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無法給出籠統的定義。看似遙不可及,卻又近在眼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本期訪談嘉賓—飄在英倫認為,表面形式上的美固然好,但比其更重要的就是內在的深刻含義,這是一種要用心去感受的美,對於拍攝來說也是如此,內在的含義遠比表面的形式要來的有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更多關於他的故事以及攝影心得。本期嘉賓: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飄在英倫

GETTY(英國)Osports(中國)簽約攝影師,著名青年攝影師,是第一位拍遍英國的華人攝影師。以其拍攝極簡主義慢門風格的照片而聞名,其作品時常出現於國內外知名專業攝影雜誌《PHOTO》、《DIGITAL CAMERA》、《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攝影之友》,他的作品有著獨特的攝影視角和創作功底。

我的攝影之路

Q:你是因為什麼喜歡上攝影,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拍攝什麼題材?

A:攝影一直是我的一個愛好,以前年輕的時候一直比較喜歡一些新潮的電子產品,比如隨身聽、MD。再到後來接觸了相機,就喜歡上這種記錄生活的方式。還記得最早用的第一臺數碼單反就是佳能的EOS 300D。

最初拍的題材,風光偏多。因為那時候對攝影的認識還不是特別深刻,認為身邊美的東西都值得自己去拍,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喜歡一切美的東西,還記得那時候拍的最多的就是荷花。對於攝影師而言,拍身邊的題材,還是比較方便的,而且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出片。相對如果拍不是很美的事物,可能需要一些技巧,用自己的審美觀去賦予這套作品。但是拍荷花較之簡單一點,比較容易讓自己信心多一些。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7D 光圈: 18 快門:140秒 感光度:100

(B門多張拍攝合成)

Q:那後來你是怎麼找到自己的拍攝風格的?

A: 因為拍攝量越來越大,所經歷的事情和所看到的景觀越來越多,然後就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慢慢的形成一種審美上的習慣和世界觀,包括需要表現什麼東西,拍攝的傾向性越來越專注。

Q:看你的專業好像與攝影沒有什麼太多的交集,這段時期對你的攝影之路有什麼影響嗎?

A:其實在國外上學的這段時期,對我的成長和攝影方面的幫助都是特別大的。

我出國之前就比較喜歡攝影了,那時候全國各地去的地方也比較多,會在各地拍攝一些東西。最關鍵的是審美觀,攝影觀,在這之前我並沒有受過科班教育,更多受的是傳統的影響。比如那時平面媒體還是比較發達的,看到的大都是藍天白雲很豔麗的那種照片,並不是說這種風格不好,因為每個地方的審美世界觀是不一樣的。我當時在國內接受的都是這方面的教育,出國之後接觸的就是西方的攝影,所謂的西方的風光攝影其實和國內差別很大,所以當時的眼界也打開了。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1DX Mark II 光圈:2 快門:1/2000 感光度:100

Q:國外的風格與國內有什麼不同嗎?

A:以風光攝影來說,傳統的中國風光攝影我們都是講究意境,比如水墨畫的感覺,追求的是這個意;西方風光攝影則更注重形,就是它的表現形式更注重外在美,形式更多樣化。如果用畫來作比喻的話,國內拍風光更像水墨畫,西方拍風光更像油畫。因為每個國家文化底蘊不一樣,價值觀也不一樣。當然隨著近些年的信息發達,我們國內的拍攝風格也更加多元化了。

Q:後來在攝影方面是如何學習的呢?

A:其實沒有系統的去學習攝影,所掌握的知識都是通過自學的碎片積累起來的。一個是興趣使然,另一方面就是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這些知識。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的攝影書籍比較齊全,包括畫冊,對於個人審美的養成還是很有幫助的。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6.3 快門:100s 感光度:100

(B門多張拍攝合成)

Q:您大多數是靠大量的閱覽去提升自己的審美?

A:是的,我覺得對於攝影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審美,我個人認為技法反而沒那麼重要。因為只有技法沒有審美的話,你只是機械地去操作相機,沒有辦法表現出一個好的、讓別人認可的審美,所以我畫冊看的比較多。

也許你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可能才能看得懂畫冊裡的內容,但是我認為不用追求一定能看懂的,而是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美的。因為你在拍攝時都找不到最美的角度,這個其實就跟一些技法沒什麼關係,而是審美習慣的問題。

Q:在網上了解到您的名字“飄在英倫”是源於您拍遍了英國嗎?當時是因為什麼想進行這樣的系列拍攝呢?

