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科學深

多數人不理解,究竟何為科學?下面結合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代表作《動物莊園》)的文章,作些補充和修改呈現給大家。

目前科學一詞至少有兩重含義,而多數人對此含混不清。科學一般被定義為:①知識體系,即分科而學;②思維方法,即通過邏輯推理從觀察到的事實得出可驗證的結論。

在這一定義下科學包括四層含義 : ①實踐檢驗;②邏輯論證;③揭示規律;④知識體系。

笛卡爾認為必須將每個問題分成若干個簡單的部分來處理,於是就有了分科而學,名之科學。它有四大特徵 : ①可質疑;②可重複;③可量化;④可證偽。人們常說的科學是指科學知識,而並非思維方法。通常,我們把生物學家、天文學家、心理學家、數學家說成是“科學工作者”,但沒人會這樣稱呼政治家、詩人、媒體人乃至哲學家。

有人說如果得到系統的科學訓練,人們會變得更加明智。甚至認為一個科學家對政治、社會、道德、哲學,包括藝術的看法,都要比一個科盲高明,大多數人對此深信不疑。果真如此嗎?

納粹掌權時期,德國文學界又如何呢?事實是,德國作家和媒體人被放逐或受迫害的人數遠超科學家(猶太人除外)。在世界各地,情況也都大致如此,只是形式稍有變化。


科學家儘管在自己的工作中保持著理智的謹慎,但在某些事情上,他們可以不加判斷甚至不夠誠實。所以,僅有科學訓練,即使才華出眾,也未必擁有人道觀念和高貴的品質,侵華日軍731部隊長,石井四郎是醫學博士,又是殺人魔王即為明證。

二戰時,英美的不少物理學家,因為清楚地知道原子彈的用途,從一開始就拒絕研究。儘管不知他們的名字,但可以猜測,他們具有廣泛的文化修養,熟悉歷史、文學或藝術,他們的興趣並不純粹在科學上。


科學教育是培養一種理性的、懷疑的、實驗的思維習慣,轉變處理事情的方法或觀察世界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構建知識體系。科學素養如果簡單地歸結為自然科學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而忽略文學、歷史,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種教育使人的思想變得狹隘,更加容易藐視其他知識,讓人的綜合思維變得混亂,甚至不及一個僅懂生活常識而較為健康、厚道、無知識的農民。


關於轉基因,準確的命名是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那麼當你挺(或反)轉基因時,你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嗎?對於轉基因技術我們應該大力支持,對於轉基因產品我們應審慎取捨,對於國家認證的安全的轉基因產品我們無需懷疑。目前,我國許可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許可銷售的轉基因產品有食用大豆油、飼料製品等,且強制標識,用與不用,悉聽尊便,有什麼可爭議的呢?

關於中醫,其思維方法與科學不同。中醫用整體思維,辨證論治,缺少可量化、可證偽特徵;科學用邏輯思維,以事實驗證,這是根本之不同。所以,中醫與科學有共性,也有差異。不能說中醫是科學,也不能說中醫不科學。二者有交集,也有平行。

對於個別混子以科學的名義發難,最具蠱惑性,國內吃瓜群眾科學素養普遍偏低,易受其矇蔽而不自知。

而科學家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很少能做出肯定回答。因為這些問題,有的過於複雜,超出了科學範疇;有的則缺少可靠的信息;或其含有的價值已超出科學範圍。


科學家有時對科學知識可以取得廣泛一致的見解,但是這種一致性不能擴展到所有科學問題,更不必說那些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當然,如果問題超出科學家研究的範圍,那麼他們的看法就缺少可信度。

在工作中,雖然科學家們盡最大努力避免偏見,但是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他們也會產生偏見。例如,由於對科學的偏愛,許多科學家在研發資金分配問題上,就不太客觀。

一味的挺(反)轉基因、挺(反)中醫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匪夷所思必有鬼,有的是知識缺陷,有的是思維問題,最缺德的是別有用心。

眾所周知,中醫存在很多問題,解決問題是我輩之擔當,若試圖消滅,不久你會發現人家想消滅的不是中醫,而是中華文化。

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

——尼克松 《不戰而勝》

智者需知,自內部打破是生命,從外部打破是毀滅!



擺渡人2015

科學需要可理論證明、實踐證明、可證偽。

理論證明是指在過去經驗、事實形成的邏輯理論上,可以自洽,形成一個不違反科學邏輯的理論。

實踐證明是指這個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並不出差錯。

可證偽是指,倘若出現了一個差錯(反例),要麼是人本身對於科學的應用錯了(發現後就不形成反例),要麼是這個我們所認知的科學規律,錯了。後者被稱之為可證偽,即發生反例就被推翻。

舉個例子,基督教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觀測發現了反例,基督教依然固執的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還把布魯諾燒死了。這就是不可證偽——無論把多少反例擺在你的眼前,你都不肯承認,那麼你永遠沒錯嘍?

