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長簽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和市長籤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福清沒有你,到不了這個份上。”這是朱鎔基曾經對林文鏡說的話。7月2日,讓福清走到這個份的林文鏡辭世,享年91歲。

文 / 華商韜略 王又新

1985年,在印尼輝煌騰達的林文鏡,站在闊別幾十年的故土上,止不住的落淚了:

魂牽夢縈的家鄉啊,道路依然泥濘,孩子讀不起書,老人看不起病,有人吃不起飯,連飲水都帶著一股腥臭味。國家已經改革開放幾年了,父老鄉親怎麼還是這種苦日子……

“孩子(華僑)有錢了,再看著母親(祖國)受窮,做孩子的能睡得著,吃得香嗎?”

林文鏡的回答是:不能!

然後,他留了下來,紮根故鄉,造福桑梓,直到去世。

【操市長的心】

林文鏡出生在福建福清溪頭村,8歲就下了南洋,等再回來時,已經56歲。

秘書告訴他,到1985年返鄉時,他們已向該村累計捐贈了三四百萬元,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這也讓他更想不通,那麼多錢,為什麼沒有帶來一點變化。

一位遠房伯伯告訴了他真相,“村裡耕種條件太差,又常遇河澇之災,好多人都窩在家裡沒活幹,連年輕人都這樣。你雖然寄錢不少,但坐吃山空,就是金山也吃不了幾天啊。”

林文鏡追問,“年輕人為什麼不進工廠?”伯伯苦笑著回答:“全縣就兩個工廠,一個是罐頭廠,都要倒閉了;還有一個是自來水廠,能用幾個工人?”

“輸血”式的扶貧解決不了問題,要讓家鄉發展,得讓家鄉有自己“造血”的功能,得讓家鄉成為一座創業的城。

這要解決三個問題:資金、技術和市場,當時的福清幾乎一樣沒有。

林文鏡決定留下來,解決這些問題。

沒有資金,他就是資金,而且他還決定到外面引入更多的資金。沒有技術,他決定去引進技術。沒有市場,他決定把全世界當成福清的市場。

1987年,經過兩年多的考察,林文鏡形成了一個通過興建工業園區招商引資辦工業的發展規劃,然後主動請纓,參加了一次福清全市幹部擴大會議。

會上,他向當地領導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決心:“我不但要辦工業,還要辦工業區,要讓福清在5年內工業產值達到5億美元,要讓福清成為工業城市,讓福清的經濟實力進入全省前10名!”

而且,他還要和市裡簽下合同,立下軍令狀。

福清當時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4.3億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也就是1億美元左右,而且大多數來自工業之外,5年內把工業總產值做到5億美元,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都說林文鏡是誇海口,吹大牛,不正常,簡直是瘋了。

這些人認為林文鏡誇海口,是因為只知道林文鏡有錢,不知道林文鏡是那麼的有錢,而且有賺錢的本領。1960年代末,林文鏡就已是名震東南亞的超級富豪,他與友人合作經營的企業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大財團,擁有全亞洲最大的水泥廠、全世界最大的麵粉廠以及專用碼頭和礦山。

最鼎盛時,有人估計他的財富至少有50億美金。

即便知道林文鏡財富實力和本事的,也勸林文鏡別給自己找事兒:多捐一些錢就行了,到福清搞什麼工業,還搞工業區,就算搞工業區,還籤什麼合同,萬一失敗,豈不是晚節不保。

親人們也是憂心忡忡,擔心他一旦投入到這份不靠譜的苦差事,林氏龐大的海外產業就將因其無暇打理而萎縮甚至敗落。

但這些都沒能改變林文鏡的決心。

2005年接受華商韜略專訪時,他曾捶著桌子說:

“說我‘不正常’的人是對的。他們是正常的人,我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我就是要用一種不正常的思想和手段去改變我的家鄉,只有這樣,我才有可能去實現我的理想。”

和市長籤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大哥式”對臺招商引資】

主動挑起擔子後,林文鏡迫不及待地把構想變成現實。

他一邊緊鑼密鼓地投資建立福清市融僑工業區,發展和完善各種招商引資必需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一邊馬不停蹄地到全世界招商引資,說服爭取企業家朋友們到福清跟他幹。

1980年代後期,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發展達到一個高峰,很多資本在自身經濟體內已沒有很好的出路。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因此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雖然很多人都因對政策持續性的擔憂而保持觀望,但中國已成為大家心目中可能是最有空間的未來。

