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造反,劉邦能打得過嗎?

朱興子

韓信造反,想要成功,只要找準時機,是有很大的把握幹掉劉邦的,否則,肯定打不過劉邦。

韓信造反,直接滅劉邦的最好時機是垓下之戰前後。原則就是聯弱打強,逐漸讓自己變成最強者。

垓下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在鴻溝議和。議和後雙方撤兵,劉邦聽從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了和議,追擊楚軍。結果,劉邦的漢軍卻被項羽擊敗於固陵,並被楚軍合圍於陳下。可見,劉邦此時的實力是比不了項羽的10萬楚軍的。

韓信這時候的策略,當然是聯合劉邦打項羽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劉邦的利益誘惑下,韓信和彭越出兵,合擊楚軍於垓下。垓下之戰,楚軍已經被大量消耗,處於劣勢了,這時候,韓信造反,聯合項羽,瓦解彭越、英布和劉邦的聯盟就可以了。

那麼此時的垓下一戰,被滅掉的就是劉邦了。彭越和英布就是兩個希望封王,有自己的領地就知足的人,加上之前和項羽的嫌隙,韓信完全可以趁機拉攏兩人,一起滅掉項羽,那麼完成統一大業的就是韓信了。

除了垓下之戰外,還有一次好機會,就是韓信剛滅了齊國時。這時候的策略是三分天下。

項羽因為救援齊國的龍且全軍覆沒,很惶恐,想跟韓信結盟。而謀士蒯通也遊說韓信趁機稱王。此時的韓信,之前攻滅了燕趙,再拒有齊地,完全可以聯合項羽把劉邦趕回漢中,收復關中之地,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比照東漢末年的三國,不用多說了吧,韓信佔領的可是曹魏的地盤。把項羽適當的往南方驅趕一下,項羽就成了孫吳。而劉邦,就是蝸居一方的蜀漢,等死而已。所以,韓信這時候造反,也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滅掉劉邦是遲早的事情。

不是太好的時機,但還可以一搏,就是韓信被剝奪齊王位,被封楚地,立為楚王的時候。這時候,韓信想造反成功有點難度了,需要施行離間計,拉攏盟友。

韓信最好的盟友當然是匈奴人了,只需要派人給匈奴人送點財物,讓匈奴人舉兵南下打劉邦應該不難。按照歷史的史實,即使不聯合匈奴,匈奴為了搶劫財物,也會南下的。

第二個盟友就是韓王信。韓王信也沒辦法,誰讓他弱小呢,夾在匈奴和劉邦之間。彭越和英布,只要略施離間計,內心一害怕,兩個人就會跟韓信一起幹了。陳豨也是可以拉攏的,韓信最後就死於陳豨造反。盧綰可以不用管,等韓信大事已成,必然投降,找個理由殺掉就行了。

韓信作為楚人,還可以利用鍾離眛,聯合舊楚國的遺族,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時候韓信聯盟對劉邦是南北夾擊之勢,贏的把握還是很大的。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異姓王不撞南牆不回頭,這時候不願意跟著造反,那就稍微困難點,但是把天下攪亂應該是足夠了。


韓信造反最不好的時機,就是歷史上韓信選擇的時機,在毫無兵權的情況下,竟然要跟陳豨做所謂的裡應外合。

韓信這次造反的結局大家也都熟知了,讓一個婦人給輕鬆搞定了。

可見,韓信如果真有自己一統天下,做天子的野心,是有很大的機會成功的。性格決定命運,觀念決定前途,韓信在每次大的抉擇面前,都選擇了似乎是可以預見的最安全的道路,但是也是收益最差的道路。

如果韓信在受胯下之辱時,憤而殺了屠夫,肯定會名揚天下,亂世之時是個敢作敢當的豪傑,那麼項梁、項羽也會對他刮目相看。如果聽從了蒯通的建議,也可以成為一方英雄。再不濟,救了鍾離眛,反擊劉邦,即使失敗,也可以留下一個為了好友,兩肋插刀,轟轟烈烈的美名。