A:這個名字是受到綜合因素的影響吧,一方面現在很多人也有起類似的名字的,比如“飄在XX”,另一方面和經歷有關係,當時一個人在國外讀書,跟現在不一樣,以前我們生活的環境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活動也沒那麼豐富, 你在外邊生活是有一種流浪飄蕩的那種感覺,再加上去的地方就是比較多,我認為這個“飄”字是比較有意義,比較有意境,所以說是一個綜合因素。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7D 光圈: 5.6 快門:0.5s 感光度:125

關於這個題材呢,因為我上學的時候,完成學習任務會比較及時,比如說考試、論文我都會很順利的做完,然後就有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因為我在學習上花的時間並不是特別多,我認為只要能考過即可。所以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拍照,剛開始沒有一個目標類似要拍遍英國什麼的,並沒有這樣的原因,因為你去過一個地方几次之後,你可能就要換新地方了,所以拍的時間多了 ,自然就拍遍了,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我的攝影觀與器材選擇

Q:攝影中,您最看重什麼?

A: 我最看重的,對攝影師來講就是攝影師的一種精神,對於作品來講就是作品的內容。因為大部分攝影師都是追隨別人去拍,而且是拍一些表面的東西,比較膚淺的東西。當然你初期模仿是比較有助於攝影師的成長,後期還在這樣做就缺乏創造力了。首先要有創新的精神,其次要有一種創作精神,並不是說別人拍到什麼了我也要去拍,那樣只是拍一些比較表面化的東西。作為愛好來說我覺得拍什麼都可以,但作為一個攝影師來說,一定要去拍一些有意義的東西,這就是一種精神。比如很多攝影師,很能吃苦,他想拍一些別人拍不到的。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II 光圈: 1.4 快門:1/160 感光度:800

作品的話我就比較看重內容,比如那種特別唯美的光線、光影的照片,因為比較容易去表現,可能看多了更像快餐了,就品不到更深層的東西,當然拿來養養眼是無妨的。這個所謂內容的話就是你可能通過這個作品解讀出更多的一些東西,可能是積極的,可能是能推動社會發展的東西。

Q:在微博上看到您發了很多系列作品,那麼在眾多照片中,您是如何取篩選片子的呢?

A:因為我拍攝量特別大,自己不是一個職業攝影師,但每個職業攝影師都要有自己的一個主題, 而看到什麼都拍的攝影師,不是說他技術差,而是沒有專長的。我認為厲害的攝影師他一定要有自己的拍攝主題。其實我也是屬於前者,就是沒有自己拍攝主題的攝影師。但是我唯一的就是拍攝量大,可以從我所有拍攝內容裡提取主題,而且我不是盲目的拍攝,比如我要去一個地方,我會拍任何我感興趣的東西。而我有自己的主題,比如拍人笑臉,看到這個瞬間我就知道,這個主題是我延續拍攝的,那麼我一定要拍。比如表現一個紅色的主題,那麼我看到相關的主題,我就會去拍。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16 快門:1/15 感光度:100

其實很多攝影師都會去拍,但是他們都是碎片化的,不是系統化的。這些主題在你潛意識裡的數據庫裡面就有,就是你看到了你就會知道,並不是說我要刻意去找這種鏡頭。然後你拍的數量比較大,數據庫的主題就比較多,相對說比較純粹一點。

Q:接觸風光和人文這兩個題材後,分別給您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A:你走的地方越多,接觸的人越多,你經歷的事情越多,會讓你對社會、對人、對大自然的認識會更深刻。隨著年紀越大,不像年輕的時候那麼浮躁,而是會靜下心來。因為攝影開拓了我的視野,面對很多事更坦然。通過拍風光,你會知道我們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通過拍人文,接觸的事物與人,你會知道當遇到困難,其實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你所謂的大事可能只是微不足道。對自己有一個更清醒更深刻更客觀的一個認識,讓自己能更坦然的面對一切吧 。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5.6 快門:1s 感光度:200

Q:能否分享一下,您最難忘的、意義深刻的拍攝經歷呢?

A:有一次開車比較晚,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正好有晚霞,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場景很難得,停車了就和朋友一起去拍,停車的地方在山上,可能要走20分鐘,我們就趕緊跑下去拍攝,結果到了地方想要拍照,卻發現沒有背上相機包,也就是說光顧著激動卻沒發現忘了帶相機來拍攝。

Q:可以談談您獨創的高動態慢快門立體攝影法麼?