林文鏡洞悉了這一切,他決定把自己的未來和這些海外企業家的未來緊密關聯,把自己改變家鄉的夢想和這些企業家希望在中國發展的夢想變成同一個夢。

基於福清本身的優勢,也是自己多年海外經營的優勢,林文鏡首先把橄欖枝伸向了臺灣。

與香港和新加坡不同,臺灣地域較廣,產業齊備,製造業發達,有轉移產業的強烈需求。同時,臺灣的傳統居民多為福建移民,企業界人士又多為因內戰而遷過去的“外省人”後裔,而林文鏡自己也在臺灣有產業,人脈廣泛,能與企業界人士搭上話。

不過,臺灣企業界最初並不買林文鏡的賬,答覆一般都是:“等等,再等等。”

這些人擔心會遇到政治上的巨大風險。一是他們依然對大陸的改革開放持觀望態度,二是當時的臺灣領導人李登輝,不斷製造和激化與大陸的矛盾。

另外,即使他們願意冒險而來,為什麼放著在地理位置和經商基礎上更具優勢的長三角和珠三角不選,而非要選一個聽都沒太聽過的縣級市——福清呢?

林文鏡理解大家的憂慮,他轉身改變自己的政策,給出無法拒絕的新理由。

他的政策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拿出來跟大家一起賭,賭輸了,他傾家蕩產,其他人灑灑水走人。賭贏了,則有錢大家一起賺。具體而言,就是三大辦法:

“墊資”、“入股”和“擔保”。

“墊資”是臺商只需提供技術、市場和最低限度的資金,大頭資金由林文鏡墊付。如此一來,林文鏡就承擔起了商業銀行的角色,而且比國有商業銀行效率更高、呆壞賬率更低。因為萬一投資失敗,林文鏡本人要承擔主要損失,而非像國有商業銀行那樣由政府兜底。這也使得由他招來的企業都是有潛力的優質企業,這些企業成為了福清騰飛的基礎。

所謂“入股”和“擔保”,就是林文鏡向臺商承諾,“我出一半錢,虧了算我的,賺了算你的。”如此,林文鏡又承擔起投資銀行的角色,成為廣大臺商的“天使投資人”。

但與今天的天使投資人不同,林文鏡所承受的投資風險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因為他所引進的主要是當時臺灣的成熟企業(有技術,有市場),成功的概率都比較大。

林文鏡敢於下這個賭注的底氣,是對大陸改革開放會持續向好的信心,是對黨和國家,對福建省,對福州市以及福清市各級政府與各級領導的信心和信任。

事實證明,他相信對了。

冠捷電子(AOC)就是林文鏡在這一時期招來的典型臺資企業。

成立於1990年底的冠捷電子,生產基地位於林文鏡興建的福清市融僑工業區,投產時只有2000多萬美元,運轉起來時已經接近1億美元,後來做到全球液晶顯示的第一。

這些投資裡,相當一部分都是林文鏡“墊資”和“入股”的。

依靠這種虧了主要算我的,賺了大家一起賺的人為優勢,林文鏡把福清市融僑工業區搞了起來,也讓福清的工業上到一個臺階,更改變福清在外界尤其是臺灣企業界的形象,一個貧窮的小城開始成為一些企業家眼中可以投資興業發大財的地方。

而林文鏡也乘勝擴大戰果,除融僑工業區之外,他還推動建立了全國最大的華僑投資工業集中區——元洪工業集中區,以及全國第一個僑資創辦的臺灣中小企業投資區——洪寬工業區。“洪寬”是林文鏡父親的名字。

和市長籤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福清工業分佈圖

這些工業區,最終都成了福清的造血機器。

【被“要挾”出來的出口港】

在林文鏡出錢出力又出血的努力下,1992年,福清市的工業總產值真的突破5億美元,林文鏡也實現了他1987年許下的“天方夜譚”。

5年來戰勝的困難和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激發了林文鏡的雄心壯志,讓他給自己定下“第二個五年計劃”——推動福清實現工業總產值50億美元。

就在一切看似順利之時,一件意想不到的麻煩事發生了:融僑工業區內,有一家臺商要撤資。

那位臺商是林文鏡的朋友,他來福清投資就是林文鏡引薦的,平時也尊稱林文鏡為“大哥”。要從“大哥”這裡撤資,是因為他在生意上遇到了一個大麻煩。

他來福清建廠,是因為有利可圖,投資得到了“大哥”的擔保,福清的政策和營商環境也比較優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鄧小平發表“92南巡講話”,臺商已不擔心中國大陸會走回頭路,各沿海城市都在搞招商引資競賽,融資環境也在持續改善,福清先前的投資優勢被拉平了,投資劣勢卻日益凸顯出來,其中最核心也最急迫的是物流問題。

