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王寵(1494-1533),字履仁,後更字履吉,號雅宜子,雅宜山人。生於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十二月八日,卒於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四月三十日。活躍於明正德、嘉靖年間的蘇州,與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等並列吳門書派四大家。他雖40而卒,卻贏得了生前身後的重名。他少時“為明經試策,宏博奇麗,獨得肯綮,御史按試,輒褎然舉名,一時聲稱甚藉,隱為三吳之望”,年殆強仕而“海內勝流什五齒交矣”。吳門文化圈的執牛耳文徵明,曾這樣回憶與王寵的交往之初:“餘年視君二紀而長,君自丱角,即與餘遊,無時日不見。”遊處之間,文氏常以詩教。文徵明對於王寵兄弟的騰達寄予厚望,曾為他們寫下“百年有待麟呈瑞,千里欣看雁逐行”的詩句。

萬曆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鑑賞家王世貞曾經極為準確地指出,王寵書法之價值並不在於文徵明式的精麗,他之所以在吳門書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乃因一種“拙”趣,正是這種生拙感,令人在雅緻之外,復生出關於“古”的想象與回味,在人們眼中,“古”不僅具有歷史意味,更具有人格象徵。王世貞是這樣說的:

《像贊》:晚節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為時所趣,幾奪京兆價。

《三吳楷法十冊》第七冊:(王履吉書)退之《琴操》稍大,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

《有明三吳楷法二十四冊》第十一冊:大抵以古藏雅,以拙成巧,在八法獨覺、等覺間,庶幾上乘之將達者也。

在討論“拙”與“巧”的關係時,王世貞並不像後世的碑學家所主張的那樣,將“拙”的趣味孤立地加以提倡與讚美,以拙取巧、以拙成巧,目的都是“巧”,只是巧思是通過一種貌似“生拙”的方式得以呈現。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是大巧若拙,最為精緻的巧看上去卻顯得不諳於機巧。純粹的小巧與一味的稚拙,其境界都無法與“大巧若拙”相提並論。那麼,王世貞所激賞的王寵的“以拙取巧”在藝術形式上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方式呢?總體上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書寫相對徐緩、點畫起止含蓄、姿態饒有稚趣。

雜詩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 明 王寵 《雜詩》 】卷,紙本,25×1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以拙取巧”的王寵——草書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