺藍的門窗,搭配淡黃的牆色,和當地其它房子的風格截然不同。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張汝鰲先生年幼家中十分貧窮,從小就有了創業的決心。於是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從龍巖到廈門,又從廈門到新加坡,苦苦奮鬥,最後在新加坡成立了藝豐有限公司。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張汝鰲先生的藝豐有限公司,當時幾乎壟斷了自行車、縫紉機、鋼絲床在東南亞的市場,生意越做越大。這位心繫故土的愛國華僑還曾通過秘密渠道資助家鄉抗日,號召海外僑親幫助家鄉修建橋樑、道路、學校等等,並常常往家鄉郵寄生活品資助村民度日。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藝豐樓的前方,便是振聲樓。黃牆搭配朱門,灰瓦邊沿,綠色的漆線勾勒,相比於前面的幾座樓房,它的歷史也略顯“年輕”,建於1963年,房子也於近年重新翻修過。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它的主人是旅印尼華僑張松聲,每隔兩三年,張松聲老人便會回鄉一次。而平時,房子由其弟媳張仁英代管。張仁英阿婆的子女也大多在外,但是他們每隔一段時間也都會回到振聲樓中。在張仁英老人家的打理下,房前屋後瓜果飄香,整棟房子充滿了人情味。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振聲樓是我們走過這麼多樓當中最有人氣的一棟樓,這一大片的地方統統都是它的菜地,上面種滿了瓜果蔬。平時子孫後代回來的時候,可以在這裡居住遊玩,每個地方都可以感受到振聲樓帶給子孫後代的美好生活。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相比於前面的幾座樓房,玉聲樓的規模更大,前方還有個偌大的平臺,總共有3000多平米。它的主人是旅印尼華僑張德鎔。他在1951年因印尼“排華”,回到了家鄉。也就是這一年,樓房開工建設。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張德鎔先生是愛國華僑,先後當選印尼沙漢華僑總會主席、棉蘭華僑總會副理事長。歸國後,他歷任縣、地區僑聯主席,省僑聯常委,全國僑聯委員,第2至5屆省人大代表,龍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打開風韻猶存的“番客樓”大門

不管在海外還是在故鄉,不變的總是對故鄉的那一份念想,那一份守望。如今城市化的腳步在繼續推進,一座座高樓的建起。過了半個多世紀,這些“番客樓”依舊佇立風雨中,向人們講述著歷史塵封下的故事,在故鄉等待著每一個歸家的遊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