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看環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觀燈光背後的故事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上海作為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追求卓越的活力一直以來為世界所矚目。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景觀照明事業迅速發展,流光溢彩的燈光夜景,成為上海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上世紀90年代起,看外灘夜景是國內外遊客到上海的必選項目,在 “APEC會議”“上合組織峰會”“世博會”等重大國際活動中,上海的景觀照明更是給中外嘉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夜幕下的黃浦江畔)

黑暗中,渴望一盞明燈

回想整個80年代,因為要上夜班,俞希恩從楊浦區大連西路的家到黃浦區鳳陽路上的單位,總是家人接送。俞希恩是軍人,曾在茫茫戈壁執行特殊任務。她說執行艱苦任務時從沒感到害怕,回到上海就因為路燈昏暗竟讓自己生出怯意。有時她和男朋友也會浪漫一下,帶著手電筒,到“情人牆”邊吹吹江風。

結婚後,一家人難得到南京路走走逛逛,她會提前準備好水和簡單食物,儘早出發。下午6點不到,商店陸續關門,“天一黑,南京路就沒什麼人了。”

俞希恩記得,到了80年代中後期,節假日時的南京路、外灘一帶會“亮燈”,也就是在建築物周邊掛上彩燈,老人孩子要她和愛人專門領著去“看燈”。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南京路步行街)

信息技術,燈光管控更加穩定

郭驊是國內較早從事景觀照明工作的專家之一,他帶領團隊實施的城市“燈光秀”,是實打實的大手筆,他也參與並見證了上海景觀燈光信息化管理的發展變化。

景觀燈光與建築物的關係,像是綠葉配紅花,照明燈光都是附著在建築物上的。上世紀90年代,景觀燈光基本由建築物所屬單位代為管控,要“開”要“關”都得一一關照好。那時的上海,每年突擊性“開燈”有七八十次之多。郭驊時任市容局景觀處處長,說到“開燈”這件事,真是苦不堪言——凡遇重大活動“要開燈了”,景觀處就得一家一家地去通知,花費很大精力。有時還要把需要亮燈的人家叫來開會,大家說好幾點開燈,現場都要對好時間,防止出差錯。儘管這樣仔細了,還是有各種奇葩事情發生,有的沒通知到,有的管理人員走掉了,有的鑰匙一下子找不到了……亮燈變得七零八落。

顯然,傳統的管理手段無法適應現代化的管理要求,1998年,上海成立了景觀燈光監控中心,對浦江兩岸的景觀照明燈光統一管控,通過計算機實施監控監測。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城市燈光進行管理,這在全國開創先河。10月2日晚,郭驊帶著手提電腦,現場演示。他告訴領導,這些亮燈樓宇都可以通過這一臺電腦來操作,“我可以讓它們全部開,也可以讓它們全部關。還可以一層一層開,也可以一層一層關。”通過信息化控制燈光的目標實現了。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浦江夜色)

東方明珠展現迷人風采

東方明珠是上海最早的地標性建築,主體有三個斜筒體、三個直筒體和11個球體組成,形成巨大空間框架結構。經過二次改造後的東方明珠塔燈光,在電腦操縱下可以根據天氣變化自動調節,產生1000多種變化,令人歎為觀止。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當很多市民觀賞東方明珠頂部的小球和塔尖,他們或許不知道,為了讓東方明珠光彩奪目、群星爭輝,郭驊曾帶領團隊工作了近八個月。東方明珠外景燈光,最早採用的是光纖材質,效果不理想。郭驊和工程師們找來全球最先進的光源體,一個一個對比,一個一個調試,最終確定用LED取代光纖,在東方明珠塔體上設計好安裝點,聯接到集成模塊由電腦統一操作。改造後的東方明珠晶瑩剔透,與浦西外灘的燈光建築交相輝映,展現出現代化大都市的迷人風采。不僅如此,東方明珠還與擴大至15.5萬平方米的浦東公園融為一體,成為“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內光外透,街區形態更加生動

