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琴師和鼓師是戲曲樂隊的領頭人,也分別是文場和武場的一把手。在舊戲班社裡,鼓師被稱為“打鼓老”或“龍頭老大”,他的重要性我們在文章(70%的人都想錯了!在舊戲班裡,被稱為“龍頭老大”的竟然是他?)為大家介紹過了。而作為文場一把手,琴師的任務,除了在配曲中獨立演奏外,主要是給演員伴奏。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曲胡名家張付中

一個好的琴師不只是伴奏那麼簡單,手上的弦子該急急,該緩緩,該低低,該高高,不光是給演員託腔保調,甚至遇到演員忘了詞還能把場面圓過去,可以說,琴師是一個戲曲演員最親密的藝術合作伙伴,歷史上的很多戲曲名家都有自己的專屬琴師,一合作便是幾十年甚至一輩子。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梅蘭芳(後)徐蘭沅(前右)王少卿合影

舊時一些掛牌的名角兒大都自帶“私房”琴師。據說在梅蘭芳的團隊裡,掙錢最多的是梅先生,其次便是他的琴師王少卿,一天100塊現大洋。就算夏天琴師休假了,3個月不拉琴,每天照樣有80塊大洋。梅先生深知琴師的重要性,一旦找尋到默契的琴師,便再也分不開了。琴師對名角唱腔的創立、豐富、提升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京劇流派的形成跟琴師密不可分。 比如和梅蘭芳合作長達28年之久的被譽為“胡琴聖手”的徐蘭沅,1923年梅蘭芳排《西施》時,開始加入二胡伴奏,為京劇音樂發展做出了貢獻。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荊生彥、李正敏

李正敏的“敏腔”之所以被譽為“秦腔正宗”,得益於琴師荊生彥、鼓師荊永福等等。琴師荊生彥精於板胡演奏,音色優美,有剛有柔,清晰鮮明。他的板胡伴奏與唱腔水乳交融,和角色配合默契,人們譽之為“得心應手,滴水不漏”。他的兄長荊永福素有秦腔樂壇“鼓板王”之稱。荊氏兄弟與李正敏長期合作,三位一體珠聯璧合,成為秦腔史上一件盛事。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板胡名家李建欽

河南豫劇院三團首席板胡師李建欽認為,戲曲演員和琴師之間就是魚和水的關係,相依相扶,特別是經過長期磨合之後形成的那種默契特別重要。“上臺前看似沒有什麼溝通,但演員上臺一張口,我就能聽出來他狀態如何,判斷今天高音上去上不去。如果狀態不太好,我手上就要多加幾分力,隨時注意演員嗓子的情況,用伴奏來幫襯演員的演唱。”李建欽說,與別的胡琴不同,板胡的聲音格外像人的聲音,有時甚至能模仿聲腔,因此在為演員託腔保調上有著獨特優勢。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京胡名家燕守平

“京胡聖手”燕守平講述老師給他說的話:“你們在臺上要比賊還多幾個心眼,這就是說臺上任何細小的變化都要能發現。琴師要了解劇情、瞭解人物、瞭解演員的習慣,同一個戲給不一樣的演員拉法就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同一個戲不是同一天拉,也不能一樣。一般演員上臺,一上去就要能聽出他今天情況怎麼樣。他情緒好嗓子也好就給定高點,讓他唱得痛快,如果不靈就定低點託著他。演出過程中也要隨機變化,比如原先定的三小節,演出中他唱不下去了就得趕緊調整。”

為什麼說琴師是戲曲演員的另一半?

從藝近60年,燕守平也總結道:“拉琴有三個要素:琴聲要大氣,坐姿要有霸氣,拉琴時要神氣。音樂就是一種語言,演員的唱詞和劇情在琴聲上要有所體現,這便是琴聲的神韻。譜子是死的,你得把它拉活了,變成語言才能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