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當年沒有讀懂的,現在還是沒懂

魯迅│當年沒有讀懂的,現在還是沒懂

一、

說起魯迅,我就頭疼。

想到童年時被背誦全文所支配的恐懼,以及那一張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臉,整個人不寒而慄,心裡叫苦不迭,不得不硬著頭皮往下背。

現在長大了,再看魯迅的文章,一股奇怪的感覺就出來了。

好像胸腔裡住了一個童年的我,在用稚嫩的聲音背誦著文章。

耳邊彷彿裝了一臺留音機,眼睛裡看到字全部都轉化成了咿咿呀呀的童聲,任憑我再提高閱讀的速度,那聲音也是久久環繞在耳邊不曾停歇。

不僅是聲音,連當時腦袋裡的畫面也會變得很清晰。

那時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小腦瓜裡對百草園的想象和嚮往自然是愈加強烈,我本是小鎮上長大的孩子,按理說找到這樣的院子並不是什麼難事,但總覺得都沒有魯迅的百草園那麼有意思。

現在再看“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角樹,紫紅的桑葚......”,竟然覺得語言之美妙並且朗朗上口。

那時被語文老師強迫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寫作文的場景歷歷在目,當時依葫蘆畫瓢,麻木地跟著填字,現在想起來,又覺得學生們傻得可愛,又覺得老師們傻得可愛。

不僅只是三味書屋,再看《社戲》和《閏土》,我得到的感動也是成倍的增加。

那種與兒時玩伴嬉鬧的無憂時光又漫上心頭,然而成年之後的分離與人生命運的錯軌又讓這感動變成了感傷,閏土嘴裡那一聲“少爺”就像一陣悠長的鴿哨一樣,在一個叫做故鄉的地方餘音嫋嫋,而那一聲“迅哥兒”,早就在風中吹散了。

魯迅│當年沒有讀懂的,現在還是沒懂

二、

可以說從高中畢業之後,我再也沒有讀過魯迅的書了。

一來是感覺害怕——

每次看到寫有魯迅二字的文章,總覺得要正襟危坐地看才算是尊重。

這樣還不行,得拿出紙筆出來做筆記,非得分析個文章大意,作者意圖或者潛臺詞,我覺得在魯迅面前,自己也未免太笨了,怎麼也猜不出其中深意,索性扔在一邊不看了好。

二來是真看不懂——

每次老師在講臺上煞有介事地說出文章主題思想,例如什麼諷刺軍閥,反映窮苦社會,揭露社會黑暗等等,我就在下面懵逼。

多年來應試教育讓我對歷史避之不及,家裡也無人指導,於是在不瞭解文章社會背景的情況下,硬生生地背下好多自己不太懂的詞,教育斷層如此,要讀懂他的文章實在是難上加難。

真正開始重新閱讀起魯迅,是在新媒體時代的裹挾下。

也稱不上頓悟,只覺得需要一點改變,我開始有意培養自己看大家的作品。

可能是年紀漸長,以前感覺到無聊空洞的東西,現在稍微清晰明淨一點了;

以前那些冷冰冰的大家或者經典,現在都有了點血色;

以前那些非得死記硬背的道理,現在也變得順理成章了。

並且這種感覺是雋永的,就像最近看到的一個段子一樣,有人去拿橘子吃的時候整蠱自己的老爸,對他說“你站在這兒別動,我去給你買幾個橘子”,結果老爸聽後大怒,罵他“你小子以為我沒有學過朱自清的《背影》?”。

幾十年過去了,影像或者聲音刻下的記憶或許稍縱即逝,但文字帶來的感動和深刻回味,恐怕敵得過時間的和歲月的沖刷。

魯迅│當年沒有讀懂的,現在還是沒懂

三、

之前去參加一個沙龍,座上的是著名的流沙河先生。

一聽可能覺得這名字有點耳熟,但一時半會竟不知道他有什麼作品,同去的朋友唸了一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我那時才一拍腦袋,恍然大悟,原來就是他啊。

流老先生也是幽默,他講自己經常去學校裡做講座,每次都能看見排的整整齊齊的小學生在朗誦《理想》這首詩,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他都會站著把詩聽完。

因為他感覺很慚愧,為慚愧自己當初怎麼不把詩寫短一點,這樣就不會苦到這些娃娃了。

當時底下笑聲一片,好像大家對這樣的發聲都心照不宣一樣,也是大家第一次覺得作家和讀者站在了同一條線上,原本那種敵對又不得不服從的態度,好像都緩衝了許多。

所以我也想,如果魯迅知道自己的文章將會在一代又一代的課本里傳頌,知道文章末尾總是有幾個觸目驚心的字“背誦全文”,知道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曾被他的名字嚇得戰戰兢兢,那他是否也會有如沙老一般的感嘆。

但我絕望地認為,他是不會的,這種絕望裡當然是包含著滿滿的希望了,如果沒有他這樣針針見血甚至於咄咄逼人的針砭時弊,國人之覺悟還會在一片陰翳中苟且偷生。

魯迅│當年沒有讀懂的,現在還是沒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