住在淮海路一帶的市民可能會知道,每當夜間這片區域的建築總是透著淡淡微光,夜深時整個街區靜謐安詳,甚有禪意。這種技術被景觀燈光業者稱為“內光外透”,是一種與外灘泛光照射完全不同的新手法。

藉助這一契機,市政府決定在小陸家嘴地區、虹橋開發區、徐家彙和淮海路綠地周邊嘗試讓辦公樓宇亮起來,進行“內光外透”。這項工作被列入當年市政府實事項目。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科學會堂一角)

郭驊清晰記得當年領受任務時的情景。這是世界首創,沒有經驗可循。郭驊帶領團隊,組織專家討論,通過實踐一點點摸索。

當年這些路段上的辦公樓宇,全都下班關燈。要讓樓裡的辦公室夜裡亮燈幾乎不可能,況且各單位電源控制不統一。郭驊想到唯有在窗口安裝燈源,專門集中控制,才能做到內光外透。

說幹就幹,他們在淮海路重慶路口的“中海大樓”先行實驗。發現窗後有一塊寬約40釐米的板,大家覺得在這塊板上裝幾根燈管,再引一根線出來進行集中控制,或許能有較好效果。

裝了三根燈管以後,再用計算機控制,果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按照建築本身的形態,工程師們又在頂部用大功率氣體放電燈做泛光照明,把建築形態體現出來;在中間用這種辦公樓裡面裝燈的形式來體現;下面是商業街,也全部實現了櫥窗透亮。

“中海大樓”的成功讓大家興奮不已。當年分管這項工作的韓正同志,晚上帶領大家在選定的四個區域,一棟樓一棟樓地實地踏勘,把需要“內光外透”的樓宇規劃出來,讓這項技術廣泛應用。

上海辦公樓宇“內光外透”取得了很好效果,給上海景觀燈光設計、建設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不僅有量的增加,更有質的提升。

由靜而動,燈光語言更加豐富

APEC會議期間,上海把整個外灘當作一塊巨大的舞臺,進行了一次大型的、動態燈光表演,被冠名為“亞太騰飛”。表演開始,外灘防汛牆上,用藍、黃兩種顏色燈光,進行16種組合動態表演,呈現出“藍色浦江”“黃金海岸”的壯觀景象,50盞可控探照燈形成空中芭蕾,沿岸綠化照明,外灘大樓以APEC會標作立面投影表演,結合鮮花、煙火等圖案和動感色彩,展現了喜慶APEC召開的節日氛圍。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夜幕下的新外灘)

2006年,上合組織峰會在上海舉行,浦西延安東路至外白渡橋、浦東東昌路到陸家嘴兩側各綿延1.5公里,20組以黃色、藍色為主的大功率彩色探照燈,由計算機遠程控制,定時循環亮燈,900只彩色探照燈在城市夜空跳起了美麗的“舞蹈”,絢麗斑斕,美不勝收。這次燈光表演,冠名叫“和平暢想”。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成功舉辦,開幕式的時候,從盧浦大橋到南浦大橋,兩橋之間的江面、夜空和兩岸,極具想象力地圍合成一個夢幻空間,成為地球上獨一無二的舞臺。1200盞探照燈、16盞激光燈,總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世界第一的LED巨型屏幕,6000個直徑半米、變幻著紅、黃、橙三色的LED發光球,216艘與會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旗船以及煙火、噴泉交相互動,巧奪天工地展現了世博盛會的靚麗美景,藝術與技術完美融合,歷史與未來浪漫相會,世界與中國激情擁抱。 “火樹銀花慶世博,瓊樓玉宇不夜天”,世博之光的成功演繹,給出席世博會開幕式的中外嘉賓、觀看世博會開幕式實況轉播的世界各國人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它與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一起,成為無數人美好的記憶。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難忘世博)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繪了宋朝都城元宵節時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寫盡花燈耀眼、樂聲盈耳,餘味無窮。今天,不斷規劃升級的上海景觀照明,將為這首詞提供最好的現代註腳,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景觀照明的世界樣板。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世紀廣場夜景)

阿拉看环境|璀璨上海,城市景观灯光背后的故事

人民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