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三崗”,系新鄉舊時名勝之一。其處於今新鄉市區東北部,因地隆三崗,綿延數十里,世稱三崗。傳此為武王伐紂時,武王、武后、姜尚各據一崗而居,則相繼被稱為“龍崗”、“鳳崗”、“龜崗”。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武后,周武王之嫡妻,姜子牙之次女邑姜。亦是周成王、唐叔虞之生母。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有關她的身份,《左傳·昭公元年》雲:“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邑姜從今名汲城 參與這場倒紂大戰。《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伐紂時有兵車300輛,士卒4.5萬人,虎賁3000人,許多友邦及諸候國也來參戰。

武王率兵直抵牧野(今獲嘉附近),飲馬衛河邊,途徑朝歌(今淇縣)南有金牛嶺為屏障,俗話說:“打不開金牛嶺,破不了朝歌城”。得知金牛嶺雖有紂軍重兵嚴守,但糧草不足,便思考給對方致命一擊。武王尚父兼岳父姜尚傳令,在衛河北岸,連夜堆積了三個大土崗,又把藏在山中的糧草運來一些,薄薄地在三個大土崗上鋪了一層。遠遠一看,三個大土崗成了三個糧草堆。

詳見拙作:

新鄉三崗|楊崗、茹崗、暢崗由來

漢朝時,此地為新中鄉。隋朝時,取新中鄉首尾二字,設立了新鄉縣。新鄉地名由此而來。新鄉縣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其地名也蘊含了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新鄉縣誌》統計:“截至1985年,新鄉縣共有237個村莊,其中明朝以前的村莊約佔15%。綜觀新鄉縣地名的用詞用語,以姓氏命名的佔50.6%,以地形,地貌命名的佔25%,以古蹟命名的佔15%,以紀念故鄉命名的佔4.2%,以特徵命名的佔3.6%,以歷代駐紮過軍營命名的佔1.6%。

西牧村、東牧村、新牧村、輝縣氈匠屯(原名斬將屯)、鳳泉區分將池、張門(原名帳門)、紅土崗(今牧野鄉玉河村)等都是牧野大戰的產物。西牧村有一座興國寺(小學院後)。

同時,由於“廣大農村長期處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中,人們的宗族觀念很深,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個村落,這些村落的名字便也依據居住的宗族大姓命名”,如七里營鄉康莊,就是因康姓遷此而叫康家莊,後來簡稱為康莊。又如大召營鄉李大召,就是因為李,代,趙三姓從山西遷來,而取名李代趙,後人訛傳為李大召。

詳見拙作:

新鄉大召營各村名由來及民間傳說

大塊鄉陳堡,自古就是兵家常駐的要地。據當地碑刻記載:“此處為古鳳凰城遺址,是陳兵據守之高地”。陳堡原名郭莊,羅家莊。明朝以後因為常年駐軍而改稱陳堡、陳堡鋪、前後陳堡等名。清朝時為防備匪患,村民們自發修起了泥土垛成的寨牆,牆外挖深溝,村名也隨著改稱陳堡寨(建國後稱陳堡)。

同樣因修寨牆而稱寨的還有古固寨等。陳堡還是民族救亡和新中國誕生的見證:1944年4月7日,中共太行軍區七分區武裝偵察隊46人,被日軍殺害於此;1949年5月5日,據守新鄉的國民黨四十軍軍長李晨熙率部在這裡向我人民解放軍投誠。

窯廠,明代給官府燒窯用來修長城的場地。以此為核心,向外一華里叫小裡,向外一公里叫大里。西冀場、東冀場均為該窯場地。

合河,地處太行山前洪積扇和黃河、沁河沖積平原之間的交接窪地,因百泉河、小丹河會流於此而得名。

前河頭、後河頭、南河頭均依偎在衛河岸邊,原為運貨碼頭。南河頭改名荒裡,嘉慶十六年(1812年)一王姓官員改名豐樂裡。

東黑堆、西黑堆是因為村北有一塊兒高地約六萬平米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遺存而得名。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新鄉市區各地村名由來及民間故事

定國村,即以村北的定國寺命名。明萬曆年間,該村郭淐、郭浣兄弟先後考中了進士,其中郭淐還曾經擔任過太子朱常洛的老師,他所著的《綠竹園詩集》在當時享有盛譽,村名因此而遠播。

駱駝灣村的由來,初始村名為五里屯,後來因為村的北邊有一段衛河灣,形狀如同駱駝,就把五里屯更名為駱駝灣村。這形如駱駝的河灣位置就是如今的牧野湖,經過改造之後看不出駱駝的形狀了。

由紀念歷史人物的,譬如:

關堤鄉的大介山,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之推曾經路過該地,並在此休息,後人緬懷其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就把他休息過的村子取名為“古介休”。因為此地位於關堤、塔小莊、古固寨三者之間,所以又稱“大介三”。又因本地方言中舌前音與舌後音常混淆不分,後人又誤稱為“大介山”。

洪門鄉呂村,因五代時期著名賢臣呂鹹休去世後安葬於此地,故取名為呂村,以示紀念。七里營鄉劉八莊,明代有一個大力士劉八,曾名噪一時。後人為紀念他,就將其居住的村莊更名為劉八莊。

潞王墳村(歷史上曾屬於新鄉縣),因明代的潞簡王葬於附近而得名。墓主是明神宗的弟弟朱翊鏐,其四歲時封藩衛輝。據史書記載,他喜讀詩書、書法俊秀,因哀悼其母喪過於悲慟而死,時年僅四十二歲。但在民間傳說中,潞王卻是一個生活腐化,為害一方的角色,其墓葬建築宏大,風景秀麗,別具一格。

此外,關堤、原堤、保安堤、磁固堤、劉堤、馬堤等村名均是黃河故道或改道之產物。

高灣,衛河到此拐了個彎兒,由東西向變為南北向。

東西十里鋪,應為官府驛站,距城十里。

臨清店,挨著清水河(今衛河)的驛站。至少有1800年的歷史。

馬坊,隋唐時期,薛仁貴東征時養馬的地方。

壇後,祭祀河神的場地。

下期節目,筆遊新鄉北站(鳳泉區)。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