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慧明寺,位於福建省福鼎市桐山街道水北溪橋頭,距桐城中心街區僅3千米

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據《福鼎縣誌》及寺志碑刻記載:慧明寺,舊名水北庵,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間(公元726年),當時香火鼎盛,為唐宋時期福鼎境內主要弘法道之一。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根據《福寧州志》和《福寧府志》記載,清乾隆四(公元1739年)福鼎始設縣,隸屬福寧府,之前歸長溪縣或福寧州(今霞浦),在唐宋時期,福鼎已有寺宇達九十餘座,其中就包括水北庵。當時該寺除了弘法之外,由於地處福溫古驛之旁,還承擔起著南來商家,官員、賓客下榻住宿的古驛站之功能。為此,構成以太姥山為中心朝拜或旅遊觀光攬勝行程的範圍之中。自唐宋以來太姥佛教就十分興盛,故太姥自古以來被稱為“海上仙都,佛門聖地”。但年代久遠,無法考究,該寺廢於何年,但從寺碑記載中,便可知道,時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才重建。據慧明寺清代寺碑記載,乾隆59年12月,第20代住持率寺眾僧在善男信女的募緣下重修寺,為了紀念第18代住持慧明法師的高德無量,將本寺更名為“慧明寺”。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據重建時出土的文物,經考古專家考證認定,慧明寺現址為清代遺址,在九十年代重修寺院時出士了許多文物,如:瓷佛、花臺、圍牆等石構件,從石構件中證實系唐代工藝,從遺址來看當時建築面積約達1000多平方米。現存大雄寶殿的須彌座雕刻的座像,為清代風格,人物別具一格,人物多變形,凸肚,給人以粗獷、祥瑞之感。該寺幾經歷史倉桑,曾在清道光和民國年間,多次重修。時至一九六六年“文革”時期,受到嚴重破壞。佛像和寺內文物幾乎被毀,僧人被逐還鄉,寺院處於荒廢之中。
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在釋長青禪師住持下,重振寺院禪風,重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膳廳、僧舍等。寺宇面貌得到改善,弘法道場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福鼎市唐代古剎慧明寺

​由於時間久遠,好多建築損壞嚴重,在寺釋長青住持圓寂後,繼任住持釋普德法師,為了讓廣大信眾有一個更好的弘法和朝拜的場所,讓這千年的佛門聖地再創輝煌,釋普德住持正率眾僧重建寺宇,相信不久的將來,將以嶄新的寺宇和更完善的弘法設施,迎接四方善男信女朝拜和觀光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