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今日財豹】藉助上世紀70年的汽車發展紅利,日本積極引進美國機器人技術的基礎上,迅速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製造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昨天我們也談及了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及消費情況,今天我們將自上而下分析行業格局及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競爭地位。

國內高精度伺服器優質企業成長潛力大

高精度伺服系統廣泛應用與數控機床、電子製造設備、機器人等精準定位高端設備,是現代工業自動化和精細製造必備部件。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機床工具是伺服系統的主要應用領域,份額近30%,歲機器人出貨量攀升,伺服系統市場份額也逐步提升至9%左右。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2015年,日本的安川、松下、三菱佔據中國伺服系統市場的前三,合計份額超40%,臺灣台達及東元電機、德國西門子及美國博士力士樂分別合計佔率中國市場的15%、10%。以匯川技術為代表的本土伺服系統製造商逐步破局,市佔率由2008年的0.1%提升至2015年的3.4%。國內廠商體量雖小但增速快,且部分優秀廠商逐步實現全系統零部件的自動化生產,不僅盈利能力強而且質量不斷提升有保障,有望實現國產化突破,進一步打開市場份額。2017年匯川技術實現10億元規模,雖然體量僅約安川電機的十分之一,但匯川技術產品毛利率超45%,營業利潤率約20%,較安川機電高7個百分點。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傳動系統核心零件減速器產國化在即

減速機電、滾珠絲桿、齒形帶、減速器是傳動系統核心零部件,滾珠絲桿精密傳動部件市場被日本THK、MSK,德國博世力士樂以及中國臺灣上銀科技佔據。THK產品廣泛應用於機床、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設備。2017年THK公司營收近160億人民幣,全球市佔率約60%。臺灣上銀科技總營收近40億人民幣,近幾年毛利率略高THK公司毛利率。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哈默納科分別是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製造龍頭,二者市佔率分別為60%、15%。自1986年至今,納博特斯克累計生產RV減速器700萬臺,2016年減速器的收入超30億元,綜合毛利率28.30%。2017年哈默納科減速器收入達14億元,綜合毛利率超46%。隨著下游需求增長,納博特斯克將投資10億人民幣擴充產能,預計2020年,其全球產能將達到120萬臺,納博特斯拉還積極與上海機電合資建設年產20萬臺RV減速器項目。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我國在機器人用RV、諧波減速器較為落後,早在“十二五”時期,國家“863”計劃將其列入重點攻克技術瓶頸。恆豐泰、雙環傳動、南通振康、秦川機床等先後均承擔了“863”計劃項目,推動減速器國產化進程。2017年,下游機器人本體出貨量增速增長、減速器供不應求及自身技術成熟等多因素推動下,國內減速器廠商紛紛進行產能擴充,國盛證券預計,2018-2020年國內主流RV減速器產能合計29/44/50萬臺每年、諧波減速器產能約23/28/34萬臺每年。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一般工業用機器人向上趨勢明顯

據TFR統計,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前四分別為日本發那科、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安川,銷量佔全球總銷量份額分別為16.6%、11.2%、10.8%、10.7%。2017年11月份,發那科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率先突破50萬臺,約佔全球工業機器人用量的25%。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安川、發那科、庫卡、ABB的機器人業務均近百萬元人民幣,2016年安川、發那科機器人業務收入分別為99.9/110.38億元,2017年庫卡、ABB收入則為91.58/500億元。ABB機器人產品外,還包括馬達、發電機、驅動器等業務。隨著全球汽車銷量增速的放緩,相應機器人需求逐漸疲軟;2011年至今,庫卡汽車領域機器人訂單年均複合增速7.58%,而同期一般工業領域訂單複合增速達14.20%。整體來看,一般工業用機器人向上趨勢明顯。

ABB、FANUC、YASKAWA均具備有技術雄厚的運動控制業務,2017年,三者自動化相關業務營份額分別達20%、33%、44%。、FANUC、YASKAWA除編碼器和減速器以外零組件均實現自主生產;ABB、庫卡主要把握核心部件,其餘以外購為主。

國內本體通用工業機器人滲透空間大

2018-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供應量將維持20%以上增速,到2020年年供給量有望突破20萬臺。2017年中國市場新增工業機器人13.6萬臺,,超出IFR預期的11.5萬臺,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密度遠低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通用工業保有量密度僅為日本的15.42%、汽車工業保有量密度為美國的40.05%。國盛證券認為,汽車工業機器人需求放緩,通用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基數低,因此,通用工業領域滲透空間更大。2010年國內機器人50%銷往汽車工業領域,僅13%銷往3C製造業。2016年汽車領域份額下降至38%,3C及金屬製造領域分別佔21%、15%。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2016年國內消費工業機器人近67%來自進口,中國本土廠商份額僅佔33%,且國內機器人制造行業格局叫我分散,CR6僅30%遠未達行業的高集中度水平,其中廣州啟帆位居國內廠商榜首,銷量佔比國內產品總銷售的10%。

中國本土機器人廠商如何破局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7年上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累計銷量18519臺,同比增速19%,2017年,華中數控、埃斯頓、新時達、瀋陽新松機器人業務同比增速分別為204.18%、131.67%、35.91%、17.36%,營收分別為3.84億元、4.89億元、23.73億元(含運動控制類產品)、7.66億元。

2017年上半年,國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7423臺,同比增長44.9%、佔銷售總量的40.1%。平面多關節機器人銷量1504臺,同比增長100%、佔銷售總量份額提升至8%附近,座標機器人銷量6083臺,同比首次下降,銷售量比重下滑至32.8%。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2017年上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行業持續擴張,較2016年全年新增11個行業中類,達102個行業中類。其中,汽車、3C、通用設備及電器機械和其次製造業銷量份額分別為17.3%、15.1%、13.4%、10.2%。家居、食品、飲料等輕工業行業銷量增速亮眼。

佔工業機器人制造成本30%以上的減速器有望率先實現國產化,進口減速器價格基本要比國外同行採購價格高几倍,國產化後,在工業機器人售價不變的情況下,本體廠商毛利率預計可提升6-15個百分點。終端產成品價格彈性增多,有利於提高國際競爭力。

分析全球工業機器人格局,我國該如何打破壟斷局面

雖然我國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不斷提升,但我國工業機器人總體技術遠落後與國外,所以國產機器人想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在提高售後服務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大研究,提升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