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漢東懂彙報的季檢察長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雍正順利登基稱帝之後,十三爺允祥前來送鄔思道離開,不僅向鄔思道道歉,還送了一個女人給他,看著允祥一臉的歉疚,心裡不忍的鄔先生說出了他本不想說給十三爺的話:那個鐵帽子一定要力辭,才能保一輩子平安。十三爺很詫異,說道皇帝四哥肯定不會幹這種鳥盡弓藏的事,下面鄔先生說的話至為重要,他說:府裡那些專一為四爺辦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這些辦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鄔先生為了驚醒十三爺說出口,一直在劇中也沒有出現過,剛從鄔先生口裡說完,我估計也不用出現了,因為當晚就像坎兒那樣被滅口了。

但這些人中肯定有和宮中各房太監暗通款曲之人,四爺只要平時多留意一點,挖掘幾個這樣的人養在府裡並不難,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間裡的對話,這些人能第一時間知道,並告訴了鄔先生。



有人會問,這樣的情報攥在府中那些機密之人之手,怎麼能讓鄔先生那麼快就預聞呢?這隻要細想一下就不是問題了,以鄔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麼透徹,指點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簡單,這等心機本事稍微拿出來一點,指點下府中那些專一辦理秘密事情的人,他們乃至他們的家庭就可受用終身了,那麼鄔先生想獲得他們在宮中的情報可以說是信手捏來,易如反掌!

只是這等事情並不是電視劇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會花費鏡頭來描述,畢竟,這部電視叫雍正王朝,不叫鄔思道謀士不是?


史書上冬眠的蛇

鄔思道決心要走跟誰走漏風聲沒有半毛錢關係。他是《雍正王朝》劇中最神秘莫測的人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洞悉人情世故,深黯帝王心術。相信無論誰當皇帝,都不願留下這樣一個人精在身邊。雍正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雍正辦的秘密差使,鄔思道不僅瞭如指掌而且還全程參與謀劃,因而在雍正繼位之後,鄔思道清楚的意識到自已應該激流勇退,以安天年。於是他向返回潛邸的雍正皇帝密談,表達自己退隱避世的想法,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令他半隱於市,到心腹家奴李衛府中去做師爺。臨別之時,十三爺允祥前來送行,鄔思道讓允祥拼死力辭鐵帽子王,以保一世平安,

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鄔思道又說:“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其實就是對伴君如伴虎的一種解釋。鄔思道明白,以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留下來一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他決心離開。可天真的允祥並不相信,反而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相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之事。鄔思道告訴允祥,只要收斂鋒芒,雍正不會拿他怎樣!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中被誇大了的劇情,真實歷史上的鄔思道並沒有如此神通廣大的才能,僅僅只是田文鏡聘請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師爺,他最出彩的舉動是替田文鏡寫密摺參劾國舅爺隆科多,並且每天要有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放在桌上,才肯動筆。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鄔先生的大名,有一次田文鏡向雍正上了一道請安摺子,雍正批道:“
朕安,鄔先生安否?”



歷史茶坊

“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跟俄國老毛子幹”康熙皇帝志得意滿,把北國和江南都收拾了一遍,這樣的豐功偉績可以漢人政權唐宗宋祖相提並論,並且自己三日翰林院廷講,七日天下名士大講,可以說文治武功了。

開了掛的人生從8開始,14歲親政掌控乾坤,轉眼之間已經過了五十年了,他與自己親信魏東亭說過:自己這個冬天太長了,擋住了很多人的春天。太子胤礽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儲君了,他培育自己的勢力範圍,主要在兵部和戶部及吏部,地方上涵蓋了大半個江南官場。與太子胤礽抗衡的是八王爺胤祀,八爺黨中央控制刑部和工部及御史臺,地方上控制另外半個江南官場。沒有多少根基的冷麵王四王爺胤禛,只能苦幹實幹獲取聖心,他的左右手不是自己親弟弟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皇帝感覺到了壓力,這麼複雜的朝堂格局,自己該如何確立帝國的接班人呢?鄔思道被田文鏡舉薦給四爺後,一直以雍王府家庭教師身份為胤禛提供智囊服務,鄔思道熟讀二十四史和陰陽家術數,他考慮到康熙老爺子的心思,在處理九王奪嫡局面下該作出何種決斷呢?

鄔思道為胤禛提供的建議是,心中只存天子而不要世故,於是從追討國庫欠款案件開始,胤禛把國家大事做最高利益準則而拋棄個人的榮辱,他得罪了所有兄弟和三公九卿,成為了冷麵王。康熙心中這位敢於實施雷霆手段的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把自己留下吏治改革和帝國經濟改革繼續完成,這樣才不辜負祖宗的江山。這種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政治需要考驗深層次的人性和靈魂,太子胤礽在江南所作所為由於江夏鎮的貪腐案件幾乎顯露無遺,這對於八爺黨是一個巨大機會,對於四爺胤禛也是,面對如此政治誘惑該怎麼辦呢?康熙皇帝命令胤禛嚴查刑部,江夏鎮任伯年如何讓平民張五哥替罪到菜市口殺頭,背後到底是怎麼陰謀。