“運費太高,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撤出福清,將企業移往有大港口的城市,要麼你每箱補貼我350美元運費。大哥,在商言商,這裡是你的老家,你可以做奉獻,我來是要賺錢。”那位臺商以近乎要挾的口吻與林文鏡及福州市政府攤牌。

要不要答應對方提出的“條件”呢?

如果不答應,讓對方撤走,必將引發更大規模的撤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招來的臺商和建起來的工業區可能前功盡棄。而若要答應,就得付補貼對方運費,這種剜肉補瘡的辦法也不可持續。

兩難之下,林文鏡想出了第三個辦法:我先給你補貼,但我馬上想辦法解決你物流的高成本,等成本降下來,再取消補貼。

林文鏡解決物流高成本的辦法說出來,也嚇了知情者一大跳。

他要幹自己的港口,而且鐵了心地要幹,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提升福清的競爭力。為今日計,為子孫計,福清都應該立足優勢建立自己的港口。

這項工作若單由福清市政府來做,在財政上將很難支持。現實要求福清市政府與林文鏡攜起手來,共克難關。

經過商議,他們最終決定——幹!

不到一年,林文鏡建成了福清歷史上第一座港口——下壟港。

下壟港的誕生不但穩住了臺商的已有投資,而且堅定了他們繼續投資福清的決心,這就進一步增強了福清的產能,因此也就需要興建更大規模的港口。

於是,林文鏡又投建了福清歷史上第一座萬噸級碼頭——元洪港。

這兩座港口為他推動福清實現“第二個五年計劃”,提供了硬件保障。

更大的手筆還在後面。

在攀登50億美元工業總產值夢想的過程中,林文鏡認為,福清將來必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這將讓已有的共計13000噸的兩個小港根本不夠用。

福清需要更大吞吐量的港口,而他林文鏡對在什麼地方建這個港已胸有成竹。

1992年,林文鏡曾沿著福清的海岸線徒步考察,當走至福清正南方向的江陰半島時,他覺得那裡有可能是一座天然良港,於是贊助數百萬美金,找政府提議進行聯合勘測。

勘測結果令人喜出望外,整個半島可以建設30個1萬至30萬噸的深水泊位,成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進出口大港。之後,林文鏡又持續重金聘請海內外頂級港口、臨港工業運營專家,進一步規劃與勘測江陰半島。

專家們提出,可以將江陰半島與鄰近的龍高半島連成一體,這樣,江陰港就不但擁有了眾多1萬至30萬噸的深水碼頭,而且擁有了500平方公里的工業腹地,可用以發展堆場和臨港工業。

如此以來,整個福清地區就連為了一體,以融僑工業區為中心的中北部地區負責製造,江陰半島負責物流,龍高半島負責協調、配合,以及吸納海峽對岸消化不了的臨港工業。

2002年,林文鏡開始將以上想法付諸行動,他與新加坡港務集團、福州市港務局和福清市政府聯合創辦了福州江陰國際集裝箱港務公司,並於當年12月18日建成江陰港的第一個5萬噸級集裝箱深水碼頭。

當情況稍微好轉,醫生允許他見人時,他第一個想見的,不是夫人,也不是兒子,竟然是時任福州市市長練知軒。當練知軒走近病床,林文鏡沒有談其他的,而是用盡氣力急急地說:

“如果我身體不行了,你一定要把江陰港建成。中國經濟越發展,一定會越發現江陰港的重要性。”

此後,林文鏡又接連興建了同樣是5萬噸級的二號、三號集裝箱深水碼頭,並與美國、澳大利亞的企業合作,在江陰半島建立澳洲礦石亞洲運轉中心和美國糧食東亞物流中心,併為此配套興建了20萬噸級和5萬噸級的散貨碼頭。

在林文鏡的努力下,2010年,江陰港進入全國十大集裝箱港口之列。國家級保稅物流園區,國家級進出口加工區也都相繼落戶江陰。2010年5月,國務院還正式批准在江陰工業集中區設立福州保稅港,成為發展“海西經濟區”和“福建自貿區”的重要錨點。

