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拼多多

今年5月7日拼多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秘密提交了上市申請,而直到6月29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網站上貼出了拼多多招股書,中國市場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成立不到3年的電商平臺即將赴美國上市。

我們曾經說過,拼多多的爆發首先應該感謝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第二次人口紅利,也就是因為廣大三四線以下人口都用上了移動終端,拼多多才能從阿里京東的空白裡找到一個市場,拿下如此巨大的份額。億萬增量觸網人口的電商需求,成就了拼多多。

從拼多多的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鍵數據。2018年3月底之前的一年當中,拼多多完成GMV1987億元,雖然跟阿里京東還有很大距離,但已經是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電商平臺。營收方面,2017年拼多多收入17.4億,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接近去年全年,收入13.8億。從創業以來包括期權在內,拼多多一共虧損了13.1億。應該說這個虧損數字,對於拼多多這個體量的平臺來說,已經很低了。

拼多多起初是一個自營模式平臺,而在2017年全面放棄上游供應鏈和物流把控,自營收入幾乎瞬間萎縮,最終轉型成提供服務、收取佣金的開放平臺。B2C向C2C的轉型之後,成為輕資產運營模式。

用一句話來總結拼多多成功的原因,就是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空白增量市場,而電商平臺的關鍵因素流量很便宜,所以運行成本很低,平臺的商品廉價實用,又很符合這個用戶群體的需求。

太陽底下無新事,拼多多的爆發有驚喜無意外。

從去年第三季度以來,拼多多的用戶環比增長速度呈現下降趨勢。這背後可能有季節性因素影響,但不管黃崢想不想抱騰訊這根大腿,流量確實是電商的生死命門。上市之後他們都必須儘快找到一個新的低成本流量入口,或者拼多多自己成長為一箇中心化的電商入口。對於未來流量邏輯,很難說拼多多的下一個3億用戶在哪。流量,其實是拼多多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

黃崢接受採訪時說,全國人民都應該是拼多多用戶。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共要分幾步。但我認為,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成功,未必意味著它就能打開全國市場。

在中國大城市整體進入第三四消費時代,全民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買1元樂事薯片的究竟會是哪些人。畢竟在消費市場,從上向下滲透的比比皆是,可從下往上卻幾乎沒有成例。其實拼多多能佔據三四線以下市場,既充滿了偶然性,也是它給行業設置的最大門檻。所以最要緊的戰略是,守住自己的地盤,擴大增量用戶,深耕存量用戶需求,提高ARPU值。要知道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平均客單價只有38.9元,提升潛力巨大。

最近拼多多除了上市的新聞之外,就是因為打假引發了許多商家不滿甚至抗議。根據媒體報道,一些商家聚集在拼多多位於上海的總部樓下維權,原因是被拼多多凍結貨款,關閉店鋪,或者遭到罰款。而拼多多的理由是,這些商家涉及虛假髮貨、商品與描述不符、售假等情況。其實平臺對假冒偽劣的整治,是完全應該的。假貨橫行會毀掉這個平臺的信任度。

可是,拼多多應該提升的是品控,而不是品質。控制假貨是應該的,可是一旦把這件事做過了,開始幻想讓用戶再買點好的,那就是畫蛇添足另外一回事了。最近有一些輿論認為拼多多應該品質提升,在我看來這是完全不對的。畫虎不成反類貓,不是每個平臺都應該升級。其他的留到上市以後再觀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