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傳遍全球只需36小時,防控要打全球戰

日前,一則來自英國《每日郵報》旗下網站Mail Online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該報道稱,美國疾控中心原主任湯姆·弗裡登博士領導的一個全球性的衛生組織,對多個國家防控流行病的能力進行了評估,並創建了一份展現各國相應實力的在線互動地圖。

打開這一衛生組織創辦的網站Prevente Pidemics,你可以看到一張用綠、黃、紅、灰、黑五色分區的世界地圖。評估以100分為滿分,綠色區域得分在80以上,黃色區域得分為40—79,紅色區域則在39及以下。

事實上,在該組織目前已評估的65個國家中,澳大利亞和韓國是全球為處理流行病做了最佳準備的國家,而非洲國家乍得和索馬里最容易受到人口傳播的傳染性疾病的“侵擾”,得分僅為29。此外只有14%的國家對流行病有所準備。

流行病傳遍全球只需36小時,防控要打全球戰

視覺中國

流行病傳遍全球只需36小時

流行病有多兇猛?讓我們把時光回溯到一百年前的1918年。

就在那一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發的“西班牙流感”暴發,全球超過5億人感染,造成5千萬到1億人死亡,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可謂是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流行病疫情。

一百年過去了,隨著對流行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相關科技的進步,人類在防控流行病的戰場上擁有了更多的武器。然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世界各地人們交流互訪的日益頻繁和便捷,客觀上也加快了流行病傳播的速度。

你也許想知道,流行病傳播的速度到底有多快。“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繫的世界裡。一種流行病傳遍全球僅僅需要36小時。當下一場威脅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網站Prevente Pidemics創辦者向人們發出了善意的提醒。

既然病原的傳播速度如此之快,未來是否會暴發全球性流行病?湯姆·弗裡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答案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全球各國現在就應當加強應對措施。創辦流行病防控互動地圖的初衷,便是讓各國通過該地圖瞭解各自應對流行病的實力和待提升的空間,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流行病。

各國通力合作 “跑”在病毒前面

“病原‘旅行’既不需要辦護照,也不用申請簽證。要想盡早地切斷病原的傳播,必須依靠全球通力合作,大家一起聯防聯控。”高福強調,病毒傳播是沒有國界的,因此必須開展國際合作。

事實上,在多個不同的場合,高福也一再呼籲全球的科學家、臨床醫生及公共衛生專家等一起來攻克新發突發病原,對新發突發病原發起“主動出擊、全面出擊”,主動鑑定出病毒威脅,並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預防下一次的大流行病。

在人類應對流行病的歷史上,全球聯手也打過不少勝仗。高福舉例道,在全球“圍攻”天花病毒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打疫苗,最終天花病毒被消滅了;2013年到2015年,為應對西非埃博拉病毒,全球一起“參戰”,同樣也將其壓下去了;2015年,中國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徵確診病例是一位韓國男性,得益於中國多年建立起的防控機制,國內沒有一個新發病人,唯一的輸入性患者被中國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給治好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跑贏病原,首先要摸清對手的底細。科學研究發現,在人類中傳播的263種已知病毒,僅佔疑似潛伏的、可能感染人體的病毒總數不到0.1%。

“人類需要不斷認知病原,對病毒的致病性、跨種傳播等深入的基礎研究是傳染病有效防控的根本,也亟待更多的關注和投入。”高福指出。

我國已建成病原監測防控體系

你或許想知道,在這份傳染病防控互動地圖上,中國的傳染病防控能力被給出了怎樣的分數?有些遺憾的是,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

在已經完成評估的65個國家中,沒有中國、英國等國家。該地圖創建者表示,目前尚未完成所有國家的評估,預計2018年末將完成對近100個國家的評估。

高福在文章中指出,經過SARS之後,中國已經建立起高效的病原監測與防控體系。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和疾病預防控制的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並以此為支撐,在疾控基礎平臺體系建設、新發突發傳染病應對、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回顧我國近年來在傳染病防控領域所取得的進展時,高福指出,隨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我國已初步建立了72小時內鑑定300種已知病原和未知病原的篩查技術體系,在應對近年來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東呼吸道綜合徵、埃博拉等重大突發疫情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在傳染病基礎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高福以H7N9病毒為例說道,“我們已經把它研究了個‘底朝天’,目前中國傳染病基礎研究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