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簡單的高舞臺,一塊背景板,就是提線木偶戲所有的演出場地與道具。在木偶藝人翻飛的手下,原本呆板的提線木偶彷彿被注入了生命力,陡然間具有了人的靈性,或唱或跳,或舞或吟,舉手投足之間,神情自若、姿態萬千,居然有著別緻的風情,恍惚間不禁滿眼粉墨人生。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聲形合一的國粹盛宴

其實,最早在4 世紀,提線木偶就是緬甸宮廷娛樂的寵兒,兒女情長、嬉笑怒罵,都是專屬於小部分人的悲與喜。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提線木偶戲漸漸在緬甸民間流傳開來,在11 世紀左右形成了今天提線木偶戲的雛形,16 世紀便自成一派、風格獨特。過去,性別與階層之間的界限森嚴,異性舞者甚至無法互相觸碰,唯有在舞臺之上,木偶能夠打破規矩的限制,演繹出人們幻想中的場景。因此,數百年間,木偶劇都是緬甸人民的最愛。

在緬甸,木偶戲地位之高,從一直流傳的“戲劇源出於木偶”之說便可見一斑。從古至今,從仰光到曼德勒,再到蒲甘,處處都有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或許是由於幾朝古都都定居在此的原因,曼德勒一直是出產木偶戲大師的城市。

U Pan Aye 是曼德勒木偶戲劇團的資深木偶藝人,曾經在1995 年獲得過緬甸文化部頒發的藝術表演金質獎章,從18 歲開始學習木偶戲,到現在已經有60餘年的時間,先後前往十多個國家表演過提線木偶戲。在本該退休的年紀,UPan Aye 依然堅持每天在劇團演出,在他看來,木偶戲是木偶藝人用心表演的聲形合一的藝術形式,木偶開心的時候旋轉裙襬,難過的時候偷擦眼淚……據說最熟練的木偶藝人一次性能夠操控60 條線,手下的木偶就如同活了一般,雖然目前這種技藝已經失傳,但現今的木偶藝人依然需要操控12 條線,才能夠讓木偶盡情表演。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從古至今, 從仰光到曼德勒, 再到蒲甘, 處處都有提線木偶戲的表演

提線木偶也被稱為懸絲木偶、線偶和線戲,藝人們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使本來僵硬的木偶隨著節奏不斷做出各種動作。舞臺上,木偶的一舉一動需要木偶藝人仔細琢磨、表演,也需要觀眾用心去體會。但其實不光是木偶戲的表演需要用心,每一個提線木偶的製作都傾注了木偶藝人的心血。

木偶的製作過程之繁雜,不亞於一件精緻的手工藝品,首先得選用上好的柚木原料雕刻木偶的各部分零件,然後再一遍遍打磨、拋光、貼金、上漆……其中,光是上漆就需要三層,每上一層漆前都待上一層漆自然晾乾、打磨拋光後才能夠繼續下一個步驟。待木偶臉部的工序完成後,木偶的衣服則需要手工藝人一針一線縫製,最後用線把加工好的木偶零件串連起來,穿上華麗的外衣,一個提線木偶才能夠算是完成。通常從選料到製作完成,一個木偶需要20 天左右的間。這樣,其才擁有了神靈具備的可能性。舞臺上,木偶的一舉一動需要木偶藝人仔細琢磨、表演,也需要觀眾用心去體會。但其實不光是木偶戲的表演需要用心,每一個提線木偶的製作都傾注了木偶藝人的心血。