和市長籤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回想所發生的一切,林文鏡對那位連續兩年每年都從他手中支走350萬美元的臺商頗為感激,並禮遇有加。

那位“撤資”臺商提出的困局,既是一個商人的困局,也是一座城市的困局。林文鏡後來稱,他用一種令人不快的方式,將一個天大的發展機遇,送給了福清。

也正是因為這位臺商人“認錢不認人”,才使福清的發展具備了堅實的商業基礎,從而成為一種廣泛參與、熱火朝天、爭先恐後的創業競賽。

到2013年,僅林文鏡旗下的融僑工業區,工業總產值就已高達714億元人民幣,進出口總額50.5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36.9億美元,約佔福清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

【富而思進奔大康】

家鄉富起來了,但林文鏡的操心並沒有結束。

之前,他為家鄉的貧窮操心。現在,他又為家鄉的富有操心起來。

福清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作為福清華僑的精神領袖,林文鏡對華僑群體的命運尤其關心。他稱自己是老華僑,而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則為“新僑”。

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有新僑300萬人,其中福州100萬人,福清30萬人。

這些新僑每人每年均賺約2萬美元。由於他們在海外沒有相應的創業支持系統,也沒有理想的投資渠道,同時還拿不到永久居留權,因此只能將存款一股腦地寄回老家。

“每人每年至少寄回1萬美元,30萬福清新僑一年寄回至少30億美元。新僑按每年1萬美元這樣的平均額度至少連續寄了10年,10年就是300億美元。照此推算,福州就被寄回了1000億美元,福建全省更高達3000億美元。這筆錢到哪去了?”

林文鏡在調查研究後給出了答案,“有一半以上被扔進水裡了。”這筆被他稱為“新僑餘資”的錢,大多被新僑的家人揮霍了,方式則各有不同。

能忍受海外孤苦打工生活的人大多來自底層,以農民子弟為主。他們的親人沒有溫州人那種經商意識,於是,好不容易賺到的血汗錢變成了一座座豪華墓地或洋房豪宅,不少家庭只有兩口人,卻蓋起了1000多平米的別墅。

還有人大手大腳地吃喝嫖賭,一些僑嫂由於經年累月見不到丈夫竟在家中蓄養起了“小白臉”,個別包養費高達幾十萬。有些人甚至好上了“抽”,許多地方淪為了吸毒的重災區。

一些自己去做投資的,也是問題多多。

比如,當地普遍存在一種叫“標會”的融資行為。簡單講,就是法律之外的群眾集資行為,由當地的“能人”以“會頭”為名義主持,以高息為誘餌,類似於前幾年備受關注的“吳英案”。這種集資行為不受法律保護,以親情和鄉誼為聯絡紐帶和信用基礎,其高息承諾得不到保障,整個體系極為脆弱,涉案者大都血本無歸。不少新僑餘資也這樣被騙光了。

還有一些新僑家屬自己做生意,有的開洗腳屋,有的開火鍋店,有的入股某些“科研成果”項目。他們既沒有人才,也沒有技術,連眼光都沒有,往往在熱熱鬧鬧一場後,黯然關張,花錢買了個教訓。

幾十萬福清新僑辛辛苦苦地打拼,為家人換來的,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而是“資本主義的腐朽生活”和追悔莫及的剁手經歷。

“全國又有多少這樣的新僑餘資被浪費了?!”林文鏡進一步質問。

一邊是越來越多新僑賺到越來越多的錢,一邊是新僑的錢遲遲找不到保值增值的途徑;一邊是越來越多新僑寄回國內的錢在流失,一邊是國家建設急需的資金尚沒有籌措到……

愛操大心的林文鏡於是又想做一點什麼,將這些錢引導到既能保值增值,又能服務祖國建設的軌道上來。

和市長籤合同造富一座城的大哥大富豪,走了!

