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壺關一古村,竟然保留有長平之戰的軍事堡壘遺址

在太行山南端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個美麗的古村,和其它土裡土氣的村名不一樣,古村有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芳岱。僅僅是一個名字,就讓人充滿無限遐想。如若深入其中,你會感受到名副其實的詩情畫意、濃郁的歷史文化積澱、厚重的商業氣息,還可以領略古今戰場的刀光劍影、烽火硝煙。

本期胡哥就帶領大家領略一下芳岱村曾經的軍情密碼。

長治市壺關一古村,竟然保留有長平之戰的軍事堡壘遺址

長治市壺關縣芳岱村諸神殿山門。

芳岱村地處壺關縣南部山區,太行山南端的崇山峻嶺中,林木蒼翠,環境秀美,這裡是古今著名的戰略要地,秦趙長平之戰時,趙軍在這裡“堅壁以待秦”;抗日戰爭期間,抗日五專屬路東辦事處在此駐紮辦公,還組建了太南黃河日報社。。這裡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有眾多的明清古建遺存,有連接晉豫兩地的滄桑古道。這是一個有芳名、有內涵、有文化、有血性的傳統村落。

有學者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戰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留下了大量的遺蹟遺址。僅在山西省長治市就有不少軍事遺址,像明代長城遺址就有19處之多,分佈在黎城,而壺關縣則有一處戰國長城遺址。其他像寨牆、堡壘等軍事遺存則各地多有,零散分佈。此次胡哥走訪的芳岱村就有幾處軍事遺址,記錄了歷史上的一頁篇章,留給後人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壺關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壺關縣誌》道光版曾記載“壺關居上黨上游,當三晉兩河之衝,為歷代用武所必爭”。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帶來了戰爭這一社會歷史現象。芳岱村是陵川縣北部、壺關縣南部經樹掌、大峽谷達到河南林州的唯一交通要道必經之處,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芳岱村北靠大堖山(俗稱寨址山),東挨老虎山,西臨將軍峰。北面大堖山頂有軍事工程方城、東面老虎山半腰有軍事寨堡東寨,將軍峰上有烽火臺舊址。這都是古代戰爭歷經千年而留下的印記。

長治市壺關一古村,竟然保留有長平之戰的軍事堡壘遺址

長治市壺關縣芳岱村大堖山方城遺址。

大堖山海拔高度1425米,為四面絕壁孤峰。方城遺址就位於大堖山峰頂,總體保存基本完好。據有關學者考證,此遺址是戰國時長平之戰的遺存,可能是趙國將領廉頗在此駐紮的指揮機關。從東側的小堖山西上,攀巖50米的絕壁山脊石徑,便可進入方城內。山路崎嶇,林木茂盛,攀登極為不易。登臨高處,一處石塊壘砌的巨大城堡形建築躍然眼前。雖然已經坍塌,但氣勢猶在。

方城遺址東西長70米,南北寬5米。該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站在此處環視四周,視野開闊,五指河與清晴河在山腳的東南部合流。東面遙遙相望的是回車村山頂上的寨堡,南面則是河東村山上的寨堡。

長治市壺關一古村,竟然保留有長平之戰的軍事堡壘遺址

長治市壺關縣芳岱村大堖山方城遺址。

方城分南北兩部分,南部為貫通整個寨堡的東西走廊,長約60米,寬0.5米,底部為平石鋪地。走廊南側石牆外,就是高達60多米的懸崖絕壁。絕壁上建起三層4米高的護寨堤壩牆,一直砌到和走廊南側石牆平齊。走廊北側是三間石砌房屋,不過只殘存一米多高的根基了。灌木雜草在石塊之間叢生,一片荒涼。方城東側有一橢圓軍事堡壘,東西長2.5米,南北寬1.8米,西側牆體寬厚達2.2米,巨石橫砌,極其堅固。

從方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圍地形以及寨堡規模判斷,這是當時進出晉豫之間戰略要道上的重要節點,此處四周分佈的寨堡、烽火臺可為佐證。附近村民在這一帶耕地時,曾撿到不少青銅箭頭,彷彿與歷史上的戰爭做印證。

長治市壺關一古村,竟然保留有長平之戰的軍事堡壘遺址

芳岱村坡道下面就是曾經的晉豫古道。

芳岱村東南方向500米左右的清晴河峽谷河床,就是古時候晉豫兩省之間的通道,往北連接到著名的太行山大峽谷西端。長平之戰時,秦軍主帥白起派遣嬴豹帶領五千精兵,插入到趙軍腹部,切斷趙軍糧道,導致趙軍斷糧46天,最終大敗。有學者考證,這五千精兵走的道路就是太行山大峽谷這一條路。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這裡發生過著名的芳岱阻擊戰。當時,方城和東寨依然發揮著重要的軍事堡壘作用。它們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記錄了歷史的一頁。它們是凝固的軍事歷史的載體,也是重要的民族記憶的基因,有著重要的研究和社會教育價值,亟待妥善保護。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