國粹背後的轉型與改變

緬甸木偶戲情景簡單、節奏明快。一般以神話、傳說、民俗為主題,角色有動物、神仙及帝王將相等,內容無外乎多是以跌宕多姿的動作性、故事性取勝的古代神話傳說,因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臺演出,故又名“高戲”。流傳的數百年間,木偶戲形成固定的28 個木偶形象,每個都有自己的名字,在緬甸各大景點常常都能夠看到大小不一的木偶角色。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過去,木偶戲通常都是在廟會、節慶等場合表演,由於娛樂形式匱乏,觀眾常常人山人海,木偶藝人同如今的明星一般,需要經常在全國舉行巡迴表演。儘管如此,雖然目前提線木偶戲依然被稱為是緬甸的國戲,但和全世界所有的傳統文化一樣,緬甸的提線木偶戲面臨著改變和消失的轉折點。U Pan Aye 也曾在採訪中坦言,如今木偶戲藝人已經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緬甸全國能夠進行獨立表演的老木偶藝人僅有十幾個。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儘管這項傳統文化日趨衰落,但在緬甸各地仍有堅守的藝人。曼德勒木偶劇團成立於1990 年,至今已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進行過表演,算得上是緬甸木偶戲裡的最高水平。從劇團成立至今,先後有好幾家木偶戲劇團在曼德勒表演,但目前能夠堅持每天演出的也就只有曼德勒木偶戲劇團,哪怕只有一個觀眾,也照常開場。劇院不大,只能容納60 人左右,但即使這樣,劇院還是設置了除觀眾席以外的配樂池,有專人演奏鳳首箜篌。在曼德勒木偶戲劇團團長Ma Ma Naing 的眼中,緬甸的提線木偶,融合了本土民俗、國家歷史和傳統戲曲,配合著特有的音樂,形成了本土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藝人們運用提、撥、勾、挑、扭、 掄、閃、搖等技巧, 使本來僵硬的木偶隨著節奏不斷做出各種動作

如今,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每年的4 月劇團都會在曼德勒國家劇院舉行緬甸國際木偶節,Ma Ma Naing 希望通過木偶節,木偶戲作為緬甸傳統的戲劇藝術能夠在迅速發展的現代化世界中得到繼承與發展,也希望能把緬甸傳統的木偶戲推向更廣的世界舞臺,以更高的藝術形式表現緬甸的整個傳統歷史文化。

Tips: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 鳳首箜篌

緬甸音樂中最主要的民族樂器就是鳳首箜篌,也稱彎琴,緬語為“桑柯”。鳳首箜篌最早用於歌唱伴奏,現在常作為獨奏樂器或與其他樂器合奏,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形豎琴,鳳首箜篌是中國唐朝時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音色清新雅緻,娓娓動聽,外形也十分優雅,高高聳起的彎曲琴頸頂端的金葉是菩提樹葉的象徵,它的共鳴體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形狀像一條船,上面蒙上一塊紅色的鹿皮,四周飾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紋,再加上飄舞在琴頸上的紅色飾帶和穗子,使樂器顯得十分雍容華貴、精緻典雅。鳳首箜篌的琴絃一般是13~16 根,按五聲音階定音,音樂家將琴放在腿上、抱在胸前演奏,在曼德勒,演奏彎琴的大師過去被冠以“天上的音樂家”的稱號。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 刺繡

曼德勒的刺繡作品向來以工藝繁複、成品精美著稱,每一件刺繡都像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也因此受到遊客們的追捧。在曼德勒,街頭巷尾隱藏著許多手工刺繡作坊,一針一線都是心靈手巧的女人們描繪出來的精緻。圖案多為具有緬甸特色的民風民俗、著名風景、吉祥圖案及神話故事等。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作坊的老師們都會願意把每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寓意說給你聽。很多作坊進門處都是半開放的空間,不僅陳列有樣式精緻的成品,還可以在女工們的指導下體驗一番。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 金箔

在緬甸,金箔常被用來裝飾寶塔、佛像、寺廟或王宮,金箔非常受信徒們的青睞,被認為是最好的貢品,朝聖者們跪拜祈福後,會虔誠地把金箔貼在佛像身上,這些傳統習慣,促生了金箔工藝的發展。

製作金箔只能用手工,將一克黃金製成100 片金箔共需要6 個半小時不停地捶打,最終成品的金箔只有萬分之一毫米厚,比墨水筆在紙上劃出的一道線還要薄。儘管捶打金箔的過程辛苦,但在緬甸人眼中,金箔工藝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體面的工作,因為緬甸人們認為這作為一個為宗教服務的職業,可以為來生積德。

一提一線一木偶 在曼德勒看戲劇之源

■ 木雕

木雕幾乎是所有前往緬甸的遊客必買的手工藝品之一,究其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緬甸的木雕幾乎都是由柚木、黑木或花梨木等名貴材料製作而成,體態與木紋肌理渾然天成,更是因為在緬甸,雕刻師們都有相對安靜的工作環境,能夠保證他們以恬靜、圓滿的內心世界面對生活去創作,這賦予了木雕盎然的活力,看著那些典型的東南亞風情的人物、佛像以及動物形象,緬甸的生活圖景便生動地浮現眼前。曼德勒阿瑪拉普拉妙布克佛寺附近是緬甸傳統手工藝區,聚集了眾多手法純熟的木雕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