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了嗎?

你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了嗎?

一、

最近看到騰訊新聞公佈的《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裡面提到有過半的子女表示曾經屏蔽了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有些還沒加過父母好友。

除了這份白皮書騰訊新聞還安排了一場社會實驗,實驗裡父母們知道孩子屏蔽自己後都很吃驚和難過,但絕大部分依然表示理解,這也顯示了與白皮書一致的結論:父母對子女的理解和支持遠超子女預期。

這是騰訊新聞的結論,正好最近很關注這類話題,加上前幾天出了兩個比較火的新聞:一個是“北大畢業生12年不回家,發萬字長文痛斥母親的控制”,還有一個是“一父親知道14歲女兒與男生開房,將女兒毆打致骨折”,正好藉著這個機會聊聊這個話題:父母與孩子的邊界感的問題。

二、

記得以前談了個女朋友,有次秀恩愛忘了屏蔽爸媽,結果被嘮叨了半個月“怎麼不帶回來看看?”

只是談個戀愛啊啊啊,

為嘛一定要帶回家啊?

這其實反映了現在大部分父母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沒有邊界感。

因為上一輩的父母全都是生活在集體裡,你的所有事情全都曝光在周圍人的視野範圍之類,稍有風吹草動周圍人立馬草木皆兵。

但現在不同,多數年輕人都較上一輩獨立,在信息這麼發達的網絡社會,經常會產出老爸老媽怎麼out了的感覺。那些新思想新觀念可能在我們看來十分平常,可對於60後、70後的他們來說總難以接受。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90後、95後的我們來說,同性戀可能早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可去年回家有次偶然跟父母聊到這個話題,得到的答案不出意料的是“噁心死了”,這沒法怪他們,只能說兩者的認知不在一個維度,或者說兩者的接受程度因為時代、經歷、年齡等因素的差異而迥然不同。

這也就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了矛盾和衝突:

“你年紀差不多了,該結婚了。”(我是你媽,你得聽我的)

“我現在一個人挺好的,不急。”(我是有自己獨立人格的人,不需要你操心)

所以在父母眼裡,就成了我們不聽話;

而在我們眼裡,就成了父母不尊重我們。

三、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長大了,獨立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不顧父母的想法,可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沒長大,永遠都是個孩子,而且當一些事情發了朋友圈後,父母可能會不懂、會擔心,我們又覺得懶得解釋,隔閡便產生了。

以前跟母親吵架,我一遍遍的說著“我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意志、獨立生活的人,愛什麼樣的女盆友、找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本質上都只跟我自己有關,不必對任何人負責”,可在我媽眼裡,就變成了自己的自私和白眼狼,直到最後,我還是妥協了,沒辦法,因為那是我媽呀。

有些話只能選擇屏蔽,有些事只能對朋友訴說,不是不想,是懂了何必為一些小事跟父母至氣呢。

絕大部分父母並沒有像那位北大畢業生的媽媽那樣無盡的控制自己的孩子,可總有那麼些時候,好像有些話無法跟他們解釋清楚,我們無法要求父母能接受我們的婚戀觀、價值觀等等。

但同樣的,他們也不能要求我們按他們的意志生活。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誰也不用對誰負責,除了他自己。

希望那些控制感太強的父母,能放手,放我們自由。

但有時不是我們長大了,而是父母老了。

也願我們對父母多一份理解,可能一些衝突和隔閡就能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