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泊渡趕場

巖泊渡趕場

美麗巖泊渡 無名氏攝

熊仁先

巖泊渡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稠密。東與縣城接壤;西與宜衝橋、溪口毗鄰;南與朝陽、南山坪搭界;北與高峰相連。周邊人口有數十萬之眾。

造物主對巖泊渡特別青睞,釀就了萬畝肥沃的河谷平原,而平原四周則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綿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原盛產稻穀、棉花、菜油。而山丘則盛產棕片、桐油、烏桕、竹木、紅薯粉絲等。

巖泊渡舊時交通發達,官道通衢直達溪口、宜衝橋、南山坪、朝陽等地。澧水貫穿其境,水運興旺。南來北往的商船、客船等會在巖泊渡歇息散貨裝貨載客。

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物產,稠密的人口,釀就了繁華的巖泊渡市場,商賈雲集,商貿繁榮活躍。與縣城、杉木橋、江埡、溪口號稱慈利縣集市“五雄”。

巖泊渡集市從民國至1961年都在南岸。集市以民國政府巖泊渡鄉公所巖板塔為中心,東西伸延,西至柑子園,東到水桐樹,全長500多米,街寬4米多。房屋從柑子園鱗次櫛比,棟棟相接,錯落有致,大多為木質結構一層小青瓦平房。沿河墈上的平地相向而建,成“對門鋪子”。集市街上原有人戶97家,450餘人。有南貨、百貨、日雜、飲食、修理、理髮、藥店、肉店、夥鋪、鞭炮坊、軋花、彈花、牲畜交易所、銅匠鋪、縫紉、豆腐店等商鋪店坊40餘家。每逢集日賣柴、賣炭、賣水果、炸油粑粑、賣甜酒、賣掃帚、賣糖、賣菜的小攤沿街鋪開。形成五步一攤、十步一店的靚麗風景。特別是“對門鋪子”的夥計、老闆不遺餘力的叫賣聲和小攤主的吆喝聲,匯織成一曲撩人心肺的交響樂。市場氛圍濃郁,熱鬧非凡。每逢集日,街上人頭攢動,里長小街人滿為患,水洩不通。巖塔外的澧水河裡,也是帆杆林立,商船一隻挨一隻,跳板搭滿碼頭。瓷器、食鹽、煤油等從船上一件件往下搬;棕片、桐油、粉絲、木柴、木炭、掃帚等抬上船。船老闆站在船頭,吆喝指揮,“老闆娘”則倚立船尾,喜笑顏開。

巖泊渡趕集五天一場。集市是物資交流、信息傳遞的地方,因此,每逢集日,大多數農民放下活計,到場上“摸消息”,獲取市場信息。記得有一次,爺爺和父親趕場回來吃晚飯時,父親說:“今天,場上竹掃帚賣到了五角錢一把。下午,全場斷貨。”爺爺說:“逢貴莫趕,遇賤莫懶,我們還是扎地掃帚。”結果,下場,竹掃帚壓斷街,幾分錢一把。地掃帚貨稀搶手,價格上漲。平時,只賣塊多錢的一擔地掃帚,這回翻了倍。

巖泊渡趕場最有趣味的地方是豬牛交易所。牲豬交易所在街後面,佔地2畝多。牛交易所在柑子園。

牲豬交易所熱鬧,男人女人躥來穿去。“豬經紀”在交易所轉來轉去,充當交易雙方經紀人。買者、賣者都會圍著“經紀人”打哈哈。交易時,經紀人站出來對賣豬的說:今日場上好豬多,莫把價喊高了,斷了自己的財路。買賣雙方都被經紀人那張能把稻草說成金條的嘴巴打動了,在一陣發財的賀喜聲中,雙方成交。

巖泊渡趕場給兒童們帶來歡樂。孩子們在場上人牆中的縫隙中鑽來鑽去看熱鬧。在水果攤前,吮吸指頭;在糖果鋪前咂嘴巴;在西洋鏡前聽鑼鼓,踮著腳朝根本看不見的鏡孔中瞅。玩西洋鏡的人見孩子們內三層外三層圍著,煽情的宣傳聲愈來愈高:“西洋鏡好看好看真好看,古怪古怪真古怪,鏡內變出孫悟空,鏡內走出豬八戒。五分錢一看,快來。”於是,有錢的小朋友一窩蜂湧上前,沒有錢的小朋友一雙乾癟的小手在衣袋內摸了又摸,滿臉無奈。有一次,我隨奶奶趕場,在西洋鏡前足足站了半個小時,經不住誘惑,跑到奶奶炸油粑粑的地方,硬磨死纏向奶奶要了5分錢,看了場西洋鏡。

巖泊渡趕場還是青年人尋訪意中人的好時機。每逢場期,各村各寨的年輕小夥都要打扮得體體面面,三五成群結伴而行。春情盎然的姑娘打扮得更為漂亮,穿著花衣,戴上髮夾,紮上纏著紅頭繩的辮子,結伴趕場。巖塔、水桐樹下,李水井墈上,小夥成堆,姑娘成群。青年小夥對琳琅滿目的商品瞥也沒瞥,而是鼓起炯炯有神的雙眼在年輕妹子臉上和胸脯睃梭,不時竊竊私語;姑娘妹子則謹慎放眼,一雙烏黑髮亮的眸子時而往堆放在街邊的商品瞅瞅,時而似漫無目地的四處張望。男女結伴而行,這時“電燈炮”的作用得以發揮,同伴或會搭上鵲橋,或悄悄評說……男青年相中某女子後,會尾隨姑娘趕場,在擁擠的人群中有意撞撞姑娘的肩,擦擦姑娘的膀,姑娘無意便會說:“眼睛睜大點,莫踩到人噠。”姑娘若有意便回頭笑笑,於是二人在人流中形影不離擠一陣,找個歇腳地方停下來,交流一番後,互道姓名,家住何方,膽大的便尋機溜到河墈邊山誓海盟……

巖泊渡趕場是一種回憶,是一次人生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