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百問答

在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開始決心抗日,因此他停止了他一直以來對紅軍的針對行動,雙方開始心平氣和的談判了起來,開始同仇敵愾地抗擊起了外辱,站在了共同的戰線之中。

其中八路軍的番號相當於集團軍的番號,全名叫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這個稱號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


八路軍的活動區域以及發展狀況

八路軍剛開始組建的時候有大概3萬多人,主要分佈在華北的敵佔區域內,主要從事著遊擊作戰工作。


雖然平時戰鬥並不是在正面戰場上展開的,但是因為遊擊作戰的靈活,所以給日本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此牽扯住了很多的日本軍隊,使他們空不出太多兵力繼續侵佔南方的國土。

不過因為抗日戰爭剛開始很多軍隊建制都不完善的原因,所以在抗日戰爭爆發沒多久之後,國民政府就對許多的抗日部隊進行了改編。

在他們給予了八路軍的稱號一個月後,他們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簡稱18集團軍。

雖然國民政府方面進行了改名,但是因為我軍已經習慣了八路軍這個稱號,所以仍然保留了八路軍的叫法,一直延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才改為解放軍。

其實大家仔細想一下就知道,八路軍八路軍,一說起來就非常上口,很有感覺,因為八路軍走的是簡樸路線,所以我軍在後來沒有改稱號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八路軍因為巨大的影響力以及深入人心的原因,所以在抗日的敵後戰場上如同燎原烈火一般燃燒了起來,人心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在人心的支持下,八路軍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迅速從3萬人發展到了90多萬人,由此可見八路軍的深入人心。


新四軍的名稱由來以及活動區域

說完了八路軍之後,我覺得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新四軍的由來,新四軍的全名叫做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是當時國民政府除了八路軍之外給予我軍的另一個番號,與八路軍的集團軍建制不同,新四軍是軍級的作戰單位。

新四軍的稱號與葉挺將軍有著很大的聯繫,葉挺將軍是北伐戰爭時期的名將,與北伐強軍第四軍有著很深的淵源,因為懷著對第四軍特殊的情感,所以在創建新四軍的時候葉挺就向國民政府提出了自己想重新使用第四軍番號的想法,在經過商討之後,就敲定了新四軍的番號。

新四軍與八路軍的活動區域是不一樣的,八路軍的活動區域集中在乾旱的華北地區,時常與黃土做伴,而新四軍的活動區域則集中在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與八路軍一個在南一個在北。

新四軍成立之初只有1萬人左右,同樣因為影響力深厚的原因,在抗日戰爭準備結束的時候,新四軍也發展到了20多萬人。


孤客生

八路軍這個名字不是某個人取的,而是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部長何應欽選的,關於部隊的序列、編制、番號和主官任命屬於“軍政”範疇,當時歸這位黃埔系二號人物管理。



(八路軍總指揮朱德)

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雙方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開始談判,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賊心不死,所以談判異常困難;一直到半年後“七七事變”爆發,蔣介石迫切需要紅軍參加華北抗戰,談判才有進展。

在民族大義面前,中國工農紅軍同意接受改編,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的正規軍抗擊日寇。既然序列談妥,就涉及到部隊番號的授予問題,按道理,軍政部應該新建番號下撥,結果何應欽卻在已經取消的番號中選出“第八路軍”給了紅軍,同時選了三個已經取消的師級番號劃歸第八路軍戰鬥序列,即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

路軍又稱“路”,原本是民國時期部隊作戰時編組的一種臨時性序列,卻成為三十年代初期國民黨軍隊的正式編制。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勝出後,鑑於各地方實力派一時無人可以挑戰他的中央政府權威,著手對全國軍隊進行整頓和整編,授予了一批“路軍”的番號。

比如參加淞滬抗戰的蔡廷鍇“第十九路軍”(粵軍)、舉行“寧都起義”改編成紅五軍團的“第二十六路軍”(西北軍)、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陝軍)等,基本都是非嫡系部隊和雜牌軍,而“第八路軍”的番號屬於北伐時期留守廣東的粵系部隊,首任總指揮是粵軍元老李濟深,之後是號稱“南天王”的粵系軍閥陳濟棠。

(第115師師長林彪)

還沒有完全完成整編,蔣介石1931年底就被迫下野了,所以當時的國民黨軍隊既有“路軍”建制、也有“軍”的番號,非常雜亂,但基本都是下轄三個師左右,級別相同。

陳濟棠實際上維持了廣東的“半獨立”狀態,成為國民黨內“粵系”的大本營,胡漢民、汪精衛、張發奎等人都依靠粵軍實力和廣東政權不斷反蔣。1936年5月,粵系的精神領袖胡漢民突然逝世,蔣介石決心利用這個機會結束兩廣的“半獨立”局面,以中央的名義命令粵系和桂系的首腦前往南京就職,陳濟棠不願就範,聯絡白崇禧以“北上抗日”的旗號出兵湖南,準備魚死網破,史稱“兩廣事變”,結果很快被蔣介石鎮壓下去,陳濟棠下野,第八路軍番號也被取消。



(第120師師長賀龍)

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的番號原屬張學良東北軍序列,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對東北軍進行了裁撤和縮編,將幾個主力軍從三師制壓縮成兩師制,多出來的這三個師級番號被取消。國共談判結束後,何應欽將“第八路軍”和三個乙種師的番號一併給了紅軍,1937年8月25日,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八路軍總指揮為朱德將軍,副總指揮為彭德懷將軍。由於乙種師是兩旅四團制,第115師(林彪)增編了一個獨立團,第120師(賀龍)和第129師(劉伯承)各增編了一個教導團,八路軍總部直屬一個特務團,全軍共三師六旅16個團,約45000餘人,其中各師一部共9000餘人成立“八路軍留守兵團”,由肖勁光統一指揮駐守陝甘寧邊區,主力36000餘人東渡黃河,開往抗日戰場。



(第129師師長劉伯承)

不到一個月後,1937年9月11日,軍政部又下達命令,將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但八路軍這個名號已經在華北大地叫響了。


度度狼gg

八路軍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但實際上,第八路軍的名稱使用時間不過1個月,反而是第18集團軍使用了10年之久,不過大家習慣了八路軍的稱呼,對第18集團軍的稱呼很少知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服從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統一指揮。同時設立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

第八路軍全軍編制4.5萬人,下轄三個師,分別是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



那麼當初改編時,為什麼是第八路軍,不是第七路,第九路或者其他路呢?