既然你永遠沒錯,那咱們還談什麼?都你對,別人就不允許對一次,這當然不是科學。


賴仲達

清華大學的吳國盛寫過一本書,叫《什麼是科學》,當然他也對科學給出了自己的界定。

2017年12月舉行的中國科協第340次青年科學家論壇暨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上,南方科技大學的劉青松教授總結了科學的界定或者說內涵,在這裡答主借用一下,供你參考。

科學的基本內涵是,科學不是真理,是一個知識體系,是一種態度,方法,觀點,是社會的一種活動。貝爾納總結概括過現代科學的六個主要特徵:一種建制,一種方法,一種積累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構成我們的各種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各種態度的力量之一,以及與社會有種種相互關係。

對科學定義也有多種。

比如說,

科學是以日常現象為基礎,用系統的方法對知識的追求,對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理解。

科學是一種特定歷史時期被廣泛接受的可用來指導人類思維或實踐的哲學或理論,科學和哲學互為子集。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儘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可見,在科學的界定上不存在最完善的定義,但是卻存在一定的共識。比如科學的最基本特徵是可重複性,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等等。


WANG論科普

科學的定義是可證偽性,可重複性。

科學就是俯下身來觀察事實。

你說踢一場標準的足球賽需要十個人,這句話雖然錯了但是這句話屬於科學範疇之內的。我們可以到標準的足球賽場去數下人,發現是十一個人,證明了你這句話是錯的。如果你說神仙踢一場標準的足球是十個人一組,這句話就不屬於科學範疇之內了,因為不可證偽,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知道神仙是否存在,更無法知道神仙幾個人踢球。

科學既不高大上也不保證正確,但是一定要能證偽,所做的實驗一定要能重複。


人類之所以能在幾百年裡特別是近一百年裡實現了技術爆炸,就是用的可證偽可重複分組對照實驗的方式,慢慢推進我們認知的邊界。這種方法雖然慢看著也不高級,但是得到的結果能經受住檢驗。

科學是不迷信權威的,只信實驗事實。就像我們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到一百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每次認知升級都讓人類瞭解宇宙更近了一步。就是因為在人群中有一批有科學思維的人,堅持相信觀測數據不信前人的權威,才能在最基礎的科學上艱難的實現突破。這種突破雖然艱難也不意味著完全正確,但是給我們下次認知升級鋪好了臺階。


愛因斯坦的理論提出已經一百年了,會不會有更好解釋宇宙現象的新理論出現,現在還不知道。我相信要是出現了超越廣義相對論的新理論,很快就會被大家接受,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基礎物理學上有了科學精神。

科學不是神也不是說一不二的權威,它是我們人類在目前認知下被證實過正確或錯誤或暫時無法解釋的事情。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


饅頭智言

按照毛主席的說法:哲學就是認識論→即人類關於認識論的理論學說就是哲學!!→這就哲學的定義

人類有各種形形色色的認識論,即對世界對人類的看法和學說→這就是"哲學",主要分為2類:一是唯物主義及其辯證法,二是唯心主義及其形而上學。

有怎麼樣的認識論就會產生相應的方法論→方法論是認識論的結果!

故也有人把哲學定義為:哲學是關於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學說!



哲學的內容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這貫穿於哲學的所有內容,研究哲學的人稱之為"一縱",

哲學除了"一縱",還包括"兩橫"→即"哲學史和哲學家",學習哲學和研究哲學就是這"一縱兩橫"。



當然哲學還有很多外延屬性,很多人學業不精,把這些外延屬性當成科學定義來說,是根本不懂哲學的表現,例如:

哲學是系統化的知識,這是對的,但系統化的知識就不一定是哲學,系統化的物理化學知識就不是哲學。

哲學是愛智慧是使人聰明的學問,這也是對的,但聰明的學問就不一定是哲學,科學學問更使人聰明,但不是哲學!!

大家要注意:只有滿足A是B,又滿足B是A→這才是概念的定義:→A是B:科學是關於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理論學說,B是A:關於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理論學說就是哲學!!



很多概念可以說;A是B,但不要認為B就是A,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

"科學是分科而學的意思"

好在頭條答案很多就胡說八道的!l多一個兩個也無所謂了。


月亮TA爹爹

科學包括兩方面。

一是必須要有理論,必須構建數學模型。

這沒什麼好說的,科學家發明一種理論,不是像我們這種民科,只是打打嘴炮,沒有數學模型。

科學理論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這樣才能稱其為假說,比如,愛因斯坦的很多假說。

二是要驗證,就如上面那位說得。

驗證必須具有普世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人都能觀測到實驗相同的內容。

至於結論是否相同,那是另一回事,但過程必須相同。

驗證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驗證不能有唯一性,就是我做出這個過程,以後包括我在內所有人都做不出來,這並不算是驗證。

所以,那些說諾貝爾獎不因為愛因斯坦相對論發他獎,都根本不懂諾貝爾獎關注的方向。

諾貝爾獎只關注實證科學,不會發給假說。

提出引力波的不會獲獎,驗證引力波的才會獲獎,這也是強調了科學需要驗證。

其實,每年科學界都會產生大量假說,大都無法驗證,很多也純粹是扯淡,根本無法驗證。

就拿上帝來說,它就不是科學。

有宗教徒宣稱看見上帝,但根據科學的檢驗方法,必須在任何地球,任何時間,人們重複同樣的實驗,會看到相同的過程。

顯然上帝是不會出現的,上帝也就屬於非科學領域。


在路上61281823

科學就是認真細心發現新事物,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饅頭,為什麼會發黴?又比如天空,為什麼會下雨?陽光是最初的動力

細心觀察才可以發現生活中的科學,認真用心,才可以更加的瞭解這樣是什麼科學?又有什麼原理?微生物之父 列文虎克,就是認真觀察才發明出初步布的顯微鏡,科學就在我們身旁科學只有認真發現細心觀察,善於創造,這才是科學,科學是有形態的,又沒有形態,科學是一種精神


科學深

我不知道科學,我覺得它是學科,既然是學科,那就必然每天都在變,所以科學的東西不能和真理放在一起討論,因為真理永恆不變。再者既然是科學的東西,既然一直在變,就不能說它是好還是壞,是對還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