他的辦法簡單而粗暴,讓大家把錢交給他來打理。

通過一系列操作,林文鏡成功將“開發新僑餘資”變成了一個福清上上下下都關心和思考的公共話題,並通過面對面的方式與小額投資人(新僑及其家屬)及各社區領袖(傳統節日中結識的鄉紳耆老,以及海外福清同鄉會會長)建立了社交網絡和信任關係,築起一張福清人互通有無、守望相助的生意和資金大網。

林文鏡為新僑餘資設定的投資方向是做實業。

他首先向新僑開放了江陰港部分碼頭項目,吸引了近千名新僑的50多億元資金。這些新僑賺到錢後,成為新僑餘資開發事業最天然也最具說服力的宣傳隊。

在獲得福清新僑信任後,林文鏡又將目光投向了整個福建省新僑群體,這就又反過來要求他必須尋找更為廣闊且可靠的投資項目。

2001年起,他開始嘗試帶領福清新僑組團到外省投資,第一站是重慶。

為保證個人信用,他自己先去試點,投資了房地產等項目,併成為當地著名的開發商。在獲得成功、投資風險被證實極低後,才面向整個福建省新僑群體推介。

隨後,他又於2005年帶領福建省新僑奔赴雲南、廣西、江西、安徽、貴州等地投資,投資項目多達400餘個,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美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讓新僑的餘資實現增值……

【林氏成功學】

通過這些努力,融聚華僑力量改變家鄉的林文鏡,創造了“福清模式”和“福清速度”,寫下了傳奇。這也是他最驕傲,最自豪的地方。

林文鏡特別強調,有了錢以後,要把錢用好,特別強調扶貧一定要造血,而不是捐款。他說,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到2005年,他的企業每年給國家交稅5億以上,每年在跟他集團有關的企業體系工作的人多達50萬。

他說:如果是捐款,我要捐多少才能養活50萬人,又有幾個華僑能做到每年捐5個億。因此,他認為,無論企業,還是政府,捐錢或者撥款,都不如讓錢變成會下蛋的老母雞。

2005年,華商韜略採訪他時,他一度談到自己對企業家的定義。他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如果連自己的家鄉都造富不了,就是失職,是人生的失敗。

甚至,激情,狂熱的他中途還以某位著名大富豪跟自己比喻,雖然我的財富不如他多,但在我心中,他沒有我的人生成功有意義,因為他都是給自己賺錢,他沒能造福他的家鄉。

結束訪問大約半個小時後,他又打電話來更正,剛才我說的那句話不合適,他是成功的,我只是覺得,一個企業家應該要對他的家鄉,他的故里做多一些事。

而且,回到祖國的這幾十年,林文鏡自己的事業也發展得不差,錢也賺得不少,並且以超過300億人民幣的身價躋身過福建首富的地位。

如今,由林文鏡創辦的融僑集團已經是一家以房地產開發為核心,涉及商業、教育、酒店、物業、醫療、農業、港口開發、工業村等產業領域的綜合性產業集團,其房地產業務的經營績效在中國房企中一直位列前茅,投資區域囊括福州、上海、南京、武漢、合肥、天津、重慶、成都、蘇州、廣州、深圳、鄭州、無錫、淮安、廈門、福清、龍巖、莆田等城市。

除通過造血造富家鄉,融僑集團還累計捐款10多億用於公益慈善事業,並於2016年成立了林文鏡慈善基金會。

8歲就下南洋,然後再也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林文鏡,自稱是沒有文化的人,但卻在印尼與林紹良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將近60歲回國又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再創一個經營的輝煌。2005年接受訪問時,他已經快80了,但依然全世界地跑,不辭辛勞地工作。

他說,“我快80了,但我的思想和開明程度不比年輕人差。因為我天天在運用我的頭腦,訓練我的頭腦,我天天在解決問題,天天在操心。如果不思考,不操心,不解決問題,你的腦袋就會走下坡,就會腐朽掉,就會跟不上時代。”

當時,林文鏡還有個願望,希望自己至少活到88歲,如果活到100歲,就100歲退休。對於誰接班,他當時的說法說是,自己有3個孩子,不但可以從3個人中選擇,更可以從千千萬萬熱愛中國,報效中國的中國人中選擇。我選擇的人,一定要按照我的思路,繼續完成我的報效家鄉,報效國家的事業的人。

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人,為什麼可以在國內外都獲得這樣的成就,林文鏡的回答是:多向社會學習,多在工作中學習,另外,做人要講信用,不光要信用,還要講義氣,良心。

至於怎麼樣做成那麼大的事業,甚至把很多自己都不懂的業務做好,他的回答是:你懂人就行了。懂得識人,用人,相信人,給予人和成就他人。

還有一個重要的插曲是,林文鏡因為回到家鄉發展,算是成功避過了1997亞洲金融風波的衝擊,如果他依然留在印尼,恐怕是“在劫難逃”。那個時期,很多在蘇哈托時代崛起的財團,尤其是華人財團都遭受了滅頂之災,很久很久也沒有恢復元氣。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