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豬迎來鳥,西毛里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湖南省津市市西毛裡湖,曾滋養該市幾乎所有鄉鎮,是當地人眼中的母親湖。但上世紀90年代末,持續多年過度養殖和工農業汙染直接排放,使其Ⅰ類水質惡化成劣Ⅴ類。為保障民生飲水安全,2013年,西毛裡湖被列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名單,並被列為“湖南省十大環境工程”中重點湖庫水環境保護工程。湖區民眾和政府部門為給西毛裡湖“解毒”,合力開展“護湖”行動,倒逼企業轉變經營方式。該湖5年的水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已收官,成效如何?近日,《環境與生活》雜誌就此採訪了津市市環保局和西毛裡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及相關企業代表。】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西毛裡湖溼地風光

曾四毒入侵 一類水降為劣五類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西毛裡湖日落 秦自超/攝

葛雷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西毛裡湖湖區內圍欄圍養、網箱精養、珠蚌吊養盛行,高峰時網箱有近兩萬口,圍欄達1.7萬米。40多家規模養殖企業、10多家蕌果加工企業環湖而立,大量畜禽糞便、廢物廢水傾排入湖。化肥、農藥等造成的面源汙染也最終匯入西毛裡湖。水產投肥養殖、畜禽養殖汙染、藠果加工企業排汙、農業面源汙染,成為西毛裡湖的四大汙染源。西毛裡湖曾經的I類水質下降為劣Ⅴ類,周邊野生動植物迅速減少或消失,一些珍稀品種瀕臨滅絕。

2012年,新上任的津市市環保局局長卜茂平與全局工作人員齊心協力做規劃方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爭取中央資金對西毛裡湖修復工作的支持,2013年3月,西毛裡湖被列入“國家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名單,獲得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包括5大類144項工程,實施時間5年(2013~2017年),目標是到2017年期末,湖泊總體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達到Ⅱ類,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小於50,湖泊生態環境狀況保持良好。

2013年6月23日,湖南省政府批覆,西毛裡湖由漁業水源轉變為飲用水源,該湖的水功能之爭塵埃落定。在“水汙染防治專項”的“倒逼”下,津市市走出了一條深化治汙的治湖新路子。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一頭水牛在西毛裡湖岸邊悠閒吃草,牛背鷺在水牛邊上翩翩而飛。 邱佳/攝

與水產養殖上市公司博弈

針對四大汙染源,津市市環保局開出了一系列治理“藥方”。除農業面源汙染外,水產投肥養殖、畜禽養殖汙染、藠果加工企業排汙治理均涉及企業。

水產投肥養殖汙染方面,葛雷告訴《環境與生活》,因歷史原因,西毛裡湖湖面的使用權、經營權屬於上市公司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大湖水殖”)。經營者為求利益最大化,大量投肥,造成水體富養化,汙染嚴重。

想根治頑疾,需全面禁投。大湖水殖及周邊養殖戶等與政府和環保部門博弈多年。最終,津市環保局在中央和湖南省政府的環保政策及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將西毛裡湖水域功能由“漁業用水”調整為“飲用水源”,最終拆除了湖中的17689口網箱和1.7萬米圍欄;當地漁業養殖戶與企業獲得政府賠償與補貼,全面禁止投肥,漁業從此開啟“人放天養”模式,讓漁業養殖汙染源“剎車”。

津市市環保局副局長蔡小玲告訴《環境與生活》雜誌,為了長效保護西毛裡湖的水環境,當地政府建立了“有獎舉報”制度,凡舉報向西毛裡湖投肥養殖、排汙、退養反彈等違法行為的,有現場影像資料和證明人,經查證屬實,一次獎勵2萬元。蔡小玲舉例說,2018年5月,就有民眾舉報楊壩壋水域發現投肥行為,經確認屬實,環保部門對大湖水殖西湖漁場立案查處,給予了舉報人2萬元獎勵。

拆除保護區內所有藠果加工廠

藠果是津市市農業的一大特色產業,其種植分佈在西毛裡湖的沿湖坡地。津市的白衣、保河堤兩鎮盛產藠果,種植面積達3萬畝以上,被稱為中國的“藠果之鄉”。藠果加工是兩鎮的支柱產業。這兩鎮沿湖建有17家藠果加工廠,然而每年的加工廢水直排均造成湖區“季節性特重度汙染”。

生豬產業亦是津市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葛雷介紹,針對畜禽養殖,該市科學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退養區,利用“環湖禁養區畜禽養殖關停工程”專項資金,關閉了西毛裡湖飲用水源地1000米範圍內的258家畜禽養殖企業。

據統計,關停湖區禁養區內養殖場(戶)後,2016年,津市共有出欄生豬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戶489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豬場有80多個,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超過40個,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大型規模養殖場4個,津市年出欄生豬354.6萬頭。

