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臥底暗訪「試藥江湖」:幾百萬的項目試藥者只拿幾千元

記者臥底暗訪“試藥江湖”:幾百萬的項目試藥者只拿幾千元

“試藥這個工作會上癮,你信嗎?”

不講話時,19歲的阿樂是一副大二學生的稚嫩面孔,聊起試藥,就馬上擺出老江湖姿態。5天6500元,這是他剛剛拿到的一筆報酬。錢到賬後,阿樂給自己和女友各買了一部新手機,“主要為了打遊戲速度快。”

這時,阿樂意識到身上又沒錢了,他趕緊聯繫試藥招募員(又稱藥頭或蛇頭),希望再找個藥。因為阿樂剛參加了全國聯網項目,3個月內禁止受試。招募員說可以運作不聯網的,可如果有針眼,也不能參加。

“那我胳膊上的針眼怎麼辦?”阿樂有些著急。“你個傻子,不會拿女朋友的粉底液多擦擦。”話畢,阿樂開心地笑了起來。

雖然國家對試藥程序有嚴格規範,但在利益驅動下,大多試藥人沒有風險概念。

“已經上市,需改良的藥,也得試。”陳強醫生直言,“所有藥都必須試,片劑、膠囊、注射液體無一例外。”

催生出來的招募市場

起初試藥,阿樂僅是為有錢給女友過個體面生日。家是河北農村的他,進入試藥圈沒通過任何人,在網上看到有關“試藥族”負面新聞後,開始尋找相關信息。

看到招募員和醫生嘀咕一會兒後就通過了。阿樂知道,這是例外,因為讓未成年人試藥幾乎不可能。他第一次試的是精神類藥物,業界都知曉,該類藥物和血液類藥物風險係數最高。

中介壟斷招募市場

前些年,招募員會在北京幾個高校密集區張貼小廣告,或散發名片,這幾年主要依靠網絡平臺,除發帖外,還會建立自媒體,甚至有自己的網絡報名系統。

國內還有公司專門有為試藥者研發了手機APP,如“易試藥”“招招”等,上面每天不斷滾動發佈試藥招募信息。

招募員如果招夠相應人數,會先通知試藥者進行體檢前準備。

而這些招募員空白時間極少,大多都外出帶組。另依照行內規矩,對於體檢不合格的人員,要發放車費,很多招募員則將這筆錢也吞掉。

對於這種現象,中介老闆很明白,但因他們多不給招募員發工資,所以只能默許。基本上,這樣的中介公司,壟斷了中國試藥招募市場。

補償越高,風險越大

這次體檢還算嚴格,招募員說:“前兩年,造假情況很嚴重,除用假身份證外,尿檢、血檢、體質指數都能造假,現在好多了。”

兩天後,體檢結果顯示,有十幾人未達標,無奈,招募員趕緊啟動儲備人力,“這行也不好乾了,越來越嚴。”但他也無辭職意願。

“因為一期藥沒在人體上試過,所以摸著石頭過河。”陳強醫生說,其餘四類藥分別為:境內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藥、仿製境外上市但境內未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仿製境內已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境外上市的藥品在境內上市。

很多中介並不知道這些。有的試藥者也的確出現過不良反應,如頭暈、心律不齊等。如何判斷所試藥物的風險和傷害,招募公司經理說:“給錢越多,風險越大。”

同時,他建議儘量不要推注射類藥物,而此藥物的補償費,基本都過萬元大關。

很多招募員覺得,這一做法雖保護了受試者身體健康,但會影響許多藥物試驗進程。於是,不聯網項目應運而生。

不過,因不聯網項目的藥物多是違規操作,所以相對較少,但的確有一部分試藥者,長期從事該類試驗,因為不用等待漫長的3個月。

其實,即便是全國聯網項目,在人員特別緊缺情況下,也可被修改。

CRA的“陰陽報告”

另外,我國CRA人數過少,導致很多人無法進行全覆蓋工作。相關數據稱,截至去年,全國CRA人數只有8000人左右。

可喜的是,試藥行業的亂象,引起國家層面注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簡稱總局)最新一次發佈《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階段性報告》(2015年7月-2017年6月)是在去年7月份。

在此之前的2015年7月22日,總局發佈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這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全面啟動。

結果,2033個申報者中,有1316個主動撤銷,有的申辦者,仍想矇混過關。

去年,總局在發佈《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階段性報告》時,稱在已核查的313個藥品註冊申請中,有38個註冊申請的臨床試驗數據涉嫌數據造假,其中新藥註冊申請16個、仿製藥註冊申請17個、進口藥註冊申請5個。

隨後,總局對其中30個註冊申請作出不予批准決定,並對其中涉嫌數據造假的11個臨床試驗機構及CRO予以立案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