紅軍整編使用的第八路軍番號是桂系空出來的,3個師的番號則是打了敗仗被撤銷的東北軍115、120、129師,把三個“敗軍之師”的番號給八路軍,蔣介石可謂“用心良苦”。

需要說明的是,八路軍的這三個師都是丙種師,每個師轄2旅4團,而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般都是甲種師,蔣介石為了限制八路軍可謂煞費苦心。



但僅僅過了1個月,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重新整編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重新給八路軍授予“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的番號,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

1947年冬,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由此可見,第八路軍的稱號只用了不到1個月,但卻因為八路軍簡潔明晰,朗朗上口,已在各級部隊和百姓中廣泛傳播,因此被一直沿用至解放戰爭。


狄飛驚

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為了配合國民政府閻錫山的第二戰區作戰,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師長的林彪率部參加了戰役,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平型關喬溝伏擊戰中,林彪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重創日軍甲種師團板恆師團第21旅部,是中國工農紅軍改編以來首次出師,沉重打擊了日軍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而“八路軍”這個名字便開始聞名於全國。

1937年二月至八月,國共兩黨經過幾輪談判後,於8月22日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將中共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隨後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宣佈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名字就這麼來的,與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日,從嚴格意義上講,當時的八路軍也隸屬國軍。

中國工農紅軍改編後,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1937年9月八路軍該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副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9師和120師和總特務團,每個師人員定編為15000人,師下轄兩個旅,其中115師林彪任師長,副師長聶榮臻;129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而建國後,開國元帥、大將幾乎都來自於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而“路軍”番號編制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時就開始出現了,只是某一地區的軍隊番號,比如軍閥混戰時老蔣愛將劉峙的第二路軍、粵系陳濟棠的第八路軍、西安事變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等等,一般一個路軍下轄三個師,級別相當於軍或略低於集團軍。

第八路軍一直是粵系軍閥李濟深、陳濟棠部隊的番號,在聯合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發動“兩廣事變”失敗後,蔣介石撤銷了粵軍“第八路軍”番號,在國共達成協議後,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把“第八路軍”番號給了我方。而八路軍的115、120、129師這三個番號原是張學良東北軍的番號,在張學良參加了圍剿紅軍時被徐海東等領導的紅25軍打殘後,蔣介石取消了這三個番號師,紅軍改編後重新給了我軍,“八路軍”的名字和番號師就是這麼來的。

在完成改編後領導曾為八路軍確立了抗戰原則,教導八路軍儘量避免以日軍正面大規模硬拼,以山地戰、運動戰、發動群眾及發展根據地等為主,指揮作戰方式完全可自己獨立自主決定。而林彪指揮的115師參加的平型關喬溝伏擊戰中,雖然重創了日軍板恆師團旅部,但八路軍也傷亡過大。


賽門軍略

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22日國民黨政府宣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苐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嚴格說,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今,將駐陝甘寧邊區的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西北紅軍改編。


雲軒190644027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個番號也不是首創,在將此番號給予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之前,它屬於李濟棠舊部粵軍序列。原來的第八路軍,是由廣東國民政府北伐時所留守的廣東的粵軍部隊整編而成。


因此,第八路軍一直屬於粵軍番號,先後由李濟深、陳濟棠擔任總指揮。如果一定要找出給八路軍起名的人,那應該是國民政府取的。

由於陳濟棠在1936年,聯合桂系發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事變失敗後,蔣介石撤銷了第八路軍。直到1937年8月25日,紅軍三大方面軍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序列時,才把第八路軍的番號給了共產黨。

八路軍之所以叫“路軍”,是由於國共十年內戰期間,國民黨將“路軍”作為一級作戰單位,保存了下來。它相當於軍級別或略大於軍。其實“路軍”本是臨時的編制單位,但由於國民黨軍隊中派系眾多,番號複雜,再加上國民黨始終處於戰爭狀態,整編任務一直未能完成。

因此,在國民黨軍隊中,路軍和軍同時存在。例如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將軍,他麾下的西北軍的番號就是第17路軍。


鳶飛九天2018

八路軍,這一名稱不是某個人起的。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在張楊的攜持下不知所措,找我黨後和平解決事變。蔣在得到釋敵後口頭答應不再剿共,槍口一致對外。三七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後,長征後的所有陝北紅軍一律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共編為一個整軍三個師:一一五師,一二O師,一二九師。三個師長分別是:林彪,賀龍,劉伯承。後來由於不斷擴編改名曰:十八集團軍,但仍然習慣稱簡稱“八路",即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簡稱。


葛振勝1

八路軍是蔣介石南京政府給廣東的李濟深的部隊番號為第八路軍。

1936年陳濟棠反蔣失敗,番號被取消。

西安事變後,國共談判,就把番號給了紅軍。

第幾路軍最早是北伐時期的臨時編制,由於蔣介石不斷討伐反蔣的軍閥,逐漸變成固定編制。相當於軍一級,下轄幾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