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雍正皇帝一生颇受非议,留下了弑父夺位、杀兄屠弟的“恶名”,而且他还做了一件违背伦理、背弃祖宗的事——弃东陵不用而勘选新陵址。

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按照古代封建思想,子随父葬一直是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别说是皇帝,就是普通百姓也都遵循这一古礼。可雍正偏偏要另起炉灶,不顾群臣的反对,铁了心不和康熙葬在一起。他的理由很充分,遵化清西陵没有好的风水,只能重新选择陵寝之地。

很明显,雍正的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在他之后,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都建在了这里。雍正继位时,这里仅有顺治帝和康熙帝两座陵寝,想要找一个风水合适的陵址应该不是难事,至于雍正到底打得什么算盘,我们不好作出推测。

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既然雍正不愿意与祖父、父亲同葬一地,自然有他不可对人言的复杂心理。但是遵化西陵为何风水不佳,总要有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出面替他说法的人至少在朝中有一定地位,这样解释才会有权威。此时,雍正帝的脑海忽然闪现出一个人,他就是福建总督高其倬,也正是本文的主人公。

高其倬,奉天铁岭人,隶属汉军镶黄旗。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在康熙朝,高其倬先后担任过四川乡试主考官、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广西巡抚、署云贵总督、闽浙总督等职。

清代官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一般居官之人对堪舆之术很感兴趣,但又将其视为旁门左道,不屑为之,即便是自己深谙此道,也视为忌讳从不轻示于人。因此在满朝文武中,雍正无人可找,只有高其倬可堪重任。

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高其倬身为封疆大吏,以堪舆之术为雍正帝所知,可以说是十分难得。雍正正好派上用场,以他封疆大吏和堪舆学家的双重身份,堵住悠悠众口。

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高其倬从福建总督任上奉旨进京,为了试一试高其倬的堪舆才能,雍正先是派他前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提出修整方案。高其倬不负所望,在整修福陵中大显身手赢得雍正好感,同时决定让他勘察自己的新陵址。

作为回报,雍正将高其倬调任两江总督。当年九月,高其倬与怡亲王允祥一同勘察雍正帝的万年吉地。他们深知雍正的心意,多方查看,经过充分的比较和甄别之后,选定了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他们称那块地是:“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雍正看后十分满意,并下令在泰宁山下动工修建泰陵,开辟西陵陵区。雍正开辟西陵后,除了为自己建陵外,还想叫儿子也追随他葬入西陵。但乾隆帝后来违背父意,他的裕陵仍选址于东陵,并规定以后父子不葬一地,即“昭穆之制”。

陵址是选好了,可另一个问题接憧而至。西陵远离康熙帝和顺治帝的东陵,于孝道不合。不过雍正打定了主意,以高其倬为首,张廷玉等人皆奏称,古制有例可循,汉代诸陵虽建于陕西,却分布在不同地区,如今皇上在西陵建造陵寝,与古礼并无不合。

这次勘陵,高其倬功不可没,雍正特赐一等轻车都尉,加封一等阿达哈哈番,并让他担任两江总督,掌管江南富庶之地。不过实事求是地说,高其倬为官也是很有政绩的,在地方上造福百姓,为国为民立下了不小的贡献。

雍正此举既不合祖制也有违孝道,幸好一总督挺身而出,替他解了围

乾隆三年三月,高其倬擢升工部尚书,又改为户部尚书。十月他奉旨进京,病逝于舟中。乾隆批示:高其倬练达老成,宣力年久;今闻溘逝,深为悼惜!命沿途官兵护送灵柩回旗,按旧例赐葬之仪,谥号文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