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我們身邊有很多故事,有很多可愛可敬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道理大家都懂,真正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為了不讓生活留下遺憾和後悔,寧化的他給我們詮釋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孝順——

郭謂賢十年如一日侍奉母親的感人事蹟。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郭謂賢同志,1957年生人,中共黨員,原寧化縣服裝廠下崗職工;現住寧化縣高塹街;他十年如一日侍奉母親的事蹟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並被人們廣為讚譽和傳頌。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月薪過萬辭職 回家照顧母親

老郭的母親現年已92歲,迄今還在他的照顧之中。因為他從小都是和母親居住長大,幾十年來風雨中建立起來的母子之情和艱難的生活中形成的默契,已經無人能夠替代了;所以,他成了母親心中唯一的支柱和依賴。

老郭下崗前是廠裡的業務廠長,有著過硬的業務技術能力和全方位的管理水平;因此,在下崗年之後的2000年,他被外地一傢俬營服裝生產公司高薪聘任為公司經理,負責該公司的生產技術指導、質量把關和車間管理;同時,他還兼任了該私營企業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2007年,81歲的母親開始腿腳不便了,就要求他辭職回家照顧;但由於一時無合適人選能夠接替他的工作,故沒能夠回來。但是,由於他的心中始終放不下年邁母親,經過兩年的辭職堅持,終於在2009年,他辭成了工作,回家照看母親。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那年,他的月工資加補貼獎金合計逾萬元,而回家照顧母親,他的工資則是兄弟們湊給他的生活補貼1000元(現1500元);但他並不在意這些。他和兄弟姐妹們說:“母親在,家的溫馨感覺就在,我們就是一家人,母親如果不在了,家就散了,我們就成親戚了,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這句話說到了兄弟姐妹們的心裡,兄弟姐妹們都對他心存感激。

為了母親,為了這份家的溫馨,他為此付出了很多。

三千六百日夜 盡心盡力侍母

開始幾年還好,母親大多還能生活自理,隨著母親年齡越來越大,母親的狀況就越來越差了,腿腳很不便利了,手也不靈活了,每天早上起床要幫助穿衣,要照顧洗漱,三餐吃飯要給她盛湯裝飯夾菜,每天要定時倒溫開水給她喝,到晚上洗漱洗腳,陪看電視,為了減少她的寂寞,還要把電視新聞或電視劇的劇情說給她聽,直至休息。

他的房子一樓沒有房間,母親住二樓,每天攙扶母親上下樓梯;母親大小便不方便,一個坐式便器就隨著母親移動,搬上搬下,還要及時傾倒清洗;日常生活的的方方面面都要顧及,且要非常細心,否則母親就會難受;天氣好時,老郭就推著輪椅帶母親外出曬太陽、兜風逛商店等;母親愛講衛生,盛夏時,隔天或每天都要洗澡,由於母親不能自己洗澡,這時老郭就要叫上他的二姐和八妹二人,半扶半抬著為母親洗完澡,同時一定要保證100%不能碰到,100%不能摔倒。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老人的習慣特點不同,太吵太靜都不行;老人退行性的身體也很難掌握,涼了怕冷熱了怕熱,食物也是如此,母親有20多年的便秘毛病,經二哥偏方治好後,問題又產生了,稍吃涼性食物就不行,常常一不小心就大便拉了一身,老郭要立馬把衣褲換下來,清除汙物擦好身子,還要及時清洗好衣褲曬出。

母親每時每該都離不開人;一天下來,比上班時間還長,還更緊張。老郭的妻子在鄉下上班,兒子在外地打工,所有事務都要他一人完成。每當老郭有事要外出,都要交待輪流看望母親的兄弟姐妹們要注意的有關問題。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10年,3600多個日日夜夜,冬去秋至,寒來暑往,其中的艱辛和困難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夠體會得到的。

其實真正難的還是,母親就像小孩般依賴性很強,10年了,每天天一擦黑就要陪著母親,一步都不能離開,3600多天,老郭硬是沒離開過一天;更難的是,10年來老郭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因為他不能放心地睡死,要很驚醒般地聽夜,一有動靜就要起來照顧母親起夜,生怕稍有不周,更怕母親因此摔倒。

老郭也常常感到辛苦,但他對父親在世時的一句話記得很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他常說:“人生在世,如果連父母都不愛不孝,那還能愛誰呢,那就連低級動物都不如了;古人能夠‘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我們能力小,自己份內的事總應當做好吧,這樣才能問心無愧”。

人生有坎雖難 奉母之心不變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還真是。三年前,老郭的兒子在外地辦公司,由於經營不善,嚴重虧損,不算向私人的借款,僅銀行的一筆抵押貸款就好幾十萬。不論私人借款也好,銀行貸款也好,一時間債主們都紛紛上門催債。老郭無奈,只能考慮出售自己住宅;問題是,自己怎麼都好說,也可以租住房屋;但離開30多年的起居之所,習慣了的地方,又沒了和眾街坊聊天的熱鬧,年邁的母親是無法適應的;一時間就真把老郭給難住了。

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盡人意的事情並未就此打住。

由於兒子欠下的債務,老郭的妻子與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賺錢還債,兒媳回了孃家,一個三歲的孫子,由親家夫婦照看。

老郭夫妻常常為債務發愁,終於有一天,老郭的妻子主動承擔去了部分債務,並且提出不瓜分房產,一對老夫妻就在平平靜靜中分手了;一個家,每天就剩下老郭與老母親二人四目相對,默默無言。沒想到,四十多年前辛酸的一幕再現了。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老郭不但感到累而且也感到煩。然而這不是對母親的煩,而是感到人生艱難的欲罷不能;這反而使他倍感為人父母之不易,因此不但沒有產生對母親的一絲懈怠,而且對母親更加呵護。