津市市還要求限養區內的湖南旺森農牧有限公司等5家規模養殖企業和40多戶養殖大戶實現糞汙處理達標排放。經過治理,該市的農村養殖汙染物排放大量減少,汙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津市市環保局副局長葛雷(左)和西毛裡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趙斌在白衣庵溪生態攔截工程現場 邱佳/

以糞養蚯 跳出“大養殖大汙染”怪圈

以湖南旺森農牧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在治理畜禽養殖汙染過程中積極配合環保部門,重新選址,整體搬遷,並升級了糞汙處理工藝和設備等,成為當地養殖企業“以糞養蚯、變廢為寶”的示範,使畜禽養殖逐步跳出“大養殖大汙染”怪圈。

湖南旺森農牧有限公司(下簡稱“旺森”)董事長辦公室主任周君告訴《環境與生活》,旺森現為國家生豬活體儲備基地、農業部標準化示範場、國家供港澳活豬註冊場、湖南省養豬協會副會長單位、湖南省一級種豬擴繁場。據他介紹,該公司以高標準設計建設年可出欄10萬頭生豬的養殖基地,目前年出欄規模為4.5萬頭。其養殖基地通過了無公害產地認定,生豬成為無公害認證產品。“旺森實行種養結合,種養平衡,變廢為寶,投資建設了日處理廢水300噸的大型生態項目。”周君說。

該企業利用乾溼分離、沼液系統,產生幹糞及沼渣,幹糞與沼渣混合後投餵蚯蚓,經過蚯蚓與EM菌(由雙岐菌、乳酸菌等單一菌種經特殊工藝單獨擴培、發酵、噴霧乾燥而成的高效複合微生物菌種)的分解吸收,轉化為富含各種植物所需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和有益菌的“蚯蚓土”。“蚯蚓土用於種植和水體養殖,效果極佳。而蚯蚓可用於垂釣,亦可做成蚯蚓液,其營養和藥用價值都非常高,可以完全代替抗生素和保健品,用於家禽和家畜的養殖,使禽畜不易生病,成活率高。”周主任表示,這是糞汙處理中固態物質處理的主要方法,使其變廢為寶。

周君強調,“種養平衡能有效處理沼液,用其種出比較綠色的糧食、果蔬和經濟林。這是我們在糞汙處理中對液態物質處理的主要方法,已具備一定規模,還將進一擴大。”

據周主任介紹,在沼液深度處理方面,2017年,旺森追加投資560萬元,在原處理設施的基礎上,利用反滲透處理、BR膜等目前國內較為先進的過濾方式,使處理後的水達到了“國家一級A類”標準,處理後的水呈弱鹼性,可回收利用於工廠除臭噴霧、水簾降溫等。

為了減少糞汙處理量,旺森還在養豬場建設了雨汙分離系統,飲水節水裝置等,節省了大量的處理成本。

據瞭解,旺森的每棟豬舍設計成全封閉環境,利用負壓收集惡臭氣體,然後用風機進行散氣過濾,並採取水噴淋措施。此外,養殖基地場及周邊的綠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淨化效果。周君表示,旺森還將繼續擴大綠化面積,在場區周圍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消除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異味。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湖南旺森農牧有限公司汙水深度處理設施

周君介紹,該公司最初投入了2300萬元建設環保設施,如今每年還需要投入約60萬元的維護成本。“現在的投入與產出比會影響到公司的收益,但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也非常重要,旺森願意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正探索成本更低、能效更高,並能產生其他經濟價值的方法。”

5只黑鸛的光臨重若千金

蔡小玲告訴《環境與生活》雜誌,西毛裡湖5年的水汙染綜合防治行動已收官,基準年2012年湖體水質為:一級保護區水質Ⅲ類、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水質Ⅳ類;根據水汙染防治專項總體方案和年度方案,到2017年(實施方案期末年份),湖體水質目標為一級保護區水質Ⅱ類,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水質Ⅲ類;到2017年(績效評價年份),一級保護區水質為Ⅱ類,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水質為Ⅲ類,湖體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經評價,湖體水質實際為Ⅲ類,一級保護區COD、氨氮(NH3-N)、總磷等指標穩定達到II類標準,湖(庫)綜合營養狀態指數實際為42.1,屬“中營養”狀態。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西毛裡湖唐家咀保護管理站 邱佳/攝

趕走豬迎來鳥,西毛裡湖由濁到清,看湖南最大溪水湖“蝶變”

西毛裡湖唐家咀保護管理站的技術人員在觀鳥 邱佳/攝

趙斌還介紹,2016年3月,曾有5只黑鳥飛臨湖區,技術人員監測到後便立即進行拍攝,後經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學建教授鑑定,確認這5只黑鳥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黑鸛在許多國家已絕跡,目前全球僅存2000多隻,中國約有1000只,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

黑鸛是重要的生態監測物種,它們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其覓食的水域水質要清澈見底,水深不超過40釐米,食物較豐盛且水不結冰。黑鸛用它們的降臨印證了西毛裡湖的生態環境日趨改善,其價值在科研人員眼中重若千金。

網編:吳燕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