可韓信卻最終選擇了一種最屈辱的死法,所以,從韓信的胯下之辱開始,已經註定了他無法成為後周皇帝郭威式的一代英雄明主,更成不了劉邦、李世民、朱棣之類的霸業。


奕天讀歷史

韓信是絕對打不過的,因為劉邦一直對他防範甚密,導致韓信手中無兵、手下無將、沒有根基之地,根本沒有造反的實力,如果強行造反,只會死的更難看,這也是韓信始終沒有造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但劉邦少說了一句,那就是“玩政治,他們三個都不如我”。劉邦對韓信早有防範之心,使其根本無法形成造反的實力。

手中無兵

劉邦先後兩次收繳了韓信的兵權,這導致韓信雖然一直在領兵打仗,但手下的兵卻始終姓“劉”,而不姓“韓”。

第一次:漢三年(公元前204年)七月,劉邦在正面再一次被項羽打敗,極為狼狽。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於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

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令張耳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以韓信向東攻打齊國。

第二次:這次發生在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由於之前韓信攻下齊地之後請封齊王,且之後未奉令趕來會合,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於是感到韓信再一次做大的劉邦在擊敗項羽後,“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走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先後兩次被奪兵權,這導致他手下根本沒有可用之兵。當然,如此順利就被劉邦奪取兵權,也可以說明韓信對於手下士兵的掌控力很差。

手下無將

這又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韓信帶兵打仗好幾年,壓根沒有培植起來自己的勢力,手下武將全是效忠於劉邦的,從史料記載來看,可能唯一傾向於韓信的就是鵬通了,然而鵬通還由於韓信不聽勸而隱退了。

這從韓信兩次被奪取兵權而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就能夠體現出來。另一方面,正是由於韓信沒能形成自己的勢力,導致西漢建立之後他雖然被封為楚王,卻勢力極為單薄的原因所在,也正是由於他勢力單薄,呂后才敢擅自將其處死。

無根基之地

這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即使你手中有兵有將,還得有立錐之地才行,否則就只能成為流寇,而不是一方諸侯了,也就更不用說奪取天下了。

然而韓信好不容易在齊地站穩腳跟,劉邦就把他改封到了楚地;結果在楚地還沒安穩下來,就又被劉邦藉故給抓了起來。始終沒能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正是在劉邦的嚴密防範之下,韓信始終沒能擁有造反的實力。如果他強行起兵造反,是根本無法與劉邦進行對抗的,這從西漢建立之初其他幾個異姓諸侯的下場就可以看出來,有兵有地盤的他們都不能成功,無兵無將無地盤的韓信有可能成功嗎?


香茗史館

韓信死局早已鎖定

除非讓韓信單挑劉邦,不然韓信必死無疑,或者說韓信的死並非偶然。

韓信領兵為將征戰沙場,秦末無人能出其左右,但是也僅僅是領兵打仗而已啦。若論政治水平,統御部下能力,劉邦甩韓信八條街不止

世人都以為劉邦是街頭小混混,流氓無賴出身,所以必然是沒有幾斤幾兩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是,最後統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正是劉邦這樣一個一無所是的潑皮無賴。這還不夠說明問題麼?

造反,他敢麼?

韓信,他有很多次可以造反的機會,但是他沒有,為什麼沒有呢,因為他不敢,他知道他的這一切是誰給他的。

說韓信是政治白痴也是不為過的,攻佔齊國之後,竟公然向劉邦提出稱齊王的要求,這時的劉邦正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呢。這一下,其實韓信最後的死局已經註定了。

後悔晚矣

反觀蕭何,張良,陳平,哪一個不是得善終的,就韓信被整死了,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韓信太高傲了,高傲到自以為自己功高權重,劉邦必不敢動他。當他最後領悟到“高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已經晚了。


