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朋友「站台」卻被「殺熟」 微商監管、維權成難題


為朋友“站臺”卻被“殺熟” 微商監管、維權成難題

查獲的有毒有害“保健品”

根據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會微商專委會、中國公司法務研究院等組織聯合起草的《微商行業規範》(徵求意見稿)顯示,微商作為“互聯網+”的新形態自2014年正式出現,通過2015年和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已經發展成擁有3000多萬經營者的龐大經營體。但在微商發展成熟的幾年間,傳銷、詐騙、虛假宣傳等亂象層出不窮,有些微商甚至成為法外之地,消費者與微商從業者之間的糾紛不斷,公眾不斷呼籲加強微商監管。

為朋友“站臺”,卻被“殺熟”了

王夢涵是北京的一名白領,常常通過網絡購買護膚品。有一次在同學朋友圈中看到代購面膜的消息,其價格低於網店,她出於信任沒有諮詢就下單購買。面膜使用了一段時間後,王夢涵發現臉部有刺痛,面膜質地也和專櫃不同,於是懷疑自己買到了假貨。“賣面膜的同學說刺痛是常見反應。我詢問貨源,她讓我放心,並推薦了其他產品讓我配合使用。”王夢涵不敢繼續詢問,更不能以假貨為由讓同學退貨,“總要顧及情誼,但再也不敢從同學這裡購買化妝品了。”

熟人,是微商發展的“基石”,朋友圈就是微商叫賣的“市場”。

李薇從事微商已有3年,其所經營的網上水果店,業務已發展到全國各地,並有了自己的代理,而她的全部業務都來自於朋友圈。“我的顧客都是同學、同事以及熟人介紹。有時會拉上自己的朋友幫我‘站臺’。”

研三學生畢紅麗就曾為朋友“站臺”。在其好友微店開張之際,為了支持朋友的生意,畢紅麗從店中購買了兩件衣服,總計600元。“到貨後發現,商品的樣式、質量與朋友圈圖片所示相差太多,衣服買回來便再也沒穿過。”

即便對產品不滿意,畢紅麗還是“客氣”地向朋友表示喜歡,並作出積極評價,誰知朋友把她的“好評”截圖發送到了朋友圈給自己做宣傳。“被坑的不止我一個,大家都是信任這個朋友才會為她宣傳,可結果卻是被‘殺熟’了。”

現在,畢紅麗一看到微商在朋友圈宣傳,她會第一時間選擇屏蔽。“朋友微店的質量都無從保障,對其他微商更不敢放心。”

異地掛靠借證經營,平臺很難查

3月9日,北京市消協發佈了《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由於製造售賣假貨成本較低,微商市場“三無”產品較多,“產品質量”成微商問題最大關注點。

為了更好地規範食品類商品的管理,2017年9月,“微店”平臺制定了《微店食品類商家資質標準》,要求個體經營者提交《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材料。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微商之所以容易成為偽劣、“三無”產品的溫床,源於其賣家與買家“點對點”的交易模式。一旦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監管者很難實時跟蹤、溯本糾源。

“網絡再大大不過法網,微商再小小不過法眼。所以,我們亟須一部讓違法成本高於違法收益的法律出臺,以有效遏制微商製假賣假行為。同時,凡是在網上銷售商品的職業賣家,雖然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但如果系長期持續地從事商品銷售服務,就應該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手續,僅僅靠平臺進行身份登記是不夠的。”劉俊海說。

售後維權,“這是一個難題”

從李薇的水果店購買水果時,她會提前告訴顧客店鋪的理賠標準。一旦水果運輸途中發生磕碰,出現壞、爛等情況,或是水果口味不對,李薇會依據損壞程度給予賠償,“做生意憑良心”。

此前,有媒體報道,山東淄博市民劉昕通過微商購買了一款減肥茶,對方承諾“無效退款”,而當劉昕真要退款時,卻被對方拉黑了。

“找不到被告是微商售後維權中最大的難點。”劉俊海說,“消費者連商家的真實身份都不清楚,需要維權時聯繫不到商家。”此外,微商糾紛維權成本高、收益低也為消費者維權增加了難度,因此此類維權常常進入死角。

“這是當前的管理盲區。如果微商已在工商局註冊,則要到所在地工商局投訴;但若沒有註冊,情況就比較麻煩。”該工作人員提醒,通過微商渠道購買商品時,要選擇有平臺監管或是有擔保的店鋪,最大程度保留諸如聊天記錄、消費記錄等證據,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劉俊海認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還需要各部門聯合行動,有效監管。“當務之急就是消除監管的真空地帶,應建立24小時、365天、全天候、全方位、跨部門、跨地區、跨產業、信息共享、無縫對接的互聯網市場監管合作機制,並讓相關法律法規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對於消費者,劉俊海建議要“明明白白看廣告,認認真真籤合同,淡定從容存證據,依法理性去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