老郭對父親的早逝之痛和對母親的孝敬是從小受到影響的。父母親除了辛辛苦苦扶養大了眾兄弟姐妹,雖然家道艱辛,但一生都在助人為樂,同時父母親也都是極為孝敬長輩的人。老郭說:“父母親除了辛苦把我們兄弟姐妹扶養長大外,還一輩子都在做善事助人為樂,即便不是我的親媽,我也是極為敬重的”;父親已然不在了,健在的母親無論如何都應當有一個安逸的晚年。

老郭是個無神論者,他常想起父親生前給他講過的一幅對聯:善良終有慶非關燒紙焚香,罪惡總難逃即便求神拜佛。他常說的一句話:“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況且百善孝為先,千萬別留下遺憾,我把燒香拜佛的時間用在家裡,把家裡的這尊大佛(指母親)拜好就是莫大的善與德了”。老郭還說了一句令人耳目一新的話;“其實我也存有私心,我是怕我的人生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怕一不注意就形成了罪過而無法補續無法洗涮”。

父親臨終授業 母子歷經苦寒

老郭15歲初中畢業,由於家庭十分困難,他主動輟學,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弟弟和妹妹,自己在家裡除了幫助母親做家務和照顧弟妹外,還要用一多半的時間到十幾二十裡外的山上砍挑子柴以減輕父母的負擔。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老郭18歲那年,是他人生大災的日子,灰暗的天空,終日籠罩在他的頭上,這也是留給他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霾和解不開的心結。

父親在最後的日子裡,語重心長地交待了他一些事,並在短期內把縫紉手工藝傳授給了他。在那種即將生離死別之際,父親的精神基本上就只能講一遍,老郭當時雖然年少,但懂事的他憑腦記加筆記,在淚水加墨水的交織中,在幾乎不可能的短時間內就掌握了父親的基本技藝,為的是可以讓父親走得安心些。

這年真是個多事之秋。

父親的過世,讓這個僅能遮風擋雨的貧因之家的房頂塌了;接著,大哥又患病住院,二哥工傷躺床,三姐趕上做月子,四哥是下放知青,他是老五,六弟依父親遺囑過繼給了老家上杭的堂伯父,七弟上初中,八妹上小學;晃忽之間,他還沒緩過神來,還是滿臉稚氣的他一下子成了弟妹學校開會時的“家長”了;還真應了那句臺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面對現實,看著辛苦了大半輩子的母親一下了頭髮白了大半,瞅著年少的弟妹,當時的老郭欲哭無淚。這真是:藍衫痛添新淚痕,飢寒從此無人問。嚼著粗茶淡飯長大的他,更加深刻體會到在那個物質異常匱乏的年代,父母維繫一個眾口之家曾是多麼地艱辛不易。

在之後的數年裡,四哥中考去了廈門唸書,七弟參了軍,八妹也中考在外地念書,家中只剩下他與母親二人相依度日。

兄弟姐妹情深 折射人品之光

老郭是個心態很好的人。他沒有因為生活中遇到的坎而改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另一方面也是不想使母親為他難過;所以,他整天還是保持著樂呵呵的樣子;母親心疼他,也時有問及,老郭總是安慰她說:“沒有事哈,你別操心”,或“王顧左右而言他”,用別的話題岔開,或說些讓母親高興的話題。不過,銀行還款期限的臨近,一絲愁緒在老郭的眉宇間還是揮之不去,讓他一籌莫展。

老郭的難處,兄弟姐妹們都看在眼裡。什麼話都是多餘的,只有實際行動才能說明問題。雖然眾兄弟姐妹都是工薪階層,有的還是下崗工人;但大家二話不說,先期就湊了數十萬元,無償地替這位令人感動的老五還了大部分銀行欠款,其餘還在籌措之中。

老郭的八個兄弟姐妹,對母親都很孝敬,母子融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眾兄弟姐妹對母親的稱呼竟然成了:“老同志”,也記不清楚叫了多少個年頭了;而母親也覺得這個稱呼也特別中聽。

老郭的為人,那也是沒得說的。

他原先打工的公司,自從他辭職後的連續10年來,這個公司的董事長每年春節前都會有一個起眼的紅包發給他,而且從未缺過。有一次,這位董事長來三明辦事,還特意趕來寧化看望老郭,並給了他母親一個紅包,同時帶了幾隻說是什麼淡水大閘蟹,足有四斤多;老郭當時還以為不過幾只螃蟹而已,可事後才知道那是有名的洋澄湖大閘蟹,價格不菲。這位董事長曾對老郭說:和你相處就像與兄長相處一樣。不知是老郭曾對這個公司有過貢獻還是老郭為人處事之好使得這位董事長對他懷有感激餘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無論怎樣,這些看似不足為道的小事,折射出老郭為人的誠實與善良。

寧化仲由:我們從小那麼苦,我放不下那份家的感覺

幸福的一家

老郭高尚的人格與優秀的人品之光,不但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老郭的眾街坊鄰居無論大小,按當地習慣皆暱稱他為“郭伯”。

老郭現在仍然每天樂呵呵地照顧著母親;他說,我還希望母親能過百歲,這樣,我就有多幾年的時間做兒子;如果哪天母親不測了,我就永遠沒有兒子可做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當父母老了,不能夠為你負重了

應當為父母安詳歲月、靜好時光

孝順父母不能等

讓我們用心用行動去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