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也講究天時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人文者,化成天下,是中國文化的至誠之理。茶,以人為本,藉此一葉一盞修心修德,茶席可看作茶人於塵世間安身之處,寄託理想之所。對於中國人來說,茶席的概念不侷限於一張桌、一間屋,也不侷限於一種既定的行茶模式,雖形式千變萬化,但始終保有中正平和、靈性飛揚之意趣。

中國古代茶空間與茶席

茶席一詞雖於近代才出現,但這樣的吃茶形式早在古代就有雛形。在能搜尋到的文字記錄中,關於茶葉的產地、風俗及茶引發的幽思最多,關於茶境、茶席的描述也隱藏在其間,只是當時並無茶席的概念。

唐代《全唐文》中呂溫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有云:“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憩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指青靄,坐攀香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這篇關於上巳飲事的記錄,對茶境、茶盞、湯色有了直接的描寫。

宋徽宗趙佶《文會圖》是中國古代宮廷茶宴的範本圖卷,場面開闊而風雅。童子準備茶湯的區域非常專業,從儲水器到火爐、水注子、杯盞,可謂一應俱全。不過,圖中宴席似乎以點心、水果為要點,從茶與茶盞的陳列位置來看,屬輔助區域,有茶席、茶會的雛形,但並非純粹清飲。宋的開闊典麗在《文會圖》中可見一斑,元以後對茶境的描繪則更傾向於幽致深邃意境的營造。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宋徽宗,《文會圖》軸,局部,宋,184.4×123.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片來源/本刊資料室

元代楊維楨《煮茶夢記》中“鐵龍道人臥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紙帳,梅影亦及半窗”的描述,可看出元代人對吃茶空間的講究。所謂“紙帳梅影”,是指古人喜設紙帳,帳內置梅花一盆,待點起蠟燭,將梅的枝幹、花朵都投射在紙帳上,梅影隨燭光搖曳,營造出美輪美奐的意境。再用白蓮泉水瀹凌霄茶,光影自成詩畫,不飲而醉。

明才子冒襄在影梅庵中以白色團扇設菊帳,讓大病初癒、“人比黃花瘦”的董小宛在其中與菊影搖曳輝映。“每晚高燒翠蠟,以白團回六曲,圍三面,設小座於花間,位置菊影,極其參橫妙麗。”至今思之,淡秀如畫。梅帳與菊帳,都是借光影造景的經典,而在茶空間裡,不僅可以借燈、燭之光,還可借自然中的日、月光來為茶席增添自然而富於韻味的變化。

“構一斗室,相傍山齋(或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茶寮”在明代成為文人茶空間的標配。明張岱《閔老子茶》中描寫閔汶水老先生專門吃茶的地方“明窗淨几,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可算是明代茶寮的寫照。

清代鄭板橋在題畫詩中寫道:“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細讀詩句,這也是中國人對於茶的理解:開合有度,山川草木收於一甌,一甌間又可映照天地萬物。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北京臥佛寺人文茶會

溯源追思,可見茶空間不是固定的,而是以精神形態為審美的至高標準,以神遊物外為茶事的最終意義。天地山水、瓦舍鬥屋都可以作為吃茶佳所,清風竹影、流水梅韻都是一席茶間的映射。懷抱人文情懷,把茶作為“格物致知”的對象,從中追尋生活的善與美,追尋生命的意義,如此是謂“人文茶席”。

器物折射心境

朱良志在《南畫十六觀》裡關於文人畫有云:“文人畫致力於創造一種‘生命空間’。”“生命空間”是一種絕對空間形式,是“不與眾緣作對”的。任何事物都是關係性的存在,但關係性存在反映的是物質關係。文人畫要呈現的不是一種物質關係,而是一種生命境界。

這段話其實也適用於人文茶席,茶席間茶葉、器物、人、境的關係看似物質關係,實際卻是精神層面甚至生命層面的關係。器物可以折射茶人不同的心境,荒寒、茂盛、熱情、沖淡,不僅在色彩和器形上無聲地表達著,連器物間擺放位置的遠近疏密也都在表達。當席間最具體而又最抽象的部分——人,甫一落座,整個茶席空間就無比生動起來。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茶空間是一種“生命空間”

在這樣的狀態中,實已脫離對茶席既定模式的理解,包括茶盞數量的非此即彼、席布使用與否的糾結,甚至器物金貴程度的較量都已不再重要,一人一湯便是當下。在這樣的片刻,不必去妄談以茶修行、以茶修心,無意識修為,或許才是真正的修行。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資料圖