A:其實那應該算是別人給我加的一個標籤吧,因為我在國內拍慢門攝影應該比較早。傳統的慢門攝影其實可能就是為了虛化水啊雲啊之類的,而我這種後期方式表現出來這種事物的立體感和質感,在拍攝的時候會用自己特殊的這種手法。很多人慢門都只拍一張兩張,我會拍很多,簡單而言,去合成它每一個角度的光影,展現的風光細節更全面,然後再通過特殊的後期方式表現出來更強的立體感。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8 快門:100s 感光度:100

(B門多張拍攝合成)

這種方法現在來看比較簡單,但是在十幾年前的話這種理念就屬於一個新理念。也是因為在國外所看的東西比較多,加上以前技法的東西沒有現在這麼全,你只能靠自己琢磨,看到別人拍到了,你再根據自己的這種想法去做,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或者說自己處理的一些技巧。

Q:風光拍攝,您會處於哪些考慮來選擇相機與鏡頭?

A: 我去一個地方,選相機的話,肯定會選擇一個可靠的相機,這是最重要的。像我之前遇到過的極端環境,比如特別冷的地方,要是相機不工作了,性能再好但是你卻不能拍,那就是大問題了。作為專業攝影師,出去拍照帶的器材比較多,但任何時候我都會帶一臺佳能的單反,因為我對佳能比較熟悉,它的可靠性和操控性都非常熟悉,也對它在任何場景下的表現都是能做到心中有數。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16 快門:1/1000 感光度:320

鏡頭方面,其實我剛開始攝影的時候對焦段要求的比較全,因為想拍的東西特別多,我會帶一支28-300,然後再帶各種定焦,不求最多但求齊全。現在的話拍攝之前會有一個主題,還會受自己的審美風格影響,帶的鏡頭就不是特別多了,越少越好。首先會有一隻廣角便於拍風光,然後再帶一個35mm或50mm之類的定焦鏡頭就夠了,因為過程中還會拍一些人文。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II 光圈: 16 快門:30s 感光度:100

最後,機身方面除了可靠性還要考慮專業性與便攜性。綜合考慮下來我現在用的最多的就是佳能EOS 5D4。它在佳能單反系列中屬於一個專業型,在惡劣環境下拍攝表現十分可靠,全畫幅傳感器適合風光攝影的創作,像素也夠。拍人文的話,連拍速度也能滿足街頭人文的創作。同時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它自帶的WiFi分享到手機的功能也十分便捷可靠。

人文風光拍攝那些事

Q:拍人文時,您是如何做到在不打擾人家的情況下去拍攝的?

A:其實這要分情況分場景來說,尤其是注重隱私的人,打擾到別人或者說被拒絕,這種情況一定是你自己的舉動讓別人反感。

首先你自己言行舉止一定要是文明的,不能說在別人談話過程或是不願讓人拍攝的情況下去打擾到別人。這在任何地方都一樣,在做一件比較私密的事情的時候,就不希望別人來拍照。因此場景的選擇一定是要在對方最放鬆的時刻。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II +EF 85mm f/1.2L II USM

光圈:1.6 快門:1/1000 感光度:1000

其次就是你自己的氣場,一定是讓別人喜歡你的,不反感的。就像我經常說的,拍攝人文的時候,你一定要讓自己變成一個透明的人,舉止裝扮一定不能特別顯眼。我要拍人文的時候,通常不會用非常顯眼的鏡頭,因為這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專業攝影師或狗仔,讓別人對你有警惕。同時可以嘗試跟別人眼神溝通,然後有微笑,讓她覺得你是善意的。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1DX Mark II 光圈: 1.4 快門:1/1250 感光度:100

而穿著則一定要融合到一個場景裡面,不能時時刻刻穿得像一個遊客一樣。比如你在正式的場合你也要穿一些正裝或是商務休閒裝。因為你的穿著和所處環境不符的話,會顯得很突兀,別人一眼就能注意到你,會讓人對你有所防備。

使用單反之類的機器拍攝時可以搭配一些比如35mm或者廣角變焦這樣的鏡頭去拍,這樣拍出來的親近感更強,衝擊力更強,搭配機身又不是特別顯眼。當然如果你想拍一些比較隱秘的人文片,又怕機器本身引起人們的反感,那麼選擇像佳能G系列之類的專業卡片機去拍攝也是可以的。

Q:人文拍攝中您認為什麼最重要?