胤禛接下來了皇命回到了府邸,將朝堂上的事情講給鄔思道,鄔思道馬上想到此事與太子胤礽有關,涉及到儲君的事情都需要謹慎,胤禛涉入其中就會成為太子黨和八爺黨及百官的敵人,江夏鎮的任伯年和任伯安兄弟手頭上掌握了百官受賄的證據,這些賬冊被李衛和年羹堯弄到手,而李衛的兄弟李狗兒把這件事告訴了鄔思道。鄔思道想到胤禛並沒有按照自己建議,不去涉入刑部案件之中,說明四爺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皇權的慾望,讓四爺可以拋棄兄弟骨肉之情,可以把控百官於股掌之中。

鄔思道何等的聰明,坎兒成為替死鬼,為了百官受賄賬冊陪葬,鄔思道預測到自己在輔佐胤禛上大位後會不測,於是堅決告別。


唐俊龍55398571

反感這類陰謀論的問題和答案。人性有善有惡,帝王也是人。具體到某件事上,是作惡還是行善,根本還是以趨利避害為標準。作惡有利則作惡,行善有利則行善,如是而已。

范蠡、鄔思道是人才。但是卻是以謀略見長,說得直白點,就是擅長兵行詭道。各種奇謀妙算,令人眼花繚亂。但是,這些只適合“無所不用其極”生死搏鬥。康熙晚年的諸位皇子奪嫡之爭,就是典型的生死搏鬥。勝者王侯敗者賊。一旦失敗,性命堪憂、甚至一家人的姓名都不保。反過來說,也正是諸皇子奪嫡的形勢,才給了范蠡、鄔思道之類的人才的用武之地。形勢VS謀略性人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雍正繼位,宣告諸皇子奪嫡的形勢徹底結束。雍正本身,由一個奪嫡者轉變成治國者,謀略、兵行詭道,適合治國嘛?范蠡、鄔思道之類的人才被棄用,正常的結果。表說雍正作為皇帝太薄情,這種薄情絕大多數人都在做。比如,買了輛車,造這輛車的工人下崗了,有誰出錢養活過?“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范蠡、鄔思道之類的人才,在波譎雲詭的形勢不復存在的時候,退出歷史舞臺是合情合理的。

治國需要的是正才,需要的是耐心。甚至需要幾代人才的前赴後繼、默默耕耘。比如建立一項法律或者制度,並時刻為保證這項制度的執行、彌補制度的缺陷、隨新情況的出現升級完善這個制度。這樣的事,需要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法律、制度必須公開後,才有可能執行),是要陪伴著制度的執行,一起受世人的檢驗和評價的。制度太超前脫離實際、制度太落後制約生產力的發展,既適合當時形勢、又對未來又準確預期而引領,才是一個好制度。而人才的智慧和謀略,是完全被無視的,人們評價的,僅僅是制度本身。

范蠡、鄔思道這類的人才,能適合平凡、堂堂正正、甘於寂寞嘛?不可能。庖丁解牛用小刀利刃,五丁開山用巨斧重錘。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長處、使用在不同的領域。

把范蠡、鄔思道的離開理解為鳥盡弓藏,是無知。

吐槽勾踐、雍正薄情,是自己內心黑暗。


滄桑短笛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裡面第一等聰明的人,鄔思道熟讀經史,所以能夠洞察帝王心術,他看透了歷來的帝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

1、“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是范蠡評價勾踐的,歷來帝王其實也都是這樣,患難的時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持的時候,追隨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發達了他考慮你是不是會因為患難時候幫助過他居功自傲難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場。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不就是這樣嗎?權力中樞最近接皇帝的無上權威,這樣的地方如不小心錯一步萬劫不復。

而鄔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當時最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堯、李衛這樣日後做到大將軍、一省督撫的人都畢恭畢敬,可見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視。康熙時期有十三衙門雍正有粘竿處,這些秘屬於皇帝統帥的特務機構恐怕也在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聽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後供參謀的則是“文”,文武並屬一個系統,鄔思道自然知道誰負責這些,言談之中便能套出話來,或者鄔思道憑藉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經施恩於他們,自然有人會告訴鄔思道。

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不知道。

不僅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估計導演和編劇自己都不知道。

其實這就是一個講故事的技巧。

故事發展到這裡,需要有一個人告訴鄔思道,四爺已經請旨查刑部案了。但是,如果把這個人實寫出來,有會節外生枝。

比如,你必須告訴觀眾,這個人是怎麼知道胤禛已經請旨?這個人為什麼要向鄔思道洩密,是無心還是有意?胤禛會追查這個人嗎?這件事對之後的情節有影響嗎?

如果這麼寫,劇情就拖沓了。所以乾脆把這個人隱去留白,觀眾知道有人走漏消息就可以了,不必知道到底是誰。


夢露居士

鄔思道是一個奧秘莫測的人物,上知地輿,下通地輿,洞悉人之常情,深黯帝王心術的人。鄔思道的岀走,並不是有人走漏了風聲,而是鄔思道深知自己為雍正岀了大多的壞點子,害死了很多人,害怕雍正會缷磨殺驢,對自己不利,決定離開走了。



劇組缺錢,拍不下去了,遣散演員省錢。你仔細看看《雍正王朝》是虎頭蛇尾片,越往後場景越小。一集中就兩三屋內景、十幾個人演。當時真缺錢,後來大熱才翻身。試想一下,鄔老師這有血有肉的人物怎麼可能被裁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