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端午節各地各民族習俗不同 政府組織引導端午節大放異彩

馬上又要到端午節了,今天曬一曬涼山端午節。因為涼山民族眾多,有彝、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加上地域遼闊,因此,涼山端午節呈多樣性,還有一些很奇怪習俗。大粽肚裡套小粽 、充氣豬尿泡當綵球算是涼山端午兩大怪。

涼山端午節各地各民族習俗不同 政府組織引導端午節大放異彩

涼山漢族主要是民明清時期由外省遷入,由此把各省習俗帶到了涼山,五里不同俗,也讓涼山端午雖大同但小異。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掛陳艾、菖蒲驅邪避毒,這在涼山各地都一樣。以前要飲用雄黃酒,認為可消毒,除蟲,大人還將雄黃塗抹在小孩的額頭、肚臍等處。晚飯要遊百病,認為端午節遊百病行走可消除百病。長輩要給孩子製作香包,除吃香粽子外還吃大蒜鹽蛋皮蛋。這些與外面的漢族習俗差不多。下面就說說比較有特色風俗:涼山境內湖湖泊較多,有湖有漢族的地方以前還是有賽龍舟活動,像西昌邛海、雷波的落水、馬湖等地都有這習俗。雷波落水湖在民國時湖中有搶鴨和搶綵球習俗,所謂的綵球就是充氣的豬尿泡,讓人們在湖裡游泳搶奪,誰先奪到誰勝利。會理端午節舊時還有一種大粽包小粽的套粽,如家有新婚和婚後久不育者,家人不好明說,只有引對方剝食,意為祝願其早生孩子。鹽源縣梅雨等地因為缺水,在端午節這天還要舉行舞草龍潑水祈雨活動。上述這些習俗,許多都已經消失。如,今天問到會理朋友吃過套粽時,他們都茫然。因雄黃酒有毒,今天人們一般也不再飲用。邛海放生現在也比以前少得多。還有一個地方用打石子仗至對方流血才止也在1950年終止。

作為涼山彝族自治州,全州515萬人中有彝族人口過半。部分涼山彝族也過端午節,但沒什麼特殊習俗與飲食習慣。部分要採草藥出售或製作藥膳。根據地方縣誌記載,受其他族影響雷波部分彝族也掛陳艾和菖蒲,馬頸子的彝漢民族群眾共同舉辦盛大摔跤比賽,還有鬥牛、賽馬、射箭等活動,並已經發展到跳鍋莊,舉行物資交流會等。另外一說是,農曆五月初五是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都陽節”。這個節日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一年天氣極其炎熱,彝族寨子裡發生了病疫,傳染迅速,人們恐慌萬分。因為有些地方的漢族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會有采艾葉和雄黃的習俗。彝族寨子附近的漢族人聽說彝族兄弟的災難後,用菖蒲、艾葉熬水給他們洗澡,用雄黃酒給他們擦身,很快感染疫病的彝族人就都康復了。從此,彝族人知道了端午節採的草藥可以祛病防邪,所以也過起了端午節。彝族把“端”念“都”,所以將端午節(端陽節)叫做“都陽節” 。在節日的這一天,每家都要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 ,以防生瘡,避免災害發生。包粽子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在這一天的活動。他們會在山間草坪唱歌跳舞 ,盡情娛樂。

涼山端午節各地各民族習俗不同 政府組織引導端午節大放異彩

香包

德昌傈僳族本不過端午節,但要過農曆四月二十八的藥王節,祭祀藥王,採草藥製藥膳。改革開放後他們將採的草草藥背到集市上去賣,漸成規模,與德昌壩區的漢族端午節融合,成為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端午節。

木裡蒙古族五月初四到初五過“俄裡木節”,即端午節,又稱“大兒子節”或小年,相傳大兒子出征打仗未回來過年,到這時才返回來,所以從初四就準備好牛、羊或豬,集聚在河邊,進行遊泳、摔跤、“格吞”等比賽。在初五這天早上,先祭鍋莊,把雄黃酒撒在屋頂和房子四周,掛菖蒲和陳艾。在涼山居住在瀘沽湖邊屬蒙古族的摩梭人,一般在舉行划船比賽,併到花海遊玩。

會理傣族和木裡壯族要過端午節,雖不吃粽子但要吃肉。

涼山端午節各地各民族習俗不同 政府組織引導端午節大放異彩

雄黃酒

現在民族交往頻繁,信息社會又在改變著世界,許多帶有地域特色的,或民族特色的習俗都在發生著改變,習俗更接近或相同。

涼山各地都在為全域旅遊助力,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涼山各地各有習俗,因此地方政府借節刺激地方經濟,先是引導,然後市場化運作,強勢帶動地方旅遊和康養業發展。西昌市政府組織賽龍舟讓邛海旅遊更加有人氣;會理縣政府組織的端午節此前已舉辦2年,影響深遠,今年是第三年,看點多多;德昌縣端午節今年也改變自發習俗,政府借勢用藥膳造勢,著重打造傈僳族風情。馬上就要到的涼山各地端午節,真的值得一看。

(宋 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