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非洲大陸是僅次於亞洲的世界第二大陸地,這片處於東半球的大陸上生活著7億多人,其中約三分之二為黑人。炎熱、乾旱、沙漠、貧瘠、黑人,一說到非洲,我們腦海裡就會出現這些標籤,事實上大體也是如此的。但非洲也有海洋,不僅有海,而且這邊的海鮮體型巨大還很便宜。非洲更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繁華的富人區,北非的白人很富有,南非的鑽石很值錢。甚至還有些學者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對於亞洲人而言,非洲人很有“個性”,大多人寧願捱餓也不種地;飲食習慣更是特別,比如不用餐具直接用手,大部分人不吃螃蟹,就算吃也將要將裡面的蟹黃蟹膏給洗乾淨了再吃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非洲有著遠久的古文明,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說到奇葩的非洲飲食,就不得不提他們的“食土”文化了。在非洲大陸很多地區都有吃泥土的習慣,而且各地區都有自己的獨門吃法。比如喀麥隆人喜歡吃土餅,而坦桑尼亞人喜歡吃土條;喀麥隆食用的泥土偏白,而坦桑尼亞人食用的泥土偏紅等等。一開始吃土肯定是因為食物的缺乏,不得已為之,但後來就慢慢吃習慣了,後來還發現所食用的泥土裡面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於是就一直吃了下來。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說到吃土,我們的河南王屋山地區人也有這習慣,但王屋山地區吃的是“土饃”,一顆顆的土饃裡面實際是玉米麵,只有表層粘著薄薄一層土粉。而非洲人吃土是就真的吃土,吃純土!就用料的純度而言,咱們的土饃輸了。

當然,泥土有千百種,並不是所有的土都能拿來吃。非洲會掘地幾米挖土,或者在山上坡上挖土,尋找“觀音土”或者和“觀音土”差不多細膩的泥土來吃。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挖到合適的土塊後,需要碾碎、過濾,得出最細膩的泥土,再進一步加工。他們過濾泥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用細網過濾掉粗顆粒剩下細土粉,二是用水將泥開成泥漿再過濾出雜質。將過濾好的泥土加水搓成條狀或者壓成餅狀,放烈日底下曬乾成型即可食用。這是最純粹的土餅,此外還可以將麵粉等作料混進泥土做餅,這就稍微高級一些。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做好的土餅是當地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零食,某些地方還有孕婦特地吃來補鈣的。通常遊客在喀麥隆或者其他地方看到土餅,都會好奇嘗試一點,至於味道其實就是土味,基本沒啥味道,跟吃粉筆似的。然後自拍一張,曬照片到處顯擺說:這回真的是吃土了。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土餅雖然味道不咋地,但口感有點像巧克力,更加貼切地說是“又幹又粉的巧克力”。放嘴裡咬下一小塊是硬的粉的,但嚼碎被口中唾液溼潤後,會變得細膩順滑,這時就和巧克力很相似了。如果能在泥土中加入麥芽糖或者牛奶的話,味道應該會很不錯。所以有吃貨遊客埋怨不加糖,憤然道:就不能加點糖嗎?

非洲流行“純土餅”,口感像巧克力,咱們的“土饃”輸了!

當然,這種純土餅就算再好吃也不宜吃太多,吃多了的話會出現消化道問題,或營養不良的後果。要不然,我還碼什麼字,直接吃土算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