人文茶席之布席六要

佳境

煎水吃茶、起席執盞,本為興之所至之事。心念動時,千山明媚,河流含笑。身為茶人,不可不因時而動,亦不可不擇境而為。

山水自然,風吹雨潤。一草一木皆在有情世界,一顰一笑都無為至善。山中古寺窗外,山野草木,塵埃滌淨。霧靄青白,為山風吹散。鼻嗅清涼溼潤之空氣,胸消塊壘羈絆。引火起炭,煙火裡散著松針的清香,山泉在銀壺底由無聲漸至細雨般叮咚;候湯的時間,雨滴還自樹梢滴下一兩謫;出湯時,磬聲遙來,卻無僧影。塵席中吃的是方外茶,貴在境幽,茶反而不十分講究了,雖是平常茶葉,在此間也多了雲水氣息。

泡茶之時

有時為條件所限,在城市中闢一靜地,方寸間有竹影、梅香,亦為清境。這樣的方寸茶境雖無遼遠之曠達,卻需有曠達遼闊之胸襟,方能窺破外相,穩住心神。管他城中喧譁,我自安然吃茶。

牆壁粉白,無須更多點綴;一幅條屏,意境散淡疏離的更為適宜。文字並不非要提到“茶”,尤以“禪茶一味”為大俗。禪、茶可融一水,亦可千里之遠。世間幾人懂得?幾人悟得?

設席吃茶之境,宜山間、溪畔、古寺、松下、竹邊、秀屋。

吉時

不是所有時辰都適宜設席吃茶。

清晨,萬物充滿生機,人體靜後思動,正是活動筋骨或投入勞作的時候。即使是閒人,這也正是灑掃家舍、修剪花枝之時。因而人在此時多思遐想,難入靜境。午時陽氣極盛,飽餐之後人易睏乏,適宜稍事休息或午睡半個小時以養陽氣。晚餐後是一日裡最為鬆弛的時候,很多人習慣在飯後喝茶,其實對腸胃消化有副作用,遂提倡飯後40分鐘以後開始喝茶較好。

在二十四節令裡,亦有不少適合吃茶的時節。在古代的諸多書籍,如《遵生八箋》裡有相應描述,都是告訴人們如何順應天時及自然規律來安排生活起居和飲食。

清友

吃茶擇友,和擇茶一樣重要。

誠然,我們是生活在俗世裡的凡人,無法擺脫柴米油鹽的操勞和情感的困惑。茶人也會有種種煩惱,也會在茶席之外面臨無數要處理的事務,但在茶席上入座之時,一定要將自己的世界縮小到一席茶間,同時又放大到無垠的茶世界裡。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安徽南屏古村的人文茶會

那麼,和你一起吃茶的人,亦要有能力進入到此氛圍中來,不管是主動或是在席主引導下逐漸進入,這樣才能體會茶湯的真滋味,體會生命中放空的瞬間。別吝嗇給自己一盞茶湯的時間,或許,我們許久沒有靜默地傾聽壺中水鳴的聲音,如同清風掠過竹林,那麼純粹美好。所以,吃茶時選擇一位或者幾位清友很重要,甚至能決定這席茶的成功與否。

真茶

所謂“真茶”,是指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中,以自然界的天然腐殖質或農家肥為養分,從無農藥化肥侵擾的茶樹上採摘之茶葉,並須在適採的季節裡以正確的方式採摘。

此外還需粗製及精製的工藝科學、到位。一些茶區還保留傳統的製作工藝,以古法進行茶葉的粗製,留存了這些地區茶葉的地域工藝特點,但也有些“改良”後的製作方式,會使茶葉失去特有的個性。

最後需要存儲良好。一款前期都非常完滿的茶葉若在存儲中因溼度過高而導致黴變,或受到異味侵襲等,都會改變它原有的風味,嚴重的還會影響飲者的健康,失去品飲價值。

良器

茶席上將為泡出好茶湯、喝出好滋味而助力的媒介統稱為良器。煮水壺、瀹茶器、勻杯、茶盞屬於直接作用於茶湯的器物,它們的品質,包括胎土、釉水、器形,以及是否手工製作,都會直接影響茶湯的滋味。而水是其間非常重要的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它決定著一款茶湯的成敗。茶匙、茶則、水盂、壺承等屬於功能性器物,它們是否順手適用,決定了茶人事茶時的流暢程度。

終南山淨業寺臘八供茶

花器、香器、席布承載更多的是審美功能,為茶席提供立體而豐富的審美空間,所以,要根據不同器物所扮演的角色選擇它們應具備的氣質、個性及功能性,使其適合人文茶席之用。

初心

分享是人類的美德。事茶的人以茶會的形式,通過選擇環境、人、茶、器,共同構成一次有主題的茶事活動,以清晰而豐富的人文情懷貫穿其間,發起的初心美而單純。

吃茶時的心情是潔淨的,就像清晨草葉上的露珠不染纖塵。我們恭敬地對待自己,對待茶,對待有緣同飲的人。一席後,山高水遠,茶與人,難說還能再交會。專注中有初心,細啜中有初心,童真的笑顏會讓茶湯完美,讓吃茶人的愉悅從茶盞間飛向無垠的碧空。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