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洞見的未來:無邊界平台與裂變的生態圈

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對企業而言,“基業長青”從過去美好的願望逐漸成為如今無可奈何的奢求。柯達、摩托羅拉、朗訊科技……這些舊時代的商業帝國今天更大的價值可能是陳列在“時光博物館”中,用自己傾覆的故事驚醒著後來者。

帝國式企業正在脫離我們的時代,這種以科層制、封閉形態為代表的組織結構盡顯著老態。物聯網時代,我們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來應對日益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未來越來越近,企業對於新模式的需求亦是越來越迫切。

資源匯聚,無邊界平臺組織

Platform Design Toolkit網站創始人西蒙尼·西塞羅在《未來將至時的創新》一文中表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平臺組織”的迫切需求正來到我們面前,但成功地適應網絡時代和新時代經濟的工業企業案例並不多見。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探索平臺組織的過程並不容易,但西塞羅還是在海爾身上找到了實踐案例。西塞羅在文中稱海爾是一個具備自我管理屬性的小微企業網絡,小微在海爾的開放平臺上與內外資源持續交互,以此響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其實通過海爾的探索,西塞羅關於“平臺組織”的思考已經有了答案,即成為一個無邊界的平臺組織。

事實上,海爾關於平臺的探索早在互聯網時代便已展開,而時至物聯網時代,其已徹底化身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平等地吸引著全球一流資源進入。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全球資源打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對企業而言,這在某種程度上即形成了資源的無限。既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零距離、資源無限而又碎片化的時代,如何能讓這些資源為自己所用就成了當代企業必須探討的問題。

很顯然,海爾的探索就是打造一個無邊界的平臺組織,其不同於金字塔形狀的科層制,更類似於開放的網狀形態。包括海爾自身在內,每一個攸關方都可以理解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它們彼此並聯併產生價值。

化身為無邊界的平臺,對企業而言,不僅是資源匯聚上具備優勢,同時它也讓企業對於變幻莫測的市場及時代環境擁有了適應性。畢竟平臺的開放是雙向的,全球資源在流向平臺的同時,平臺上原本的要素也將無差別面向市場,這就要求企業解放自身的創造力,顛覆以往“巨人”的形態,用更靈活的方式應對市場需求。

塑造自主人,發揮人性價值

在顛覆巨人的過程中,海爾的做法在於發揮人的價值。就像西塞羅所說,“海爾是一個小微企業網絡。”其自身的形態是一張網或一個平臺,但在這上面,真正發揮價值的是人,也就是創客小微,海爾也稱他們為自主人。

海爾所推崇的自主人,是一種獨立自由的個體。他們能夠主動對事物展開行動,並將自己的活力和能量分給周圍的人。

研究人的價值,其實也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的核心所在,它強調創客們要與用戶進行零距離交互,創客就是在實現用戶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海爾推行的“用戶付薪”模式,這種薪酬制度改變了企業給員工發工資的傳統模式,而是將付薪的主動權交予用戶,用戶滿意則創客獲得收益,反之亦然。很顯然,在用戶付薪的倒逼下,創客必須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更有價值的服務,否則就只能被淘汰。

開放的平臺,激發了創客們的自主服務意識,也讓他們成為了自組織、自驅動、自演進的小微公司。但海爾對人性價值的研究並非只停留在員工端,如何實現用戶價值,是同等重要的問題。海爾對此的做法是將用戶納入到生產服務全流程當中,既然我的平臺能開放地吸引全球資源,那麼這些資源同樣應該為平臺上的用戶服務。

讓所有資源為用戶服務,這很體現如今市場經濟中的用戶主體地位。例如在海爾大規模定製模式中,其設計、研發、製造等全部環節都與用戶並聯,並根據用戶的需求來進行大規模定製,從這個角度說,用戶既是產品的生產者,又是產品的消費者。

基於海爾對於人性的研究我相信,西塞羅之所以認為海爾的無邊界平臺組織是值得借鑑的,並不是只看到了平臺本身,更是在於開放的平臺讓人愈發擁有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讓企業得以靈活地適應新環境。

生態品牌,裂變的生態圈

必須看到,無邊界平臺只是海爾探索未來模式的一個階段,平臺這個概念其實已經發生了迭代。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說:“海爾正在建立一個無邊界的生態系統來共創共贏。”

生態,這是海爾當下一直在探索的全新關鍵詞,而在物聯網時代,其對企業冠以了一個全新的概念,生態品牌。對於生態品牌的理解,其核心屬性應當是生生不息的生態圈。對海爾來說,構建生態圈是其區別於傳統電商價格交易的重要手段。在生態圈內,所有的利益攸關方基於交互,能夠平等共存,並且在生態圈內實現共創共贏。從這個層面看,海爾探索的無邊界平臺實則是為生態品牌打下了一個基礎,平臺在資源端率先實現了平等共享,而生態品牌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攸關方的共創共贏。

與此同時,西塞羅在思考未來模式時,關注的另一個要素在於對時代的適應。而在這一點上,生態品牌的優勢恰恰就是通過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來適應新時代的市場變化。在營造生態圈的過程中,海爾引入了“生態收入”來衡量生態圈價值。所謂生態收入,就是讓硬件成為網器,而後為用戶提供價值增值,用戶不是單純為產品買單,而是為增值的服務買單。這種觀念實則是通過持續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解決方案,以此增強自身對市場用戶端的適應。

生態圈引入生態收入後,便意味著自身吸引力進一步增強,也就有能力吸引更多的攸關方來創造新的價值,最終裂變出新的生態圈。以海爾洗護產業為例,其目前的一個重要探索是打造衣聯生態圈,但衣聯生態不是終點,隨著越來越多的洗護產業鏈資源進入,在衣聯生態中又逐步裂變出了洗生態、護生態、鞋生態等多個生態圈。

事實上,這種能夠持續裂變的生態圈或許是海爾生態品牌所尋求的理想狀態。當傳統的帝國式企業仍以價格戰進行市場競爭之時;海爾對於生態品牌的認知便是洞悉未來,將價格演進為價值,在共生共享之中實現持續增值。未來將至,我們無法確定新時代的商業模式究竟是什麼,但至少海爾的探索是一條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