看點兒歷史

劉邦之所以不怕韓信造反,一是漢軍姓漢、姓劉不姓韓。韓信的確有指揮漢軍的權力,但這個權力是漢王劉邦給的,韓信如果要造反,那得要看漢兵漢將答應不答應。二是韓信能有今天,全是劉邦給的,他沒有造反的充足理由。如果不是戰爭,韓信可能混得什麼也不是,想當年他在項羽手下,謀不能被用,人不被重用,現在他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軍,對此他不能不知道,是漢王劉邦給了他現在一切,韓信怎麼會背叛劉邦呢?三是劉邦和韓信關係不錯,二人惺惺相惜,韓信打心底不會造反。劉邦和韓信之間沒有充分的信任,二人絕對不會走到一起,在一個鍋裡吃飯。劉邦信任韓信,把漢軍指揮權交給了韓信,韓信佩服劉邦,說劉邦能將將,信只能將兵,他們二人可以說互相佩服對方,韓信更是對劉邦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們之間不一般的私人關係決定了韓信不會造劉邦的反,關於這一點,韓信當年不是沒有人煽動拉攏他要造劉邦的反,英布就在劉邦降了韓信的軍銜後(王降為侯),曾唆使韓信起來造反,但韓信出於對劉邦的信任和感激,沒有同意和夥同英布一起鬧事,這充分說明了韓信對劉邦的信任和依賴。四是劉邦有駕馭全局的高超能力,他在漢軍中的威望絕不被韓信低,韓信不敢造反。尤其是劉邦除了有韓信這個兵仙外,他的手下可以說人才濟濟,藏龍臥虎,都非等閒之輩,把這些人能團結到一起,讓這幫人心甘情願的給自己做事,足見劉邦的能力非比尋常,也絕不是現在有些人講的流氓和混混,韓信何許人也,怎麼能不知道利害關係,造反得要能力和膽量才行。

既然韓信沒有造反的理由和膽量,又怎麼能說如果韓信造反,劉邦能否打得過韓信呢?幹什麼事情不是憑空想象那麼簡單,一些所謂的學者把劉邦說得一無是處,說到底乃書生觀點,是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的,劉邦真的象他們說的那樣,他拿什麼奪取了天下?如果劉邦連韓信都管不住,那他還敢把軍權交給韓信嗎?所以提問題要動腦子,更要嚴肅和認真。謝謝!





知未是也

那得看什麼時候了,如果是韓信做齊王或者是做楚王的時候造反,那麼劉邦肯定打不過,那麼如果是後來做淮陰侯的時候韓信造反,那肯定不是劉邦的對手,後來韓信的結局也說明一切。

劉邦擊敗項羽之後,評價當時的天下三傑:蕭何調度有方,前線的糧秣兵源不絕;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韓信連軍百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這樣的天下三傑全部能夠為他所用,這就是他最終能夠打敗項羽的原因,可見劉邦對於韓信的軍事水平評價很高。

韓信被劉邦封壇拜將之後,與張耳一起帶領漢軍偏師先是魏國,然後攻破趙國,軍隊規模擴展到20餘萬,但很快在滎陽大敗的劉邦,趕到趙國奪走了軍隊主力,而後韓信襲擊齊國,擊敗項羽派出救援齊國的將軍龍且,平定齊國,劉邦迫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

此時韓信實力已經與劉邦、項羽差不多,有了三分天下的勢力,可是韓信卻沒有問鼎天下的雄心,此時項羽派出使者說服韓信:“齊國的實力已經成為左右天下大勢的地步,韓信幫助劉邦,則漢軍取勝,韓信幫助項羽,則楚軍取勝,韓信兩不相幫則三分天下,項羽屢次能夠誅殺劉邦,但是都放過劉邦,足見項羽仁義,而劉邦則窮追不捨,而一旦韓信幫助劉邦獲得最終的勝利,將來劉邦一定不會放過韓信。所以希望或者幫助楚國,或者選擇兩不相幫。”不過韓信卻認為,自己在項羽那裡時,沒有受到重用,他能有現在的成就,完全是因為劉邦的新任,所以不願意背叛劉邦,從而拒絕了項羽的要求。

而此時韓信身邊著名的謀士蒯通則勸說韓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勸說韓信不要繼續幫助劉邦,而是靜觀其變,這樣的話“進可問鼎天下,退則裂土稱王”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可是仍然遭到韓信的拒絕。

緊著韓信就和劉邦合兵將項羽包圍在垓下,最後項羽自殺烏江,劉邦獲得勝利。而後削弱韓信的勢力,劉邦以韓信楚人為名,將韓信改封為楚王。

可是很快有人舉報韓信造反,劉邦手下的武將都吵嚷著要討伐韓信,劉邦也遲遲拿不定主意,這時候陳平問劉邦:“你和韓信誰的帶兵本領強啊?”