A: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表現的內容,因為無論是風光還是人文,我看重的都是作品的內在,無論是表現美的一面,還是看到國外一些表現暴力的,但是他所傳遞的思想一定是比較深刻的。很多人文攝影師就是為了拍一個光影,這種照片是很養眼,但是你要是沒有表現的東西,那麼我覺得這種就叫人文風光照了。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1.6 快門:1/400 感光度:1000

我認為好的照片,第一種形式上美的,可以叫好照片。昇華一點,雖然不是特別美,但比美更重要的就是內在了,它表現的含義更深刻,比如說我拍兩個普通人握手和我拍兩個大人物握手是不一樣的,前者的光影風光環境再好,那也不如我去拍兩個大人物之間的這種世紀握手來的更好。也許構圖不是特別的好甚至是有一些歪的,但是這個比美更重要。當然,我並不是說美不重要,只是覺得光拍出形式上的美是比較初級的一個階段,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你在形式上美的同時,又能有比較深刻的內涵,這肯定就是級別更高一點形式的美。

Q: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很多初學者的風光照片可能也以形式上的美為主,那麼你認為風光攝影裡更深層的美是什麼呢?

A:風光拍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表現出來它的美,如果說更高級一點的表現,那可能就是你能表現出來它不一樣的美,能通過你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出來它的美。我覺得風光攝影最主要的價值就是你傳遞出一個地方美感的時候,它能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讓別人很積極的去面對生活,會讓別人看到一張美景就能感到愉悅,這可能就是它的一種價值所在吧。

對於初學者的建議

Q:對於前面所提到的初學者,你認為他們該如何去提升自己呢?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16 快門:1/200 感光度:400

對於初學者首先要了解的肯定是相機的操作,也就是技法學習。大部分攝影師初學攝影時會專注在這一塊,認為學會這個技法之後,就能拍的好。其實我認為,對於拍到好的照片來說,技法是最不重要的。就像開賽車,相機的操作學的只是像掛擋踩油門這樣的基礎操作,若是一直把精力在這方面投入的話,那是肯定不行的,就好比在真實比賽中更多涉及的是怎麼去過彎,怎樣去彎道超車,什麼時候加油,什麼時候換輪胎等等,注重的細節特別特別多,最初級的地方懂了就可以了。

攝影的話更重要的還是審美,因為你知道什麼時候是美的時刻,什麼樣的場景什麼樣的顏色搭配是美的。有了這個審美習慣後,再去追求內容就比較簡單,因為你在拍攝一個有內容的東西的時候,就一定會想著通過什麼樣的形式去表達,那你所掌握的這種知識就是這種形式的表現。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4 快門:1.6s 感光度:400

基礎肯定是一個必備條件, 我說的並不是基礎不重要,你一定要會,但不要把精力去過多的專注在這個技法上。其實多看一些畫冊,多看別人的作品,對拍攝是特別有幫助的。比如說拍風光不是說多看那種糖水片,一定要多看國家地理這類的雜誌。因為它介紹的內容比較深,能讓你有比較深的認識,拍一個東西只有在知道他的內在之後,才知道怎樣通過形式上去挖掘它,很多東西不只是形式上的。

Q:你在拍攝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創作上的瓶頸期?是怎樣度過的呢?

A: 有啊,我覺得我每年都會有瓶頸期。其實這也是好事,因為每個人認識到自己的瓶頸,說明就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攝影師的成長來說,有人特別快也有人特別慢,我覺得快的原因是,知道自己有瓶頸,有不足才會去充電,會去學習去克服。那麼很多人不進步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拍的照片是最優秀的,是最好的,沉迷於自我當中,就不太容易進步。

用心發現內在美 青年攝影師飄在英倫專訪

器材:EOS 5D Mark IV 光圈: 6.3 快門:1/13 感光度:100

我是因為拍照時間比較集中,所以會在不拍照的時候整理這些照片,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些照片,就會發現很多不足,同時看到別人的作品,都拍得很好,就失去了拍攝的動力,認為自己拍的不好,這就是我的瓶頸期。度過瓶頸那段時間我就會一直看別人拍的東西,解決瓶頸的方法可能比較自然,到來年我又需要去創作了,那段瓶頸期其實潛在的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因為看的東西比較多,認識自己不足的時候也比較多比較全面,再去拍的時候解決了這些問題,又是一次昇華,就豁然開朗了。當然,坐下來再看自己這次拍的照片的時候,還會發現有些不足,這就又是一次進步的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