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系獨角獸爭相上市,但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卻被耽誤了

騰訊系獨角獸爭相上市,但互聯網生態體系卻被耽誤了

美團和拼多多,今年風頭最勁的兩家“騰訊系”獨角獸,前後腳宣佈即將上市。

這本來是件好事。

但對著美團和拼多多的招股書翻來覆去看了許久,總覺得不對味:按理,有著騰訊輸血,這兩家企業唯一不用急的,就是上市了。

上市的最大意義是募集資金,但拼多多和美團並不缺錢。拼多多 4 月份剛拿到一筆騰訊領投的近 30 億美元融資,當前手握 86 億人民幣現金;而美團的現金儲備更是超過 300 多億,這還沒算上幾個月前全資收購摩拜消耗掉的錢。

相反,對這兩家企業來說,在實現盈利前就急著上市,如何打消投資者的疑慮卻是巨大挑戰。拼多多成立才三年,虧損還在擴大;至於美團,外賣纏鬥仍未結束,而打車大戰又剛剛開始。

選擇在這個階段上市,估值水平顯然會大打折扣。

除了招股書裡不盡如人意的財務數字,拼多多平臺上叢生的假貨至今仍未見有效管理。儘管拼多多 CEO 黃崢有些“客套”地解釋著“在公眾的監督下,拼多多可以成長得更好更強”,可當拼多多順應“公眾監督”,試圖去嚴格執行賠償制度去解決假貨問題時,商家便在拼多多總部樓下開啟了一場又一場要求返還凍結店鋪資金的聲討。

如今這進退維谷、甚至讓黃崢有些委屈的局面,凸顯了拼多多距離一家成熟電商還有多遠。

而對志在把“美團打造成一家超過 1000 億美元市值的公司”的王興來說,如今的上市也略顯苦澀:美團當前最樂觀的估值也沒超過 600 億美元,在一些保守的分析師看來,其要想守住上一輪融資時 280 億美元的估值都有困難。

騰訊系獨角獸爭相上市,但互聯網生態體系卻被耽誤了

美團四處出擊,形成了覆蓋團購、外賣、出行的龐大體系。可各項業務盈利遙遙無期,相互的協同關係尚停留在概念中,這反而使美團的故事變得複雜而模糊。

此外,這樣急匆匆的上市節奏也並不符合騰訊系企業過往的“淡定”風格。去年 11 月在港交所掛牌的閱文,在騰訊在羽翼下成長了足足 5 年,結束了所有的“戰爭”,年淨利超過 5 億之後才以“王者姿態”進入資本市場。

“親兒子”和“乾兒子”畢竟“內外有別”。作為全資子公司,閱文身處騰訊業務的核心圈層,源源不斷地為騰訊的娛樂帝國提供著 IP“飼料”,騰訊也將整個娛樂產業的資源傾注於其身上。

拼多多和美團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幸運了。

像電商、O2O 這些領域,騰訊自己曾反覆試水最終承認“缺乏基因”、做不好,其投資的考量,就從始至終都只是聚焦在“流量”二字上。

因此,幫助拼多多、美團在自身體系裡做大做強、創新商業模式從來不是騰訊的計劃,它們只要在騰訊的體系裡,騰訊就達到了目的:擴大自身流量的使用場景。

可拼多多、美團得到了什麼呢?一個騰訊“流量遊戲”的准入資格而已。

入局之後要用這些流量,還得另外給騰訊付費。拼多多招股書披露,單單今年一季度,其支付給騰訊的支付處理、廣告及雲端服務總費用就達到了 2 億多,如果沒有這筆支出,拼多多幾乎就可以實現盈虧平衡。

有時你都很難分辨,到底是騰訊把核心資源給到了被投企業,還是這些公司成了騰訊的長期綁定客戶。

這顯然不是拼多多和美團想要的。

最根本的還在於,隨著拼多多和美團的發展,“流量”對這兩家企業的意義很快就會越來越小。這在拼多多身上尤為顯著,招股書顯示,拼多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三年來水漲船高,到今年一季度已佔到同期總收入的 92.3%,表明拼多多的獲客難度急劇增加,這正是騰訊流量紅利耗盡的標誌。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段紅利期僅僅維持了一年多。

黃崢和王興應該能意識到,倉儲、物流、運營、支付、大數據才是電商和 O2O 業務的根本,可這顯然不是騰訊擅長的。甚至於沉迷在騰訊的流量裡,反而會耽誤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今年六月,拼多多甚至被曝出商戶維權、抗議罰款等事件,顯示拼多多對商戶的運營管理能力之羸弱。拼多多投資人張震在採訪中也承認,拼多多還沒有太多時間去解決電商的基本問題。

空有流量、難給業務資源和指導,導致騰訊的每一次投資或者戰略合作都有些虎頭蛇尾,開始看起來很美好,可最終回過神來,還是要另謀出路,補足欠賬。

騰訊系獨角獸爭相上市,但互聯網生態體系卻被耽誤了

而流量紅利耗盡之後,京東 GMV(商品交易總額)增速已經連續四個季度都低於天貓。如何擺脫對騰訊流量的依賴,找到新增長點,是京東當前最牽腸掛肚的。今年六月中旬,京東突然引入 Google 的投資,顯然也是其“去騰訊化”的步驟之一。

前車之鑑,可為後事之師。已上市的京東尚且如此,拼多多和美團的“去騰訊化”恐怕更為迫切。這樣的背景下,拼多多和美團掙扎向上的關鍵就在於:引入騰訊之外的資金和資源,回過頭去建設業務的“基礎設施”。

這又談何容易?

可這個逼著拼多多、美團急匆匆上市的互聯網,怎麼會是正常的“互聯網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