“我不如韓信”劉邦回答。

“你的兵強還是楚兵強?”陳平繼續追問。

“楚兵強”劉邦答道

“啥啥都幹不過人家,還打嗎?”

......

“那怎麼辦?”劉邦繼續問。

“天子巡視天下,諸侯必須迎接,你就通知韓信要到雲夢澤巡視,韓信必然趕來迎接,你順手就把他抓了,兩個兵就夠。”

於是韓信就這樣被算計,被劉邦抓住,帶回長安,罷黜王爵,降為淮陰侯。這個時候,韓信就已經劉邦、呂雉菜板上的肉了。

後來劉邦的部將陳郗造反,劉邦親自征伐,韓信積極參與陳郗謀反,準備裡應外合,結果被告發,被留守蕭何和呂雉幹掉,夷三族。

韓信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選擇了愚忠,在自己最衰弱的時候選擇了背叛。結果就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其最後的遭遇讓人唏噓。


大東北的小豆包

如果韓信造反,輸的一定是韓信,因為劉邦不是一個人在在戰鬥,你不是造劉邦的反,你造的是張良蕭何陳平樊噲等各種人才集合的反,而韓信確實孤家寡人一個,這樣的對決你說誰會贏。

憑什麼呀,劉邦什麼都不會,正是因為劉邦什麼都不會,所以才有人跟著他,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韓信呢,太強了,感覺跟著他完全是被壓制呀,一點樂趣都沒有。

歷史總是讓人一聲嘆息,強者有時候往往會敗給弱者。


昭烈名臣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就事論事,韓信其實有一個特別好的造反的機會,但是被他硬生生的錯過了。

韓信滅齊以後,手握七十餘城,戰兵幾十萬,如果這個時機韓信自立,無疑是對劉邦最大的打擊,到時候三足鼎立,劉邦項羽就都得看韓信的臉色,而且韓信不光手握齊國,在趙國,代國韓信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界時劉邦腹背受敵,不得不老老實實退回關中,項羽也會得到喘息的機會。到時候估計還得再打個幾十年,鹿死誰手誰也說不準。


可是韓信當時深念劉邦之恩,無論蒯通如何勸說,韓信就是不願背棄劉邦。

等劉邦稱帝后,韓信再造反也就難說了。

都說韓信軍事水平高,可問題是那時天下大勢已經歸於劉邦,那些從劉邦手中獲益的功臣們,怎麼可能讓好不容易到手的東西又被戰爭打得一乾二淨,老百姓好不容易過上了太平日子,怎麼會容忍一個人第二次挑起戰爭。況且劉邦深得民心,韓信造反絕對會孤立無援。往壞了想,就算彭越英布等人響應,可他們的地盤早就被劉氏諸王給分割包圍,劉邦有大把的時間能聚集優勢兵力,分而殲之。

或許有人說,韓信軍事才能足夠彌補不足,我只想說,當時的韓信面對劉邦,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韓信會打仗,可是劉邦經歷了三年滅秦,四年滅楚的戰爭洗禮,他的軍事才能也絕對不容小覷。從劉邦稱帝后打得幾仗看,劉邦手下的老夥計,包括劉邦幾乎都完成了蛻變。


守仁看劇

一定打的過,韓信也是聰明人,作為一代名將,韓信自己拿的起,如果一個國家靠一個將軍治理,那會是什麼後果,韓信知道自己適合帶兵,但不適合治國理政,識人用人,打仗靠的是勇氣謀略,而治國理政就不一樣了,靠的是耐力,抗壓力,智慧,膽量,眼光,胸懷,遠見,謀略,識人用人,人格,德才兼備,上知宇宙之奧妙,下吞吐天地之機,無與倫比的人才可以擔此重任


譚倫56387537

韓信若造反,劉邦不用打他都會成光幹司令,韓信手下無一親信,就連其謀士蒯通也不過是為了能夠施展自已縱橫家的本領而希望國家處於分烈局面,一個既無擁護自已的下屬又無後勤保障的光桿司令能贏嗎?事實上韓信死前反行己顯,被家奴告發,如果提前造反也就死得更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