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他狂奔500里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早就制定了先吞朝鮮,後佔中國的計劃,此時正好藉口保護日僑,派軍登陸朝鮮。清政府派軍入朝鮮平亂,起義平息之後,日軍不僅賴著不走,反而大量增兵,軍艦開進黃海,襲擊清軍運兵船,阻礙清軍增援。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左一為葉志超

甲午戰爭時,清朝能派上場的能人不多,李鴻章原本派劉銘傳去朝鮮,劉託病請辭,無奈之下選中了56歲的淮軍猛將葉志超。然而僅僅一天,葉志超的軍隊就兵敗如山,他本人狂奔500裡回國。平壤失陷,朝鮮也從此丟掉,被日本佔領。葉志超也因為這場戰爭,不僅被描述成一個貪生怕死之人,還被扣上逃跑將軍的名號,但歷史的真相就是如此嗎?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先說說葉志超這個人,他出身草根階層,從軍之後作戰勇猛,屢建奇功。曾被槍擊中大難不死,被視為福將,每次打仗,上級都讓他衝鋒在前。後來剿捻軍、鎮教匪,毫無背景的他憑藉戰功,當上直隸提督,賜號巴圖魯。這說明葉志超作為一名軍人是合格的,用貪生怕死來形容他確實有失偏頗。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而在當時清政府之中,只有李鴻章一人看清形勢,當時中國在朝鮮的實力不如日本,準備也不充足,貿然開戰必然失敗。他主張利用英俄在遠東的利益來牽扯日本,實現“以夷制夷”。西太后此時正忙著準備60大壽,也不想多生事端,臨危受命的葉志超受到命令,要“鎮靜”,不可“妄動”。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清軍統帥葉志超與幕僚合影

當葉志超兩面受困於牙山時,曾向李鴻章提出“上中下”三策,最終李鴻章選定“中策”:我軍撤回,秋後再圖大舉!為什麼要撤呢?當時清軍不僅後勤補給跟不上,打了第一天炮彈就只剩600顆,軍糧只夠用3天。而且朝鮮的9月份已經相當冷了,入朝的清軍還是穿的夏裝。面臨如此形勢,葉志超撤退的“中策”無疑也是對的。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日軍的牙山大捷圖,居然登在清朝的報紙上,也是夠諷刺。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壓根不瞭解國際形勢,還在做夢自己是“天朝上國”,面對日本“蕞爾島國”,居然撤軍豈不是示弱。對於葉志超的合擊日軍的“上策”,朝廷雖然感興趣,但是忙著調停,優柔寡斷措施戰機。

8月初,日軍4萬人進攻平壤,葉志超以穩守反擊的策略,指揮淮軍血戰日軍,戰至15日,打死大批日軍,將敵人擊退數里。但是日軍改變策略,派7000人繞道襲擊僅有3000人守衛的安州,截斷清軍後路。為了確保後路,解安州之圍,葉志超不得不分兵救援。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16日,大批日軍進攻平壤,左寶貴陣亡,其中最重要的北門失守,一旦日軍形成合圍,清軍將全軍覆沒。而北洋艦隊在17號也在海戰中失利,海陸兩條後路都被截斷,葉志超下令突圍。至於在城內打白旗,是他用了一招緩兵之計,無非是想多拖延一下日軍,給清軍贏得撤離時間。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清軍一路激戰,且戰且退,大部分兵力竟然得到保全。但清政府只看前線敗退,再加上有人說葉志超“打白旗投降”、“狂奔五百里”等,將他撤職查辦秋後處斬。但是仔細一看,從15日撤退,到24號回國,8天跑500裡,一天不過30多公里而已,豈能算得上“狂奔”二字。

甲午戰爭他狂奔500裡回國,丟掉朝鮮,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

但畢竟是敗軍之將,葉志超最後雖然沒死,但也從此告別軍旅,沒過幾年就抑鬱而終。面對日本的大舉進攻,清政府沒有積極動員,依靠的僅僅是李鴻章和他的淮軍。難怪有人說,這場戰爭就是李鴻章一人之力敵日本舉國之力,失敗的結局早已註定,葉志超不過是一個“替罪羊”而已,至於他到底是罪臣還是功臣,就交給歷史來評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